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钱江晚报
其实这些年,尝试过在昆虫上做文章的学校并不少。
比如杭州江南实验学校的开学典礼,不仅变成了昆虫展,还邀请一位热爱昆虫的男生,来为大家作主题分享;杭州市九莲小学曾为学校一位昆虫迷办过个展;杭州市钱江外国语实验学校为鼓励爱好昆虫的同学保持探索,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室;到了更高年级,在湖州安吉蓝润天使学校初中部,学校建立了“小法布尔”学院,带领同学像“专业大佬”一样研究昆虫……
可以说,昆虫是孩子求知路上绕不开的一个“角色”。
在小学阶段,一年级下册的科学课上就有关于昆虫的知识,研究对象是蚕宝宝;而语文课上,会涉及到蚂蚁、蜜蜂、蜻蜓、蝴蝶等等。
对于学校来说,让孩子们与昆虫打交道,背后更有深意。
“激发孩子探索的欲望和好奇心,在项目推进过程中,让他们通过观察、记录、梳理,来培养科学思维,也是综合能力的提升。”高教园小学陈校长坦言,“跨学科”是当下热词,这也是“虫虫博物馆”项目的一大优势,“让孩子完成一幅昆虫小报,涉及到科学观察的方法,也是绘画能力的体现;而昆虫标本的制作,又事关劳动教育;野外探索,更是培养孩子勇气和独立生存能力。”
孩子在研究昆虫的过程中,与大自然建立了紧密联系,一次次探索,也见证了孩子全面的成长。
在杭州高新开发区(滨江)教育研究院小学科学学科研究员姜向阳看来,一只昆虫背后,是让每个孩子在学校找到可以发展、成长的空间。
“对于低段孩子而言,动植物是具有治愈属性的。相比之下,可以调用更多器官来观察感受昆虫,更能引发孩子的兴趣。”姜老师介绍,低年级的科学,往往以动植物入门,这也符合孩子心理成长的特点。
每个孩子在幼年时期,或许都对昆虫产生过兴趣,但随着年龄增长、时间推移,对昆虫的关注会逐渐减弱,究其原因,是没有通过观察获得更多的结果和信息。“孩子观察能力不够,所以对昆虫的喜爱持续时间不长,可能一段时间就厌倦了,而学校要做的,就是引导、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这项爱好变得可持续。”姜老师说,学校成立“虫虫科考队”,建立“虫虫博物馆”,让学生每天参与其中。在观察之余,同学们可以通过自然笔记,以图文结合的方式,整理观察成果,相互间的交流,也能获得新的知识,启发新的观察视角,以起到相互促进的正向作用。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23 08: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