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在元朝之前,中国人主要穿什么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4-29 20:44: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在元朝之前,中国人主要穿什么?我们从古装剧中感受到的就是:古人穿着光鲜亮丽的“汉服”。但是,大部分老百姓只能穿麻布衣服,这种衣服十分粗糙,防寒效果也十分不理想。虽然中国农民普遍种桑养蚕,但农民根本穿不起丝织衣服,所谓“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自从元朝以来,中国的纺织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棉纺织业异军突起,使得棉质衣服开始在民间流传了起来。老百姓开始普遍穿棉衣,盖棉被。棉被的出现,导致麻布的使用逐渐减少,丝织业的比例也迅速下降。为什么棉纺织业会在元朝迅速崛起呢?

在元朝之前,中国也有棉花种植。但是棉花的种植地区非常少,主要分布在西域、云南和东南沿海。其中海南是南宋地区棉花种植较普遍,棉纺织技术比较成熟的地区。李心传记载当地黎族妇女“得中国绮踩,拆取色丝,和木棉桃织为军幕。又纯织木棉吉贝为布,与省民博易”。

南宋末年,一位叫做黄道婆的女子被卖为童养媳,她不堪虐待,逃到了海南三亚。黄道婆在海南生活了30多年,并从黎族妇女手中学会了棉纺织技术。1295年到1297年,黄道婆乘船从海南返回到了上海。

黄道婆逃去海南之时是南宋,她回到故乡时,已经是元朝了。元朝虽然是一个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但对农业的重视程度却丝毫不减。1270年,忽必烈设置司农司,类似于现在的农业部,专门管理农业。为了推广历朝历代的农业经验,元朝“遍求古今所有农家之书,披阅参考,删其繁重,摭其切要”,编成《农桑辑要》,是中国古代政府所编行指导全国农业生产的地一部全面性大农书。1332年,这本书就印刷了万部,时人称“用之则力省而功倍,刊行四方,灼有明效"。后来王祯又总结历代农学,写出了《农书》,为中国古代四大农书之一。

《农桑辑要》之中专门列出了一个章节来介绍棉花种植的技术,这些技术基本由“色目人”从西域传播而来的,可见大一统的确推动了全国性的技术交流。元朝在全国大规模推广棉花的种植,终于让棉花种植的范围得到了快速的突破。1289年,元朝在江南设置了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六个木棉提举司,令百姓岁输木棉十万匹,可见当时江南地区的棉花种植规模已经非常之大。

上海,当时叫做松江府,这里“土田硗瘠,民食不给”。上海是泥沙淤积出来的土地,这里的土地盐碱化严重,自然是不适合种植水稻的。于是当地的人们“因谋树艺,以资生业”,从福建、广东引进棉花来种植。但当时中原的棉纺织技术非常落后,纺织效率十分低下,“有至期年者,弃稚遣老,民尤苦之。”

黄道婆回到老家后,看到这里棉纺织情况是“初无踏车、椎弓之制,率用手剖去子,线弦竹弧置案间,振掉成剂,厥功甚艰。”于是她就将海南学到的棉纺织技术松江推广,并改造海南的纺织机械。很快,“人既受教,竞相作为,转货他郡,家既就殷”。

自从黄道婆在松江推广棉纺织技术之后,这种纺织技术很快就在江南传播开来了。而松江府则成为了江南的纺织中心,朱元璋也说:“松江乃产布之地”。此后的明清时期,江南的纺织业继续发展,成为了全国的纺织业中心,有“衣被天下”的名誉。

黄道婆不仅仅促进了中国经济格局的变迁,还改变了中国人的穿着。自此以后,中国普通老百姓的穿着终于得到了改善。为了纪念黄道婆,松江百姓于1336年为她立专祠,按时奉祀。

我们将东西方的历史进行对比会发现,棉纺织业是人类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的一个中介。18世纪,由于棉纺织业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棉纺织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于是推动了棉纺织机器的革新,出现了飞梭、珍妮机、采棉机的出现,最终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到来。

