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柳州日报
□何开琦
四
元和十年(815年)的春天,春寒料峭。从长安往南的商道上,一辆马车缓缓前行,几位中年男子或前或后,走走停停,像背着沉重的包袱,步履维艰,身后的长安已经模糊,不堪回首。
是不堪回首,也不甘心回首。
柳宗元是在正月的时候,刚刚得到诏令回到长安。刚刚停下疲惫的身体,养精蓄锐,等待皇帝的召唤。料想不到,一个月后,得到的诏令是贬谪到岭南的柳州任刺史。“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拿到诏令,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停一下!”柳宗元轻声对驾着车的柳宗直说。
当他们驻足,大家左顾右盼,并没有发现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事情发生。只有柳宗元兀自向旁边的一棵松树走去。
那是一棵孤独的松树,高达两丈有余,亭亭玉立,树冠如盖。奇怪的是,有人用竹篱笆把树根围住了,好像是保护树一样,让人靠近不了,只能仰望。
柳宗元对树太敏感了。也许此时此刻,他还在心里默诵着庾信的《枯树赋》。而面对眼前的这一棵孤独的松树,他有一番与别人不同的感慨,于是口占《商山临路有孤松往来斫以为明好事者怜之编竹楥遂其生植感而赋诗》:
孤松停翠盖,托根临广路。
不以险自防,遂为明所误。
幸逢仁惠意,重此藩篱护。
犹有半心存,时将承雨露。
树的孤独与柳宗元的孤独是一样的,“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自己像是一颗弃子,被皇帝抛来抛去,柳宗元是不甘心啊。对朝廷的一腔忠诚,对大唐前途命运的担忧,对黎民百姓辛酸苦难的同情,柳宗元是希望能有所作为啊。但是,“犹有半心存,时将承雨露。”还好,这一次到柳州任职是刺史,是一个州的最高长官,所以心有所想,但愿也能够有所作为,故叹说“是岂不足为政邪?”
三个月后,经历了万水千山和千难万险,柳宗元终于踏上柳州这一块蛮荒之地。一路上,风餐露宿,跋山涉水,苦不堪言。越是往南方,天气越是恶劣。炎热的六月,在长满蓬蒿的小路上,汗流如雨,口干舌燥,双腿乏力,气喘吁吁;在船上,看到的是急流险滩,怪石耸立;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古树遮天蔽日,阴森森让人毛骨悚然。到了柳州,柳宗元长了一身的疔疮,像铁锥利箭穿心一样的疼痛;然后,很快又感染上了霍乱,全身如同刀剑在里面乱搅,每一天都在生死线上痛苦挣扎。
这一天早晨,柳宗元的病稍微好了一些,他气喘吁吁,登上了东门城楼。刚刚经过一夜的大风大雨,一切都很零乱,自己刚刚渡过生死劫难,所以特别思念同时被贬到南方的朋友,大家命运相似,都还好吗?于是,目光投向无限的远方,赋诗《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薛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这是柳宗元来柳州作的第一首诗,也是书写在这一片蛮荒土地上的第一首进入中国文学一流的诗行。这一片土地上,原来只长满野草,杂树丛生,野兽乱窜,地老天荒,第一次出现了这么有韵味的雅言,破天荒出现了文明的种子,像夏天的一场惊雷,唤醒了万水千山。
一场大雨过后,柳宗元站在东亭里,看远山含黛,柳江河上雾如轻纱,心里想,穷乡僻壤也有它独特的美。譬如,这东亭里,以前是野猪乱窜毒蛇出没的地方,自从柳宗元和欧阳将领率领手下割荒草,栽上竹子、松树和桂花树,抬眼看群山环绕,江水如练,这就足以让人心旷神怡。突然,眼前一个情景让柳宗元大吃一惊,他看见一位老人从江里挑着一对水桶,战战兢兢摇摇晃晃往河岸上走,脚下一滑,向前打了一个趔趄,人跌倒了,桶里的水也泼了出来,老人爬起来,灰溜溜挑起水桶再返回河里汲水。
是应该帮助老百姓打几口井了。柳宗元叫来蒋晏,让他尽快选好地址,尽快打出井来。
井水打出的那一天,柳宗元写了一篇《井铭并序》,其中写道“盈以其神,其来不穷,惠我后之人。噫!畴肯似于政,其来日新。”
记得还在永州的时候,住在龙兴寺里,柳宗元写下《寄许京兆孟容书》,曾经表达自己为政的态度“过不自料,勤勤勉励,唯以忠正信义为志,以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为务。”元元,就是老百姓。长期以来,柳宗元都一直坚持为政之要在于“利民”,顺民之性,养民之欲,利民之生。即使经历了“永贞可新”的失败之痛,柳宗元在失意中仍然坚守“励材能,兴功力,致大康于民,垂不灭之声”的理想和抱负。所以,在柳州解放奴婢的时候,虽然受到了极大的阻力,但是柳宗元仍然冒着生命的危险,也要把穷苦老百姓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得到了朝廷和大多数贤人志士的高度赞扬。而柳州的老百姓也认可了这位从长安跋涉而来的柳刺史,并且很自豪地称他为“柳柳州”。柳宗元也放下士大夫的架子,目光所及,皆是黎民。他在《柳州峒氓》写到了柳州土著淳朴的生活习俗,发出了自己的愿望“愁向公庭问重译,欲投章甫作文身。”柳宗元在柳州老百姓柴米油盐和穿着打扮的平常生活里,找到了朝廷里没有的快乐,找到了他的理想和抱负扎根的地方。他的命运可以不在于朝廷,但是可以在老百姓中间。
他又想到了种树,他每每想念长安和远方的朋友时,都会萌生种树的想法。于是,他带领了部将和老百姓在城西北种植了两百多株柑橘。“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这是劳动的喜悦,是新鲜日子的记录。“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这是其乐融融,是老有所盼的祈愿。
