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西海都市报
陆地石油地震勘探示意图。
在塔里木盆地,“深地塔科1井”开钻。资料图
近年来,我国不断向地球深部进军,多次刷新“深地”开发纪录。
11月15日,在新疆塔里木盆地,中石化“深地一号”跃进3—3井,经过177天钻探,井深达到9432米,刷新亚洲最深井纪录。
地下9432米是什么概念?如果在地面,步行两小时可达到;如果垂直向上,比珠峰还高600多米;如果在海底,可贯穿大部分海洋地区。向地底钻探9000多米,需要穿越新近系、古近系、白垩系等9个地层。
如果把地球的构造想象成鸭蛋,地壳就相当于一层薄薄的蛋壳,平均厚度33公里。目前人类探索地球的最深记录,是上世纪末前苏联在科拉半岛上掘出的12262米深井。但与6000多公里的地球半径相比,这点距离就好比在地球表皮上凿了个小坑,连“蛋壳”都没钻破。
油气勘探为啥要向地球深部进军?近年来,世界新增油气储量60%来自深部地层。深层、超深层也成为我国油气发现的主阵地,我国深层、超深层油气资源达671亿吨油当量,占全国油气资源总量的34%。
中国工程院院士郭旭升表示,目前,化石能源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而我国83%的深地油气仍有待探明开发,向深地进军,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
如何“看见”深埋地下的宝藏
在地下埋藏数千米的岩层,与地面岩层一样,有的像大山有的像平原,油气可能赋存在不同类型的圈层中,如何知道它们是否含有宝藏?
中石化西北油田工程技术管理部经理刘湘华介绍,物探是油气勘探开发的第一步。所谓物探,就是给地球做高清CT扫描,需要在目标区块设计一张大网,在不同网点制造高精度、可控的人造地震波,精准探测地下油气储层的位置、形状等,如果没有物探技术,就无法寻找油气,钻井便没有具体目标。
以顺北油气田为例,它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地震波从出发到返回,要两次穿过像棉被一样的巨厚沙层,传播距离超过两万米,采集数据通常杂乱无章。科研团队经过大量实验和模拟数据,创新弱信号恢复技术,恢复了超深层地震信号,让千变万化的地下世界清晰呈现在眼前。
另一个难题是超深层装油的“房间”上面,有多期次的火山喷出岩浆,形成500米至700米厚的火成岩,地震波穿越火成岩时,发生了干涉现象,回到接收器后,形成复杂的信息。
科研团队通过建立地层和断裂带的数据模型,剔除杂乱无章的信号,将超深层的断裂识别精度,从30米提高到15米,从而得到地下真实的影像,相当于有了更先进的探地“望远镜”,不仅能看清深不可测的“地下珠峰”,而且影像十分“高清”。
从找油到采油,如何高精度钻探?这离不开两大技术,一个是物探,就相当于千里眼、顺风耳,另一个是像“贪吃蛇”一样的高精度随钻技术,可以“指哪打哪”。
中石化西北油田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院长刘练介绍,首先要用物探技术建立一个地层的数字平行空间。通过随钻仪器定位,钻头钻到哪里,科研团队就要在这个地层的“元宇宙”中标识出来,相当于钻头在数据地图中的导航系统。在黑暗的地下世界,如果钻头偏离位置,需要“导航系统”重新规划轨迹,帮助钻头钻至油气藏。
此外,科研人员采用高温石英、钛合金等航天耐高温材料,研发出国内首套抗温200℃、耐压207兆帕的高精度随钻测量仪器,实现了地下近万米深度“指哪打哪”,地质靶点精准命中率达到100%。
地下10000米 充满困难的数字
俗话说,上天难,入地更难。可能有人不解,所谓“入地”,不就是往地下挖吗,这有什么难的?其实,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
首先,地球表面有坚硬的岩石阻隔,要持续向下开凿,需要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其次是温度,钻探深度每下降100米,温度就会升高1摄氏度至3摄氏度,这对于挖掘设备的破坏是十分严重的。最后是压力,地壳深部的岩层会受到四面八方各种压力。当钻探深入地下取出岩芯后,形成的钻孔很容易受到周围压力作用,从而垮塌、变形,让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
从地面到万米地下,其间更要跨越“万重山”,面临高压、高温和狭小空间的核心难题。我国目前已钻出多口9000米深井,那么,从9000米到10000米,究竟还有多远?