马,克思曾说“织布是一种多半不需要很高技艺并很快就分化成无数部的劳动,由于自己的整个内在本性,它同行会的束缚是对立的。因此布业多半是在不受行会组织限制的乡村和小市镇上经营的。这些地方逐渐变为城市,而且很快就成为每个国家最繁荣的城市”。

黄道婆推广棉纺织业,不仅仅推动了江南城市崛起,还推动了中国社会向近代工业革命的转型,尽管这种转型在明清始终未能实现。由于全国对纺织品的需求越来越大,江南地区的纺织业开始出现了手工工场,前工厂时代的技术、资金都已经在手工工场中积累着,而一些人已经成为了“织工”,脱离了传统的小农经济。

可惜的是,明清两代都推行“海禁”“闭关”“重农抑商”等政策(本人认为中国劳动力多,工资低也是限制机器发明的重要原因),导致江南地区的手工工场的发展速度严重受到了制约。直到鸦片战争爆发,中国也远远未能到达“蒸汽时代”的门槛。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30 00:45:1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大型原创琼剧《黄道婆》已完成建组 将于9月海口首演
...黄道婆的不懈努力和巨大贡献。创新棉纺织技术 改变了中国人的穿着打扮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对黄道婆给予了高度评价,并称赞她是“十三世纪杰出的棉纺织技术革
2024-05-02 09:34:00
元代最繁荣的纺织业,为朝代统治做了多大贡献?
...是什么,还要当属手工业中的纺织业。元代首先有了发展棉纺织业的基本物质条件,随着我国南方地区棉花种植的日益普及,纺织工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刺激,达到了相当先进的水平。其次是出现
2023-02-27 18:04:00
黄道婆纪念公园的七夕节
...男女求巧、求智、求姻缘展开。宋末元初,黄道婆为传统棉纺织技艺创新种艺,为中国棉纺织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故而被奉为“先棉”,同时也被纺织从业者尊为布业始祖。旧时上海各郊县“幼女学
2023-08-23 11:01:00
“织女星”黄道婆一生命运多舛,饱经劫难却从未放弃希望
...植、采摘棉花,轧棉、纺纱、染色、织布,掌握了精湛的棉纺织加工技术。元朝元贞年间,五十多岁的黄道婆遇上海船,得以回到家乡,年少时离乡,此时已两鬓斑白。她把黎族棉纺织技术与家乡的
2023-03-06 22:41:00
她被迫成为童养媳,抛夫远离家乡,最终成位历史上伟大的纺织专家
...江府及苏州、杭州、南京、常州等地区也为之崛起,成为中国著名的棉花种植基地。在黄道婆去世后,被后人尊称为“衣被天下”的“女纺织技术家”。松江人民为了纪念她,修建了黄道婆祠,尊奉
2023-02-01 14:51:00
琼剧《黄道婆》将9月9日海口首演
...道婆在崖州的生活、学习经历,以及她助力黎族人民改良棉纺织技术并将其带回中原的感人故事,彰显人性之美和汉族黎族团结融合的深情厚谊。8月30日,在海南省琼剧院里,演员们进行大型原
2024-08-30 21:28:00
这座江苏小城,承包了中国人的床上四件套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浪潮工作室(ID:WelleStudio163)撰文:何茗从背起行囊离开家乡上大学,到毕业后来到陌生的城市打工。当代漂泊的年轻人,经常需要为自己置办一套新床品。各
2023-10-30 22:36:00
...冠”,远涉重洋。然而,彼时在外国,不论租房、吃饭,中国人处处吃亏受气,这使得胡海秋十分气愤,在体会到弱国无外交的同时,也激发了其“实业救国”之志。入学法国东部安比挪市的棉纺织
2024-10-05 20:36:00
上海都市化180年|“棉厂始祖”:从上海机器织布局到申新九厂
