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在黔东南的青山碧水间,黔东南州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凌志在稻穗间镌刻初心。自2016年扎根科研一线以来,这位“稻田守望者”潜心攻克山地水稻种植技术难题,通过选育优质稻种、创新栽培模式,将论文写在黔东南的梯田阡陌间,让“藏粮于技”的科研种子在苗乡侗寨的沃土中结出富民硕果,为苗岭山区的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动能。
聚焦种质资源“芯片”打好种业翻身仗
农业种质资源是农业科技原始创新与现代种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农业“芯片”中的“芯片”。
开展好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是打好种业翻身仗的第一仗。香禾糯是我省特色种质资源,香禾糯资源丰富,遗传多样,部分品种尚保留野生稻特征,具有抗寒、抗虫、耐瘠、耐涝、糯性强等优异性状,稻米营养丰富,气味芳香浓郁,糯而不腻,冷不回生,在香禾糯的主要种植区域,香禾糯对当地的民族文化、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亦具有重要的作用。
王凌志主持项目《黔东南州香禾糯种质资源收集与利用》,先后到我省香禾糯主要种植区黎平县、从江县、榕江县开展种质资源收集工作,共收集香禾糯种质资源421份,在从江县高增乡建立香禾糯种质资源圃1个,完成了各品种的田间表型鉴定等工作。通过项目实施,对香禾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亲缘关系有了更进一步了解,加强了特色香禾糯种质资源的保护,为下一步香禾糯资源的利用和优异基因的挖掘打下了基础。
与此同时,王凌志主持项目《利用香禾糯核心种质群体解析抽穗期的遗传基础研究》,他针对香禾糯生育期总体偏长,株高较高易倒伏,分蘖少,产量低等问题,历时6年选育出优质高产香禾糯新品种“苟当4号”通过省级品种委员会审定,挖掘了香禾糯抽穗期、株高优异基位位点5个,利用香禾糯优异性状创制新材料50余份。
“种质资源是农业科技原始创新与现代种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农业‘芯片’中的‘芯片’。”日前,王凌志入选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表彰名单,他希望未来能继续深耕水稻种植研究领域,打好种业翻身第一仗,为农业发展种下“芯”希望。
攥紧中国种子 端稳中国饭碗
王凌志每年穿梭于凯里和三亚进行水稻育种工作,不断将常规育种和现代分子育种相结合,刻苦钻研,不怕吃苦,和育种团队成功选育出水稻新品种“成优4001”“毕粳优7号”“苟当4号”“两优8578”,其中水稻新品种“成优4001”产量高、抗性好、适应性广,生产上已推广近4万亩,较普通品种亩增100公斤左右,按3元/公斤计,增收效益为1200万元。他参与选育的水稻强恢复系“凯恢608”选育及应用2021年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收集香禾种质资源让我对黔东南州香禾糯种质资源有了更系统的认识,同时也让我陷入了更深的思考。”为了研究黔东南州香禾种质资源情况,王凌志先后到黎平县、从江县、榕江县及广西三江自治县开展种质资源收集工作,共收集香禾种质资源421份,并在江县高增乡建立香禾种质资源圃1个,种植调查各品种的生育期、株高、有效穗、籽粒颜色和有无芒等性状。
王凌志发现,从研究结果来看,当地香禾糯生育期总体偏长,株高较高易倒伏,存在分蘖少、产量低、光温反应敏感、地域适应性狭窄、农事操作不方便等诸多问题,如何才能筛选出更加适合种植的品种呢?
王凌志通过全基因组重测序,调查各品种的表型数据,对香禾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亲缘关系进行鉴定和评价,并在不同日照条件下解析控制抽穗期的遗传基础,旨在筛选出生育期短、株高相对较低、产量高、适应性广、抗倒伏能力强的品种。目前,该项目正有序施行中。
利用专业知识助力乡村振兴
除了专业研究,王凌志还积极深入基层、服务乡村振兴。2021年以来,作为省级科技特派员,他通过走访入户,穿梭于田间地头,解决农户出现的生产问题。通过示范带动,他大力推广无纺布钵苗育秧技术,开展技术培训共计104人,示范推广钵苗育秧及高产高效栽培328.5亩,带动农户新增纯收益23.4万元。
作为省级科技特派员,深入基层一线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工作,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他走访入户,穿梭于田间地头,积极解决农户出现的生产问题,同时立足自身优势,主持项目《优质稻无纺布钵苗育秧及高产栽培技术示范》,通过建立示范基地、示范带动,降低生产成本,提质增效,提高了当地此项技术的推广率,针对普通平板式稻田养鱼产量低、稻田鱼商品化程度低、稻田综合经济效益低,农民种田养鱼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在稳定水稻产量、保证田鱼品质的前提下,采取“稻田强化投饵技术”+“沟溜式稻田工程改造技术”,实施“沟溜式稻田养鱼技术”,示范区水稻平均亩产510kg,稻鱼每亩135kg,按照稻谷3元/kg价格估算,每亩水稻产值1530元,稻鱼按60元/kg价格估算,每亩稻鱼产值8100元,综合每亩收益9640元,增收效益显著,在当地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王凌志利用专业优势开展水稻无纺布钵苗育秧、水稻新品种选择、水稻病虫害防治、水稻高产栽培等技术培训300人次,开展技术咨询300余次,组织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0项,培养致富带头人20余人,免费向困难农户发放农药、种子共计2万余元,千方百计带领农户增产增效。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云开
编辑 邓钺洁
二审 梁圣
三审 赵勇军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6-11 20: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