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随着雨季来临,贵州正式进入6-10月野生毒蘑菇中毒高发期。因目前尚无特效解毒剂,“不采、不买、不食野生蘑菇”成为核心防控手段。
当下,贵州山林间野生蘑菇悄然生长,其中既有美味可食的野生菌,也有暗藏风险的毒蘑菇。全球已知野生食用菌超2500种,我国约1000种,贵州野生食用菌种类占全国80%以上,鸡枞菌、鸡油菌、紫花菌等是当地常见可食用品种且备受当地人喜爱,常现身市场和餐馆。但同时,贵州也分布着众多毒蘑菇,我国已发现野生毒蘑菇超400种,部分毒蘑菇与可食用蘑菇形态极为相似,即便菌类专家也难仅凭肉眼辨别,每年因误采误食毒蘑菇的中毒事件频发。贵州疾控等部门特别发布提醒,呼吁民众珍爱生命,远离毒蘑菇。
6月19日,记者在贵阳观山湖区的福华集集市看到七八户农户摆卖野生菌,紫花菌以每斤60元左右的价格成为“畅销品”,部分摊位前聚集着挑选菌类的市民。“这段时间都在讲毒菌子的事,我们只敢带认识的菌子来卖。”一位摊主表示,近期因“谨防野生菌中毒”宣传到位,农户多选择市场常见、形态易辨的品种,未出现珍稀野生菌。“就算是常见的野生菌,也可能和毒菌子混杂,普通市民分辨不到就不敢买,还是拿点最常见的好卖点。”
福华集的野生菌摊贩在售的食用菌种类较往年单一了很多
摊贩把食用野生菌分斤打包好
贵州疾控强调,每个人是自身生命健康第一责任人,野生蘑菇美味可能是“绝命味”,不采、不买、不食野生蘑菇,是预防中毒最安全有效的办法。尤其要警惕“头上戴帽(有菌盖)、腰间系裙(有菌环)、脚上穿鞋(有菌托)”的野生蘑菇,以及大家称“火炭菌”的种类,牢记不吃这两类,中毒死亡率可大幅降低;同时,其他野生蘑菇也可能有毒,食用需遵循“没吃过、不认识、没把握的都不吃”三个基本原则。毒蘑菇鉴别别信“民间法”,科学判断是正道。野生蘑菇种类繁杂,目前主要靠菌类专家依据形态学特征分类鉴定,部分有毒蘑菇与食用蘑菇相似度极高,专家也难单凭肉眼辨认,需科学实验判定。像“煮蘑菇加大蒜、用银针扎、看颜色外形生长地、是否生虫”等民间鉴别方法,均无科学依据,不可轻信。
食用野生蘑菇?九个注意事项要记牢
1.不随意采摘、买卖、进食不熟悉的菌类;
2.不吃过小野生蘑菇,幼小形态难识别,易混杂有毒种类;
3.不采食“头上戴帽,腰间系裙,脚上穿鞋”的蘑菇,规避剧毒鹅膏;
4.炒熟煮透,忌急火快炒,确保受热均匀;
5.每餐只食用一种野生菌,降低掺杂毒蘑菇风险;
6.吃菌不喝酒、喝酒不吃菌,饮酒或加速毒素吸收、加重中毒;
7.不给老人小孩食用,这类人群抗毒能力弱,发病致死率高;
8.吃蘑菇前“拍照片、留样本”,为中毒后医生判断中毒类型、开展救治提供依据;
9.最好的预防仍是不采食野生蘑菇!
误食毒蘑菇?这些急救措施要懂
进食野生蘑菇后数分钟至72小时内,若出现头昏、恶心、呕吐、腹泻等不适,高度怀疑中毒,因无特效解毒治疗方法,需立即采取措施:
1.拨打120急救电话,前往正规医院就诊,告知医生进食野生蘑菇的种类、时间、地点及同餐者;
2.等待救治时,用简易方法催吐、导泻,如大量饮用温盐水,用筷子等刺激咽部呕吐,减少毒素吸收;已昏迷者勿强行灌水,防窒息;神经精神型中毒患者需束缚,防伤人、自残等;
3.保留剩余蘑菇样品或提供进食蘑菇照片,为专业人员救治提供参考,至关重要;
4.若就诊医院不具备救治条件,医院应立即报告卫生行政部门,尽快转至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
野生菌虽鲜,安全第一线!不采不食不靠谱的“蘑”法料理,才能继续快乐干饭每一天!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侯萌 董婧珣
编辑 杨羽
二审 杨韬
三审 周文君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6-22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