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闽南日报
古籍抗疫药材观
⊙周建苗 文/供图
淮山莲子百合瘦肉汤
地榆——清热解毒,消肿敛疮
古谚云“宁得一把五加,不用黄金满车。宁得一把地榆,不用明月宝珠”,说的是五加、地榆两味古人常用的中药。地榆,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消肿敛疮等功效,或入丸、散。五加皮,有祛风湿、补益肝肾、强筋壮骨、利水消肿等作用,阴虚火旺者慎服。
雀瓢——治蛊毒、逐邪恶气
《肘后方》曰:“正月上寅日,取女青,草末三合,绛囊盛挂帐中,能辟瘟疫。女青,即雀瓢也。”《别录》曰:“女青,蛇衔根也。生朱崖,八月采,阴干。” 女青,即雀瓢,味辛、平、有毒,治蛊毒、逐邪恶气,所以古人绛囊盛挂帐,避瘟疫。
芜菁——消风热毒肿
《遵生八笺》曰:“立春后庚子日,宜温蔓菁汁,合家并服,不拘多少,可除瘟疫。” 蔓菁,又名芜菁,俗称大头菜,也是一味中药。其味苦,温,无毒。《千金·食治》云:“主消风热毒肿。”食温蔓菁汁,可得到一定避瘟疫作用,但多食动气。
花椒——温中止痛、杀虫止痒
《本草纲目》云:“除夕以小豆、川椒各十七粒,投井中勿令人知,能却瘟疫。又以麻子、仁赤、小豆二七枚著井中,饮水能辟瘟疫。”川椒,中药又叫花椒,有温中止痛、杀虫止痒的功效。在井水中投麻子、赤豆、花椒等,起到净化饮用水等作用,避疫功效。
柴胡——透表泄热,疏肝解郁
《瘟疫热毒辨治》曰:“瘟疫初起而头疼身痛憎寒发热,脉紧数洪滑而别无他证,先宜正柴胡饮,或败毒散,或十神汤。”《石室秘箓·瘟疫治法》曰:“瘟疫之证,其来无方,然而召之,亦有其故……方用元参五钱,大黄麦冬白芍滑石花粉各三钱,石膏二钱,柴胡荆芥各一钱水煎服……用荆芥柴胡以散其半表半里之邪气。”柴胡,性微寒,味苦、辛,主治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肝郁气滞,胸肋胀痛等。《药性论》曰:“主时疾内外热不解。”柴胡一味,在抗疫中也发挥重要作用。
生活日常中,也可随处防疫。
《避疫法》曰:“瘟疫乃天地之邪气,若人身正气内固,则邪不可干,自不相染。故避之之法,惟在节欲节劳,或于房室劳倦之后,尤不可近,仍勿忍饥以受其气,皆要法也。”即是正气内固,邪气便不入侵;节劳节欲,保持精力旺盛,疲不探病,也是防疫之法。
中药讲究的相辅相成,讲究传统炮制,发挥“增药效、减少毒副作用”,古老的方法行之有效,在现代社会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单味中药,仅能发挥一定效果,并不能得到治疗作用。
《景岳全书·论证》曰:“瘟疫本即伤寒,无非外邪之病。但染时气而病无少长率相似者,是即瘟疫之谓。” 明代医学家张介宾认为,瘟疫为外邪入侵,难治之处在于因有基础病等,人各有异,也有疗治不同之。除了正确的防避,治疗时更应听从医嘱用药,对症下药,才能够发挥应用的效果。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10 06: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