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财经

浦发银行,积重难返

类别:财经 发布时间:2024-08-31 17:36:00 来源:瘦子财经

出品 | 妙投APP

A股9家上市股份行中,近三年来哪家银行业绩增长最差?除了没落的民生银行,可能就是曾经的“对公之王”浦发银行了。

2020年至今,浦发银行已经是营收连续三年下滑,利润连续四年下滑。2023年营收较2020年减少了11.7%,净利润减少了37%。今年上半年,浦发营收882.48亿元,同比下降3.27%;归母净利润269.88亿元,同比上涨16.64%,看似增长不错,不过更多是靠拨备调节。剔除拨备的因素,利润仍在小幅下滑。

从银行业核心指标来看,浦发银行与体量相近的招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等相比,几乎全面落后。

股价表现上,自2019年底就开始下滑,到2023年底,连跌了4年之久,较2019年底的股价下滑了约36%。今年涨幅不错,截至8月28日,上涨了38%,不过主要是因为连续下跌后股息率较好,符合今年市场资金偏好。在基本面上,浦发银行还是没有明显的困境反转迹象。

上半年末,与多个业绩出色的银行股被众多知名基金经理重仓相比,浦发银行门庭冷落,持仓浦发银行的基本都是指数基金,为复制指数而持有。

这家规模前十的银行,为何陷入业绩颓势?

#01核心指标在同体量股份行中全面落后

在全国12家股份制银行中,不少都是有特色的银行,如招行是零售之王,兴业银行被称为同业之王,浦发和中信银行都曾被视为“对公之王”,民生银行一度是“小微之王”,平安银行一度是“零售新王”。其他银行如光大、华夏、浙商、广发等特色不明显,业绩相对也比较一般。规模一直居于前列的有招商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以及中信银行,从近十年来的发展脉络看,招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大体上呈现业绩排名逐渐上升的态势,浦发银行则走出了比较明显的下滑曲线。

作为总部在经济中心、金融重镇上海的银行,浦发银行于1992年成立,起点很高,时任上海市副市长的庄晓天担任首任董事长,副部级领衔,可谓高配,此后浦发银行一直是上海国资系统的老大哥,随着业务在全国铺开,特别是对公业务较为强劲,浦发银行在国内银行中按资产规模计算一直处于前十之列。虽然在2012年左右经历了钢贸圈危机带来的坏账增加,但当时尚是对公业务的黄金期,浦发高增长掩盖了风控方面的问题。

2016年是一个分水岭。这一年,股份行老大是兴业银行,资产规模5.8万亿,其次是民生银行,资产规模5.6万亿,浦发、招行、中信银行都是5.5万亿,相差很小。此后股份行的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招行凭借零售与财富管理优势蒸蒸日上,坐稳股份行龙头位置,中信银行靠对公业务稳定住了基本盘,在2023年超越浦发进入资产规模上的股份行“三甲”之列。同业业务政策调整让兴业银行步子放缓,逐渐让位于招行,居股份行次席;小微信贷资产质量大滑坡让民生银行经营每况愈下,浦发银行在成都分行爆出775亿元违规放贷大案后,不仅需要多年来消化坏账,更是将内控问题彻底暴露,逐渐也走上下坡路。

急病乱投医的浦发看到招行等靠零售业务风生水起之后,在2017年左右也发力零售业务,以信用卡为堡垒,猛做规模,不料此后不良大爆发,再次陷入发展困局。

业绩数据上,2020年1964亿元的营收、583.3亿元的净利润,几乎成了浦发银行的业绩巅峰,此后下滑迅速。如果与股份行同业相比,近十年里业绩增长比浦发差的,只有命运多舛的民生银行,其他银行里,即使是业绩平庸的银行如华夏、光大,也好于浦发银行。

为什么营收与净利润增长不佳呢?

首先是资产规模扩张不利。早年间资产规模还能有两位数增长,2021年开始增速只有个位数,今年上半年,增速也只有3.6%。资产中最大的是贷款,最近五年来在资产中一直占比在57%左右。贷款也是2021年后个位数增长,今年同比增长6.78%。

受宏观经济等因素影响,近年来银行资产扩表都在降速,不过相比之下,体量相近的几家银行中,招行2020-2023年资产分别增长10.62%、8.77%、9.62%,中信银行分别增长7.08%、5.91%、6.27%。兴业银行增长8.98%、7.71%、9.62%,都是每年增速比浦发高不少。

为什么贷款和资产规模增速不及同行呢?

