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丨走进虢国博物馆 感受“周风虢韵”之美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5-15 08:54:00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 河南省三门峡市素有“五山四岭一分川”之称,是连接豫、晋、陕三省,北上南下、西进东出的区域交通枢纽城市,同时也是仰韶文化、道家文化和虢国文化的发源地。

5月14日,记者跟随“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物探源集中采访团队走进虢国博物馆,近距离感受“周风虢韵”之美。

虢国墓地的发现影响深远

“虢国是周朝初期重要的姬姓诸侯国,前后有五个。南虢在陕州,北虢在山西平陆,东虢在河南荥阳,西虢在今陕西宝鸡。”在虢国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周风虢韵”外,讲解员王萌告诉记者。

西周末年,西虢迁至河南三门峡及山西平陆一带,与南虢合并。虢国经济、文化十分发达,族人能征善战,国君多在周王朝中担任重要官职,倍受周天子的赏识和器重,参与了西周至春秋初期所发生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对周王朝的兴起、发展和衰落都有重大影响,对西周历史与文化的影响广泛而深刻。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丨走进虢国博物馆 感受“周风虢韵”之美

如今的虢国博物馆正是依托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周虢国墓地遗址而建立的一座专题性博物馆。

“虢国墓地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处规模宏大、等级齐全、排列有序、保存完好的西周、春秋时期大型邦国公墓。”王萌说。

据介绍,从1956年发现至今,虢国墓地共探明各类遗址800余处,出土文物近3万件。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发掘的虢季、虢仲两座国君大墓,因出土文物数量多、价值高和墓主人级别高,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又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丨走进虢国博物馆 感受“周风虢韵”之美

虢国博物馆副馆长李清丽认为,虢国墓地的发现对研究两周时期的宗法、墓葬制度,以及虢国的历史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填补了虢国历史研究的空白。

文物中蕴含着鲜明的创新性

在虢国博物馆里,端庄厚重的青铜器、瑰丽璀璨的玉器、震惊天下的铁剑、气势恢弘的车马坑……使得虢国的面貌清晰起来。

随着讲解员的引导,采访团来到了“美玉灼灼”展区,该展区在核心位置展示着被称为镇馆之宝的人龙纹玉璋。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丨走进虢国博物馆 感受“周风虢韵”之美

这块体型巨大的玉璋有着形神兼备的姿态、雕刻精细的线条、浑然天成的纹饰,由一块完整的和田青玉雕刻而成,造型构思极为巧妙,引得众人纷纷驻足打卡留念。

“这是虢国墓地出土的器形最大、最为厚重的单件玉器,代表着墓主的显赫身份。”王萌介绍,人龙纹玉璋的雕刻技法采用了斜刀技法,又被称为“一面坡”技法,是西周时期玉器纹饰雕琢常见的技法之一。

在李清丽看来,西周时期玉器的制作工艺,在夏商玉器制作的工艺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玉璋上的“一面坡”玉雕加工方法,表现了那个时代鲜明的创新性。

此外,在虢季墓中出土的“中华第一剑”——玉柄铁剑的身上,同样体现了这种创新的特征。“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说明虢国在继承了商周青铜礼器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创新。”李清丽说。

2800年前的“太阳能打火机”

在虢国博物馆前的平台上,有一座状如卫星信号接收器的青铜阳燧,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这是根据虢国太子墓中出土的青铜阳燧按一定比例放大而成的。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丨走进虢国博物馆 感受“周风虢韵”之美

据介绍,这件青铜阳燧直径7.5厘米,正面呈银白色凹面镜,背面有鼻形钮,钮旁铸有两只斑斓猛虎,以及双头虺龙与鸷鸟组成的图案。

这种类似茶杯盖的独特造型,也使得阳燧在向太阳取火过程中更加方便。同时,为了能有效地反射阳光,需要选用优质的青铜材料,经过多次打磨和抛光之后,才能使其表面光滑如镜。

在讲解的过程中,王萌拿起一件阳燧等比例复制品,对准太阳的方向,不到三秒,就点燃了易燃物,引得一旁观看的人们发出阵阵惊呼。

据了解,《周礼·考工记》对阳燧制作的材料配方有精确记载:“金有六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也。”其中“金”指的是纯铜,“锡”是指铅锡合金,即制造阳燧的铜、锡比例为2比1。

“这些文物中所蕴含的信息,不仅体现了制造者的经验、思维与智慧,也反映了古代中国精深的科学认识水平。”王萌说。(李东宝)