中国工程院院士罗平亚表示,从9000米到10000米,虽然距离只有十分之一的增加,但这是一个质的变化,在技术上更需要质的进步。入地万米,不仅要承受200℃的高温、1700倍于大气压的高压等挑战,还将面对井漏、卡钻、地层垮塌等困难,每前进1米,钻探难度都呈几何级数增加。
以科拉半岛钻探为例,从1970年开凿,到1983年就已达到了12000米。但是,从12000米到12262米,短短的262米却耗时整整十年。纵观历史,人类花了将近4000年时间,深入地球内部的距离还不到地球半径的2‰。
我国51天内连续开钻两口万米深井
四川盆地和塔里木盆地是我国两个最丰富的深层油气盆地,在四川盆地,更有超八成以上的石油埋藏在6000米以下的超深地层。
今年5月30日,在新疆塔里木盆地,“深地塔科1井”开钻,设计深度为1.11万米,奏响了我国开启“万米深井”时代的序幕。
7月20日上午,四川盆地第一口万米深井——“深地川科1井”,在四川广元市剑阁县开钻,设计井深10520米。
仅隔51天,我国连续开钻两口万米深井,面临哪些困难?又能为我们带来哪些收获?
“深地塔科1井”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经过几亿年地壳运动,塔里木盆地的地层变得支离破碎,其构造被地质学家比作“一摞盘子摔碎了,又被踢了几脚”;入地万米,将面对超过200℃的高温、1700倍大气压的高压。极端环境中,钻杆“像面条一样柔软”,其表面压力,相当于“在指甲盖上站了一头大象”。
“深地塔科1井”使用的钻机,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全球首台12000米特深井自动化钻机,载重提升能力由三四百吨提高到最大900吨,相当于同时吊起150头成年大象。设计钻井周期为457天,将成为全球第二口陆上垂深超万米的井,也将创造全球万米深井钻探用时最快纪录。
而设计井深达10520米的“深地川科1井”,要穿越25套地层,最极端时还要面对138兆帕压力的冲击——相当于在指甲盖上停着一辆1.3吨重的汽车。这也是全球难度最大、四川盆地第一口万米科探井。
为什么要在难于上青天的四川盆地开辟一条“地下新蜀道”?专家介绍,随着多年来持续大规模勘探开发,四川盆地浅层、难度小的层系已相应开发完善。如果在8000米、9000米地层仍找到大规模油气藏,那么以后就可以在四川盆地超深层进行大胆勘探。
万米地下究竟有什么?万米之下气的组分是什么?水的组成是什么?地质会发生什么变化?这是人类需要共同探索的秘密。
与普通油气井不同的是,“塔科1井”和“川科1井”这两口万米深井,除了寻找油气资源,还肩负着探索6亿年前地球演化、生命起源和气候变迁等重任,向深地进军,探索地球奥秘,成为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正如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事业部副经理丁伟所说,“实施万米深地探索工程,是比肩探月工程的‘国之重器’。”据《齐鲁晚报》报道
进军万米深地
“地下珠峰”探宝藏
上天、入地、下海、登极是人类认识和探索自然的四大壮举。我国“深空”已实现航天器登月,“深海”已有载人潜水器抵达海洋最深处,登极也早已实现。那么,向“深地”进军意味着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到万米深的地下找油?怎样才能发现地层深处的油气资源?如何顺利把它们开采出来?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23 05: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