银行有了负债扩张才能有资产扩张,从近几年的存款增长来看,除了招行因为零售与财富管理业务的优势,存款增速一骑绝尘,浦发、中信、兴业银行的存款增长并没有太大差异,表明浦发在吸引客户存款上并未落后,负债不是资产降速的主要原因。

真正让浦发规模扩张慢的因素更可能是资产质量的掣肘。近几年里浦发的不良率一直高出上述同行不少。如果从近十年的角度看,2016年开始,浦发就一直是这几家头部股份行里不良率最高的。而不良率也是将一部分坏账核销后才计算的,如果算上核销,浦发的资产质量指标可能会更惨淡。如果贷款放出去就有更高的坏账,那在营收降速的情况下,核销坏账的能力受到影响,资产扩张自然就慢下来。

坏账可以通过在银行利润里提取的拨备覆盖来消化。浦发银行的拨备覆盖率一直捉襟见肘,在监管要求的150%附近徘徊,也远低于几家股份行。放贷出去坏账更多,坏账处理能力又更差,对资产扩张形成了压制。

其次,在资产扩张力度不佳的情况下,浦发的净息差也较几家同行差不少。

净息差低,从2023年存贷款数据看,浦发银行处在相对较差的状态。在体量相近的银行中,招行因为零售优势,吸储成本低,因此可以选择资质相对较好的客户,投向相对低风险低收益的客群;兴业银行和中信银行没有这样的低成本资金来源,不过在贷款上收益相对较高。而浦发则是成本与兴业、中信相近,贷款收益却较二者有较多差距,而且不良率还更高。

从贷款结构看,浦发因为信用卡业务坏账较多,重新重视起对公业务,近几年对公贷款占比从2019年的47%升到2023年的56%,今年上半年又升到58%,个贷占比从2019年的42%降到了34%,是净息差下滑的因素之一。其他银行中,招行比较稳定,近几年对公占比40%左右,个贷占比52%左右。中信银行近年来发力零售,个贷占比升到41%左右,对公占比49%左右,兴业银行与浦发结构相似,个贷占比34%,对公占比60%。

对公结构上,浦发银行信贷结构跟其他几大行没有明显区别,都是以基建、制造业、地产为主。浦发资产质量与收益较弱,可能主要是客群与风控能力的因素。

非息收入上,浦发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一般,代理费与佣金收入在去年下降38%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又下滑了19%。由于缺少足够的竞争力,在财富管理、银行卡消费等领域增长不佳的行业形势下,浦发受冲击更大。代理费与佣金收入在营收中的占比近十年来持续下滑,由2019年高点的27.68%降到了今年上半年的11.27%。

总结浦发银行的业务状况,不占用资本的中间业务不具竞争力,主要的业务在信贷上,但由于客群质量、风控能力等因素,导致信贷资产质量不佳,积累不良贷款,影响了营收与利润增长,也对资产扩张形成掣肘。同时信贷结构近年来又逐渐向低风险低收益的基建等对公信贷集中,负债成本又不占优势,净息差较同行低。资产规模增长慢,毛利率还低,业绩很难好得了。

盘点浦发的业务,几乎在每个关键经营指标上都表现较差,亮点缺乏。

#02今年上半年业绩没有明显起色

去年下半年至今,浦发管理层更迭,建行原公司业务总监张为忠自去年底开始担任浦发董事长,最近,副行长谢伟获提拔升任行长,新管理团队建立起来,不过长期颓势难以在短期扭转,今年上半年业绩还没有显著好转。

今年上半年最亮眼的数据莫过于净利润同比上涨16.64%,看上去一扫连续四年净利润下滑的阴霾。不过分析利润来源会发现,更多是银行业惯用的拨备调节利润带来的。数据显示,上半年资产减值损失项目余额239.45亿元,较2023年同期的291.77亿元缩减50亿元,对于净利润形成正面影响。广发证券研报显示,拨备计提在浦发银行上半年净利润中影响最大,远高于生息资产规模增长等因素的影响。如果不考虑拨备计提,2024年上半年拨备前利润同比下滑3.6%。

除了利润外,其他主要指标都没有明显改观。营收依然下滑,资产总额与信贷同比分别增长2.74%和5.92%,依旧低速。负债方面,在居民偏好转向存款的情况下,存款只微增0.23%。不良贷款率从去年的1.48%下降到上半年的1.41%,降幅有所改善,但主要是贷款规模增加带来分母扩大,不良贷款余额仍在增长。拨备覆盖率从上年末的173.51%小幅增长到175.37%,改善不大。

比较好的方面是净息差有企稳迹象,上半年为1.48%,母公司口径净息差较一季度上升 2bps,不过持续性有待观察。

#03公司治理短板深度影响浦发

浦发银行作为长期处于全国前十的银行,根基又在经济发达的上海,并在全国业务布局很广,曾经也是银行业优等生,为什么近年来业务在体量相近的几家股份行中逐渐落伍?