然后,就是一定要种柳树。自己姓柳,贬谪到柳州,冥冥中是一种宿命。所以,适合在柳江河边,种一批柳树。当夜幕降临,夕阳把最后的余晖洒在江面上,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围着柳宗元不肯离去,一定要他赋诗一首。柳宗元倚着东门城楼,捋一捋胡须,笑了笑,踱着步,摇头晃脑,吟诗《种柳戏题》:
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
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
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
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
念完诗,他就叫大家回家了。自己倚着城门,看暮色四合,看飞鸟归巢,看别人的家里点燃了温暖的灯火,每一扇窗户的下面,都有饭菜飘香。
这时候,柳宗元最想念的是《诗经》里的那首歌《甘棠》: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
司马迁在《史记》里写道“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之诗。”
甘棠树,是植根于民间的一棵树;召公,是老百姓怀念的圣贤者,因为他“甚得兆民和”,甘棠和召公,都融入老百姓的心里。柳宗元多么仰慕这样的圣贤啊!所以,“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心里有愧,就是他对先贤最真实的膜拜。
五
早春二月,柳州的天空一直飘着冷冷的细雨,持续了十多天。柳宗元又咳嗽了一整夜,喝了刘禹锡从连州寄来的药也无济于事。
他推开门,想看看这里的天空为什么下了那么久的雨,如果天放晴出太阳的话,老百姓应该就可以下地干活,耕耘撒种子去了。
但是,雨一直下,没有停下的意思。让柳宗元大吃一惊的是,门前地上落了一地的榕树叶。原本,这棵树一直是枝繁叶茂绿叶成荫的,是平常时间里柳宗元和大家纳凉和谈天说地的好地方。想不到,春天的这场雨一来,树叶就纷纷掉了下来,树枝变成光秃秃的了,金黄的树叶落了一地,和着雨水,闪烁着湿润的光泽。柳宗元默然良久,远处传来鸟鸣,他又赋诗《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到柳州任刺史已经有四个年头了,身体每况愈下。昨天又梦见了父亲,柳氏家族是河东郡响当当的名门望族,诗书传家,人才辈出,到了柳宗元这一代,他少年得志,在长安城里春风得意马蹄疾。唉,一场“永贞革新”,凄然落幕,理想与抱负和这榕树叶一样在凄风冷雨中飘落了一地,说不伤感那是假话。想起父亲说过的话,自己现在又是病得弱不禁风,好像是到了生命的尽头。柳宗元叫来表弟卢遵和欧阳将领,交代了一些事,然后让卢遵把木槲花的种子拿来,趁着春雨绵绵的时候种下,待晴日,种子就可以发芽,破土了。“只因长作龙城守,剩种庭前木槲花。”从此,柳宗元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
元和十四年(819年)十一月初八,又一个冬日来临。这是一个暗无天日的阴天,空气有点沉闷,柳宗元被病魔折磨得痛苦不堪,渐渐气若游丝,油尽灯枯,生命最后的一道光熄灭了。
消息传到了韩愈、刘禹锡那里,他们都向着柳州的方向,凄然相望。柳宗元生前相当清贫,“君子固穷”是儒者的命运,因为没有钱,灵柩不能立即启程返回长安,表弟卢遵只能让柳宗元的遗体又放在柳州八个月。“只因长作龙城守”他舍不得离开柳州,柳州的老百姓一直奠祭着他。
八个月以后,有朋友资助,柳宗元的灵柩才离开柳州,返回长安。启程的那一天,柳州下了一场很大很大的雨,整个天空都在哭泣,柳江的水也涨了,河水滔滔,在九曲回肠里久久哀怨。
韩愈为柳宗元写《墓志铭》:“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穽,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三年后,柳州的老百姓建立罗池庙纪念柳宗元。还是韩愈写了《罗池庙碑》:“柳侯为州,不鄙夷其民,动以礼法,三年,民各自矜奋……于是民业有经,公无负租,流逋四归,乐生兴事;宅有新屋,步有新船,池园洁惰,猪牛鸭鸡,肥大蕃息;子严父诏,妇顺夫指,嫁娶葬送,各有条法;出相弟长,入相慈孝。”韩愈描述柳宗元治理下的柳州,柳州老百姓的生活,与儒家经典《礼记·大同》的理想社会如出一辙,几乎一模一样。
曾经吟唱“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的柳宗元后来被追谥“文惠侯”。
一千多年以后,有一位叫郭沫若的学者诗人来访。这时候的罗池庙已经改名为“柳侯祠”。他写下“柳州尚有柳侯祠,有德于民民祀之。”“德”字被放在高高的位置,让人仰望。
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柳侯祠”在绿树掩映之中,阳光明媚,蝉声高唱,旁边的文惠桥下江水泱泱,文惠路上车水马龙,老百姓经常从“柳侯祠”旁边款款走过,也经常有外地人到此驻足仰望。“柳管依然在,千秋柳拂天。”柳宗元仿佛没有离开过,他就像一棵大树,根深叶茂,在这片大地上,紫荆花盛开,老百姓安居乐业,繁衍生息。
为什么这样的生命长青,因为他深深地植根于大地。 (完)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20 11: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