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人体的颈部两侧各有一条颈动脉,是连接心脏和头部的主要血管通道,堪称“生命通道”。可要是这里长了“垃圾”,变成凹凸不平的“斑块”,麻烦就大了——轻则堵得大脑缺血头晕;重则斑块突然“掉渣”,顺着血流堵在脑血管里,直接引发中风(脑卒中),后果不堪设想。那么,颈动脉斑块是咋回事,中西医怎么联手“拆弹”呢?
颈动脉斑块是怎么长出来的?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张林介绍,从西医的角度来看颈动脉生出斑块,有点像家里的水管生锈。正常的血管内壁光滑有弹性,可要是长期“虐待”它——比如高血压总“冲击”血管壁,高血脂让血液里“脂肪垃圾”变多,再加上吸烟、熬夜、吃太油这些坏习惯,血管壁就容易受伤。受伤的地方不光滑了,血液里的脂肪就容易粘在上面,慢慢堆积。时间一长,这些“垃圾”和血管壁的细胞混在一起,就形成了斑块。
斑块分两种:一种是“硬斑块”,像石头一样结实,相对稳定;另一种是“软斑块”,外面一层薄皮,里面全是“软乎乎”的脂肪,一碰就容易破——破了之后,血液里的血小板会赶紧来“堵伤口”,结果越堵越厉害,形成血栓,血栓一脱落,就可能顺着血流冲进脑血管,引发中风。
如果从中医的角度来看,颈动脉斑块不只是血管里的“垃圾”,还和身体里的“气”“血”“痰湿”有关,简单说就是身体功能失调,“垃圾”排不出去,堵在血管里了。气不足,血就流动得慢,容易瘀在血管里。平时吃太油、太甜,或者爱生气、压力大,脾胃功能变差,身体里会产生“痰湿”(像黏糊糊的痰一样的代谢废物),痰湿和瘀血混在一起,就像“泥浆”堵在血管里,慢慢形成斑块。
斑块早期没症状?这些信号要警惕!定期检查别忽视
张林表示,颈动脉斑块特别“狡猾”,早期它只是悄悄长,基本没感觉。等它把血管堵了一半以上,或者斑块不稳定时,大脑供血不足,才会“报警”。比如,头晕头痛。突然一阵头晕,像喝了酒一样;或者头痛固定一个地方,休息也不好转。也可能表现为手脚发麻、没劲,拿东西突然掉了,走路腿发软,或者一边脸、胳膊麻。也会有记性差、看东西模糊等症状,比如,刚说的事转头就忘,看东西像蒙了层雾,还可能莫名耳鸣。
值得重点提醒的是,早期没症状不等于没事!40岁以上,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的人,最好每年做一次颈动脉超声检查,能清楚检测到有没有斑块、斑块大小及性质等。
如果超声发现问题,医生可能会让做CTA(CT血管造影)或MRA(磁共振血管造影),更清楚地看血管堵了多少;极少数情况需要做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有创检查),这是诊断的“金标准”,一般准备手术时才做。
拆“弹”行动三步走:中西医联手从“根”上防治斑块
对付颈动脉斑块,单靠一种方法不够,得“生活方式打底,西医控风险,中医调体质”,三管齐下。
第一步:生活方式是“基石”,这四件事必须做到
不管中医还是西医,都把“改习惯”放在第一位——毕竟斑块大多是“坏习惯养出来的”,先把“土壤”变好,斑块才不容易长大。
1. 少吃“堵血管”的,多吃“通血管”的
少吃些油炸食品(炸鸡、油条)、动物内脏(猪肝、猪脑)、甜食(蛋糕、奶茶)。这些会让血液里“脂肪垃圾”变多,加速斑块生长。每天盐别超5克(约一啤酒瓶盖),高血压的人更要少。
多吃些新鲜蔬菜(芹菜、菠菜、西兰花)、水果(苹果、蓝莓、橙子)、粗粮(燕麦、糙米、玉米),纤维多,帮着排“垃圾”。优质蛋白比如鱼、鸡肉(去皮)、豆类。
中医也有一些食疗的方法,比如脾虚痰湿的人(平时痰多、肚子胀、舌边有齿印且舌苔白厚),多吃些山药、薏米、莲子,帮着健脾化湿。
2. 动起来:快慢结合气血活
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健步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能帮着降血脂、血压、血糖,控制体重。