首先,业务发展战略上缺乏前瞻性与持续性,转型滞后且带有一点投机色彩,往往用力过猛。较长时间里浦发都是以对公业务为特色,在地产与基建拉动经济增长的年代,对公业务处于黄金期,浦发一度增长不错。这阶段在浦发任职董事长时间最久的吉晓辉也几乎是任内业绩最好的董事长。在经历了钢贸行业危机以及成都分行虚假贷款事件后,吉晓辉于2017年离任,此后浦发掀起了零售转型的大幕,2018年浦发银行零售业务收入占比42.8%,一举成为全行第一大收入来源。贷款比例看,2014年个贷占比仅24%,2019年占比就达到了42%。信用卡和消费贷业务增长迅猛,信用卡发卡量在2017年达到1358万张,较2015年的363万张增长近3倍;信用卡贷款余额从2016年的2671亿大增到2017年的4183亿,增幅惊人。分管零售的副行长潘卫东因此得到提拔成为浦发银行行长。

不过转型较为激进的另一面是优质客群的积累与风控能力相对不足,带来的后果是坏账激增,信用卡贷款不良率在2018年-2020年分别为1.81%、2.3%、2.52%,零售转型赚的钱大部分要用来核销坏账损失。

大量不良贷款需要消化,此后浦发逐渐收紧了信用卡业务,零售转型被搁置,对公业务逐渐重回主流,对公贷款在信贷中占比从2021年的50%又恢复到今年上半年的58%。2023年9月,董事长郑杨、行长潘卫东双双被撤换,分别去到上海国投和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担任闲职,为近年来浦发业绩的颓势付上代价。

在这一轮长周期转型中,零售方向并没有问题,问题首先是转型略显滞后,招行逐渐确立零售业务领先优势,浦发的战略转型才姗姗来迟。当然这也不是突出问题,更突出的是既大干快上又浅尝辄止,看到零售能挣钱就加速投入,盲目扩大零售规模,但在金融领域很难大力出奇迹,因为涉及到优质客群的持续运营,涉及到零售风控能力的构建,这些都需要经验的积累,以及数据量的持续扩大。并不是短时间就能形成真正竞争力的,盲目扩规模只会吸引到质量较低的客群,很难在优质客群上形成产品粘性。浦发在吃到零售的苦后,并没有继续深入做下去,去完善客群积累和零售生态,而是重新又回到对公业务拉动的状态。这一点上不仅不如招行,也比不上中信、兴业、平安等银行,至少这些银行还在努力推动零售转型,增强积累。

其次,长期以来浦发银行的风控问题一直没得到有效解决。不论是针对客户的风险控制,还是针对员工操作风险的内部控制,浦发都是频出问题。虽然贵为“对公之王”,但从2012年引爆的钢贸圈危机,到最近几年的地产行业风险上升,浦发都没有能够规避。零售业务上更是经历了信用卡不良的攀升。内控问题上,2017年爆出的成都分行虚假贷款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成都分行为掩盖不良贷款,向1493个空壳企业授信775亿元,换取相关企业出资承担成都分行不良贷款。浦发银行内控体系未能及时发现并纠正,以致酿成惊天大案。时至今日,浦发银行还常常因为内控问题而频频收到罚单,如8月初监管部门披露的处罚信息显示,浦发银行常州2家支行因发放无实际用途贷款等共收4张罚单。

风控问题频现,体现出核心竞争力不够强的特点,与前面所述的业务转型用力过猛且缺乏持续性有关,没有在持续运营中积累起核心能力。

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在公司治理层面,浦发银行虽然股权结构稳定,本地国资上海国际和央企中国移动分列第一大、第二大股东,已经持续数年,但作为上海国企系统的老大哥,浦发银行在管理层任命上市场化专业化不足,稳定性在多数时间也不够好,影响了战略决策的专业性与持续性。

