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一个连基本履历都漏洞百出的造假者,竟能顶着“中国科学院院士”等唬人头衔,在中小学、中医药行业游走多年而不被拆穿。阮少平事件的荒谬性,不仅在于其编造的“传奇人生”有多离谱,更在于它暴露了社会信任体系中某些环节的脆弱,那些本应守护真实与严谨的关口,为何成了虚假身份的“绿色通道”?
阮少平的造假套路并不高明。14岁带兵参战、非典与新冠疫情中双重“立功”、累计数十次军功……这些违背常识的“经历”,只要稍加核实便会露馅。但现实是,广东多所中小学将其奉为上宾,请他给学生“言传身教”;中医药行业会议邀其站台,让他对“药食同源”指手画脚;甚至地方公益活动也请他作为“权威”亮相。这些机构或许并非刻意纵容,但“院士”头衔带来的光环效应,让他们自动放弃了最基本的核查义务。
这种对“头衔崇拜”的集体无意识,恰是造假者赖以生存的土壤。当一所学校把“请到院士”当作宣传亮点,当一家企业把“院士站台”视为营销噱头,当某个行业将“头衔多少”等同于专业水平,整个社会的评价体系就可能偏离实质、滑向虚荣。“阮少平们”深谙此道,他们堆砌的头衔越唬人,越容易让机构在“与有荣焉”的心态中放松警惕。
值得注意的是,规范院士行为的制度早已存在。今年6月30日发布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参加会议活动须知》明确划定边界:除学术和科普活动外,不得以院士身份参与其他活动,更严禁违规取酬。这不仅是对院士的约束,更是给各类机构的“提醒函”——若严格对照规定核查,阮少平参与的多数商业推广、校园演讲本就不该有“院士”身份出场的空间。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当这些规定被束之高阁,防线自然成了“稻草人”。
从法律层面看,阮少平的行为已触碰红线。我国刑法第279条对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招摇撞骗有明确处罚规定,其冒充“抗疫副总指挥”等职务的行为,更是涉嫌加重情节。眼下,不仅要追究其个人刑事责任,更要深挖背后的利益链条:哪些企业借其虚假身份牟利?哪些机构为其“背书”站台?唯有彻查到底、追缴非法所得,才能让违法者付出应有代价。
更重要的是,涉事单位不能止步于“删除文章”“表示核实”。中小学肩负育人使命,更应主动反思:为何会让造假者站上讲台?如何向学生澄清事实、弥补影响?中医药行业也需警醒:专业门槛岂能被虚假头衔突破?对这些机构而言,及时纠错、完善审核机制,既是责任,也是重建信任的必须。
阮少平的闹剧该收场了,但由此暴露的问题不能随事件冷却。唯有把制度防线扎得更紧,让求真务实的理念深入人心,才能让“假权威”无处遁形,让真才实学得到应有的尊重。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策划/刘丹 覃淋
文/杨阳萌
主播/林潇
视频/贺琰竹
编辑 徐然
二审 杨韬
三审 刘丹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8-08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