编辑: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15 14: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河南安阳:感受中国汉字之美 甲骨学堂学习乐
...幕,面积不足百平方米。2月18日,河南省安阳市中国文字博物馆甲骨学堂里热闹非凡,来自安阳市中华园小学的二十余名学生正认真专注地听老师讲解甲骨文,学生们边听边写,牢牢记住了一些
2023-02-19 09:10:00
“霁光焕彩”让世界见证中国霁红瓷器之美: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创新团队用青春解码千年霁红瓷传承
...院的“霁红窑语”团队以当代青年的文化自觉,将沉睡于博物馆的霁红瓷器技艺推向国际视野——这支由跨专业职教学子组成的创新团队,正用科技赋能千年窑火,让凝结着华夏审美的“中国红”在
2025-09-01 13:47:00
13位画家76幅精品佳作 来河南博物院看“丹青奇韵——津豫博物馆藏扬州画派精品展”
大河网讯(记者 莫韶华)6月29日,由河南博物院与天津博物馆共同举办的“丹青奇韵——津豫博物馆藏扬州画派精品展”在河南博物院开展。大师之选 扬州画派13位画家76幅精品佳作扬州画
2023-06-30 09:02:00
深耕传统文化,开出文创之花 河南文旅投资集团以文创助力文旅文创融合高质量发展
...新体验,你打卡了吗?深埋于地下、尘封于典籍、陈列于博物馆的厚重河南如何走入寻常百姓的生活,如何融入文旅新消费的场景?当记者走进“黄河之礼”全省文创产品和非遗项目主题展,看到河
2023-06-30 13:37:00
海报丨C位文物的邀约:来河南,赴一场博物馆之旅
...片甲骨记载着文字的起源,尊尊青铜讲述着文明的盛景。博物馆是城市的文化灵魂,记录着历史,引领着未来。“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河南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2023-07-21 12:55:00
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许昌学院把思政课搬到了博物馆
大河网讯 “我们走进博物馆,实地感受到了文字的巨大力量,这堂行走在博物馆里的思政课,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更感受到了我们这代人肩上的责任……”队员们在返程的路上感慨。近日
2023-07-14 17:04:00
唐诗逸还原“霓裳羽衣舞” ,《2023中秋奇妙游》9月28日 播出
...翔,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王清雷、中国文字博物馆宣传教育部主任于笑莹、中国文字博物馆讲解员王睿,将共同分享“甲骨文中的家文化”。届时,双胞胎舞者魏伸洲、魏伸洋也将以极
2023-09-27 23:07:00
12.9亿人次“打卡”! 今天的博物馆更有“范儿”
...:闽北日报5月18日,观众在河南省洛阳市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参观。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人们纷纷走进各地博物馆,博览古今中外,涵养精神力量。 (新华社发 黄政伟 摄)什
2024-05-19 02:19:00
...遗产活化起来。河南积极打造文化遗产展示的新场景,让博物馆里的文物、大地上的遗产、古籍里的文字都能够活化利用起来。近年来,河南省重点打造的二里头夏都博物馆、郑州商城国家考古遗址
2024-05-10 00:48: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勇担使命强国有我
当 亲 切 的 问 候 萦 绕 在 校 园 , 当 温 暖 的 笑 容 绽 放 在 每⼀ 张 脸 庞 , ⺠ 族 ⼩ 学 的 学 ⼦ 带 着 期 盼 与 欣 喜
2025-09-07 18:45:00
陈纳德雕像前,一眼深情“对望”,胜过万语千言
抗馆公布美国籍抗日航空英烈名录增补和勘误名单,抗日航空英雄和英烈后代捐赠珍贵文物,飞虎队创始人外孙女嘉兰蕙也来了陈纳德雕像前
2025-09-06 09:54:00
30年绘就14年抗战烽火,画家崔宁抗日战争长卷展在龙口开幕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于洋 通讯员 王明城9月5日,在龙口市美术馆,一幅50米长的抗战长卷徐徐铺展,瞬间将观众拉回1931-1945年的烽火岁月——这是退休警营画家崔宁用30年光阴
2025-09-06 12:52:00
淮河三峡第三峡:明光浮山峡
大皖新闻讯 浮山,位于淮河右岸安徽明光段。因南北朝时期,南梁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建浮山堰而出名。浮山堰处在淮河三峡中的第三个峡口浮山峡
2025-09-06 15:38:00
9月6日,“河北五超”第四轮,秦皇岛队远征保定,“榜眼”“探花”即将上演论剑争锋!
2025-09-06 19:11:00
抒写庸常中的传奇|读若非小说集《十二盏微光》
读《回煞记》的时候,我心里在想,民俗的东西竟能够带出这样的一片深情,这再一次印证了好的小说对读者而言从来都是一份情感的馈赠
2025-09-06 23:27:00
大众网记者 周琛 路鑫 张勇 菏泽报道80年的沧桑巨变,你们曾浴血守卫的山河,已是全新的模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艰苦卓绝的伟大战争
2025-09-05 09:03:00
娄山关|那个一衣带水的地方
走进怀化,是在盛夏季节。扑面而来的不仅仅是热浪,还有高铁站上鼎沸的人声,这样的热火朝天就像我印象中的湖南人,说话噼里啪啦尾音上扬
2025-09-05 15:41:00
大禹文化⑤丨禹疏九河:到底是哪九条河?
【编者按】大禹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地理与人文价值。德州是大禹治水重要区域,禹城市因与大禹治水的历史渊源而得名
2025-09-05 16:27: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不沾血的武器 来自吉林的古代“反战顶流”
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首往昔,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愈发清晰。在追求和平真谛的漫长岁月中
2025-09-05 16:55:00
考古新发现|雁塔区发现唐新罗质子金泳墓 墓志揭示其祖孙三人皆在唐为质
9月4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组织召开考古成果集中发布。记者在现场获悉,西安市雁塔区发现唐新罗质子金泳墓,墓志揭示其祖孙三人皆在唐为质
2025-09-05 18:33:00
考古新发现|空港新城发现周隋名将段文振家族墓 段文振墓志或为欧阳询所书
9月4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组织召开考古成果集中发布。记者在现场获悉,空港新城发现周隋名将段文振家族墓,其中段文振墓志或为欧阳询所书
2025-09-05 18:34:00
从金代的酒务官署到明代的宰相赞誉,再到清代的帝王题诗,最终在新时代绽放出非遗光彩……在山东茌平,有一抹酒香穿越千年时光
2025-09-05 10:36:00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许舒昕)近日,厦门仁爱医疗基金会原理事长郑毅夫向思明区图书馆捐赠了其父亲郑仕照的回忆录——《烽火南洋——抗日老兵话当年》
2025-09-05 07:50:00
这是一封花了40分钟,在飞机上写的信,通过信,广西15岁的袁同学与两千年前的英雄霍去病完成了一场精神对话。“惟愿将军英灵长存
2025-09-04 15: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