从本世纪以来,浦发银行经历了6任董事长,除了吉晓辉任职时间较长外,其他大多任职较短,多位董事长在担任董事长时已经临近退休,战略的持续性难以保障。从董事长的专业背景来看,多位董事长是财经干部出身,或是上海本地国企领导出身,在银行业的任职经历比较缺乏,已离任的董事长中只有金运、吉晓辉有银行业背景,而金运任董事长时间又较短。这也使得决策的专业性受到一定影响。银行业中,国有大行董事长行长的更迭也比较频繁,但基本都是银行业高管穿插往来,专业性是有一定保障的。股份行中,招行是行长负责制,行长更换较少,更加稳定,且都是银行业高管背景。中信银行、兴业银行、平安银行等董事长或者行长也多是有较深的银行从业背景。相比之下,浦发银行虽然是全国性股份行,但一把手多来自本地官员或者国企领导,倒与城商行有几分相似。公司治理方面存在的这些问题,对于浦发银行的影响可能是更深的。

好在现在浦发银行高层有了改观,建行原公司业务总监张为忠去年底开始执掌浦发。这体现了两方面的变化,一是在一把手的选择上,跳脱出了本地财经官员或者国企领导的范畴,从国有大行里引进高管,二是更加重视一把手的过往从业经历,重视银行业管理的专业性。另外浦发长期以对公见长,近几年重心也重新回到对公上,引入对公业务背景的张为忠执掌浦发,有助于业务战略的延续。这可能体现了上海市国资系统对浦发业务与战略的全新思考。

积弊已久难以短期清除,目前业绩也没有出现明显的困境反转,不过浦发可能正走在正确的方向上,还是希望这家银行重回昔日的荣光。当然,重回增长通道,需要在稳定的战略下逐渐积累客户运营、风险控制、风险定价等方面的业务核心竞争能力,需要构建稳定且专业性强的团队,并非易事。

*以上分析讨论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9-01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对公老将”呼之欲出,浦发银行寻求返航
业绩连续三年“失守”的浦发银行在行长一职空缺近10个月后,传出人事变动新进展:副行长谢伟或将升任行长,与现任“掌门人”张为忠搭档。这家昔日有着“对公之王”之称的股份制银行曾大举加
2024-07-10 19:18:00
浦发失速 “对公之王”的迷航
...已失去当年的风采。作为沪市银行第一股,地处长三角的浦发银行可谓占尽天时地利,凭借着对公业务,在股份制银行江湖中,该行曾位居前三,业绩一度与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不相上下。而随着该
2023-09-14 11:17:00
浦发银行上半年增利不增收,新领导能否重夺“对公之王”标签
来源:智慧Wealth去年9月8日,浦发银行原董事长郑杨、原行长潘卫东双双辞职。今年2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核准张为忠为浦发银行董事、董事长的任职资格,并于3月核准康杰副行长的
2024-08-16 19:38:00
...歌猛进的“零售黑马”平安银行以及曾经的“对公之王”浦发银行,还是城商行龙头江苏银行,无一例外,诠释了“不做对公业务,今天没饭吃”。银行发力对公也早有迹可循。2023年,银行对
2024-08-21 22:12:00
中信银行零售转型“十年未了局”
...中处于“第二梯队”前列;增速达4.25%,领先兴业银行与浦发银行。不过上述两项指标较“断层第一”的招商银行均有较大差距。二是规模背后的资产负债结构与资产质量不佳。例如上半年,
2024-11-15 11:10:00
平安银行业绩会上夸了两家企业
...个人来讲,我不会太多地关注业绩,我会关注队伍,我在浦发银行、上海农商行都是讲这个观点,只要队伍出来了,业绩是副产品,业绩一定会有的。关键是队伍,而队伍靠机制,机制透明干净,淘
2024-03-15 20:36:00
浦发银行半年报:营收和归母净利润表现相反
8月20日,浦发银行披露2024年上半年业绩报告。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浦发银行实现营业收入882.48亿元,较去年同期下滑3
2024-08-22 18:22:00
解析民生银行2023年报:“稳”的基础更实,“进”的动能更足
...挑战。根据《每日财报》统计,上市股份制银行中,除了浦发银行和华夏银行未发布年报、浙商银行营收增长外,其余营收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少。归母净利润则由于各家的“降本增效”的举措不
2024-04-15 11:20:00
浦发银行上半年归母净利269.88亿元,对公贷款总额较上年末增长9.49%
北京商报讯(记者 李海颜)8月19日,浦发银行发布2024年半年度报告,报告期内,该行实现营业收入882.48亿元,同比减少3.27%;剔除上年同期出售上投摩根股权一次性因素影响
2024-08-19 21:54:00
更多关于财经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