中医更推荐“慢运动”: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这些运动强调“调呼吸、畅气血、活筋骨”,能让气血流通更顺畅,还能安抚情绪,一举两得。
3. 戒烟限酒
吸烟会直接损伤血管壁,让斑块更容易长;喝酒太多伤肝伤脾,脾胃差了“痰湿”更多,斑块更难消。
4. 少生气、少熬夜
长期焦虑、压力大,血压会升高,代谢会紊乱,斑块容易不稳定。中医说“怒伤肝、思伤脾”,生气会让肝气郁结,血堵得更厉害。每天尽量11点前入睡,保持心情开朗,气血顺了,斑块发生的概率也少了。
第二步:西医“精准打击”,控风险、防急症
如果已经有斑块,或者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危险因素,西医会用“靶向治疗”帮着“稳住斑块、缩小斑块”:
1. 把“危险因素”关进笼子
降血压:高血压是“血管杀手”,血压高了医生会根据不同类型的高血压病开相对应的降压药。
降血脂:“坏胆固醇”是斑块的“原料”,要减少这种“原料”产出。
降血糖:糖尿病会损伤血管内皮,血糖高了要管好。
2. 抗血小板:给斑块“贴创可贴”,防血栓
如果斑块不稳定(软斑块),或者血管堵得厉害,医生会开抗血小板药,像给斑块“贴层创可贴”,防止斑块破了之后血小板“扎堆”形成血栓,减少中风风险。
3. 手术“清淤”或“撑血管”
如果斑块把血管堵了70%以上(有症状),或者60%以上(无症状但斑块软、易破),单纯吃药不够,可能需要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者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第三步:中医辨证调理,从“根”上改善体质
中医治病讲究辨证施治,每个人体质不同,斑块成因不一样,用药也不同。常见有4种情况:
1. 痰湿太多堵血管:头晕头重、舌苔白厚腻
这种人平时可能体胖、不爱动,总觉得头重像裹了块布,胸闷,大便黏马桶,舌苔又白又厚像涂了层奶油。需要中医健脾化痰、活血通络,帮着把身体里的“痰湿”化掉,血液流动更顺畅。
2. 瘀血堵在血管里:头痛固定、手脚麻木
这种人头痛像针扎一样,固定一个地方疼,手脚发麻,舌头颜色发紫,或有瘀斑瘀点,脉搏跳得涩涩的。需要中医活血化瘀、通经活络。就像给血管“疏通剂”,把瘀血化开。
3. 气不足推不动血:头晕乏力、气短懒言
这种人可能平时总觉得累,气短不想说话,头晕乏力,走几步就喘,舌头颜色淡,还有瘀斑。需要中医益气活血,先补够“气”,气足了才能推动血跑起来。
4. 肝肾阴虚:头晕耳鸣、腰膝酸软
多见于中老年人,平时头晕、耳鸣,晚上睡不着或多梦,腰膝盖发软,手脚心热,舌红少苔。需要中医滋补肝肾、活血通络,补肝肾的同时,帮着疏通血管。
此外,一些中成药和中医外治法(针灸推拿、中医特色护理技术等)也有助防治颈动脉斑块。
中西医结合1+1>2,这3件事要牢记
张林解释,西医像“消防员”,能尽快控制危险因素;中医像“调理师”,减少斑块进展风险。两者结合,效果更好。但要注意三点:
1.别自己买药吃:不管中药还是西药,都得听医生的。
2.定期复查:每年做一次颈动脉超声,监测斑块大小、性质;血脂、血压、血糖也得定期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中药不能替代西药:该吃的西药不能停;该手术时要手术。
颈动脉斑块这颗“定时炸弹”可防、可控、可治。只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后中西医结合防控,就能守护好这条通向大脑的“生命通道”。对付颈动脉斑块,耐心和坚持最重要。早预防、早干预,一般都能远离中风,健康生活。
通讯员 杨璞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8-09 05:45:0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