...之最”之首,头衔有“上海第一家纺织厂”“中国第一家棉纺织厂”“1949年以前中国最大的棉纺织厂”等。 而其前身是1878年10月由直隶总督李鸿章批准建立的上海机器织布局,为中
2023-10-24 18:14: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老有福丨他的百年“青春之歌”:百岁陈世明的信仰与传奇
福州新闻网10月29日讯(记者 朱榕 文/摄)重阳节前,福州江南水都小学的学生们来到台江万颐养老院,探望101岁的陈世明
2025-10-29 15:14:00
每年农历九月九,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此时,金秋送爽、丹桂飘香、枫叶正红,形成了登高、赏秋、晒秋、赏菊、插茱萸等重阳节习俗
2025-10-29 16:57:00
寒葱岭,八十载枪声犹在耳——追寻陈翰章将军的东北抗战印记
翰章红军小学的操场上,一尊戴着红领巾的烈士雕塑静静矗立,目光如炬。这位被称为“书生战将”的烈士,就是东北抗日联军杰出将领陈翰章
2025-10-29 18:05:00
彩叶映长城 共绘秋景画
10月27日拍摄的秦皇岛市海港区驻操营镇长城秋景。近日秦皇岛市海港区驻操营镇长城进入最佳观赏期山间层林被秋意染透红橙黄绿的彩叶错落交织与蜿蜒伸展的古长城相互映衬色彩交织间尽显秋意
2025-10-29 08:10:00
《愤怒的天府》:中国历史版的“战争与和平”
在当代中国文坛,很少有一部作品能像宋小武的《愤怒的天府》那样,以如此磅礴的气势与思想深度,重构民族记忆的史诗线索。130万字的三卷本
2025-10-28 14:51:00
“我最喜欢的济宁楹联”|嘉祥岳飞纪念馆楹联
(上联:赤胆忠心照汗青 下联:精忠报国千秋颂)(上联:教子育孙尽栋梁 下联:通义明道真贤母) (上联:上继祖德居县伴朝一代名吏 下联
2025-10-28 19:44:00
为何说殷商文化起源于商丘?这个展览带你追溯“殷商之源”
大河网讯(记者 莫韶华)殷商文化起源于河南商丘,兴盛于河南安阳。从1936年河南省古迹研究会李景聃一行为寻找商文化的起源来到商丘考古调查以来
2025-10-28 13:01:00
东南网10月28日讯 (福建日报记者 吴洪) 10月25日,是台湾光复纪念日。当日,东南卫视、海峡卫视播出4集纪录片《追光》
2025-10-28 10:18:00
鲁网10月27日讯(记者 赵洪斌 实习记者 李安琦)10月24日,德州天衢新区长河街道簸箕刘社区迎来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文化培训活动——“学四书五经
2025-10-27 17:00:00
【大风影像】黄河岸边谒祖祠——万荣后土祠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2025-10-27 17:39:00
“我最喜欢的济宁楹联”|兖州区少陵公园楹联
(曲苑亭 上联:不大地方可家可国可天下 下联寻常人物能文能武能神仙)(莲香阁 上联:会松竹柳桐梅兰菊桂以为一体 下联:共冀青徐豫荆扬梁雍而称九州)(翰墨轩 上联
2025-10-27 11:45:00
“我最喜欢的济宁楹联”|兖州青莲阁楹联缅怀诗仙李白,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鲁网10月27日讯在兖州青莲阁内,现存一副楹联:上联:乘兴偶凭栏,问泗水长流,何殊昔日下联:欲吟还搁笔,有先生在上,不敢题诗诗仙李白
2025-10-27 11:47:00
电影《澎湖海战》发布致敬曲《澎湖》 统一台湾 势不可挡 扫码阅读手机版
10月25日,在台湾光复 80 周年这一重要日子,为了纪念台湾脱离日本殖民统治、重新回归祖国怀抱,海战电影《澎湖海战》在相关单位指导协助下创作并发布致敬歌曲《澎湖》
2025-10-25 12:28:00
10月25日,正值台湾光复80周年纪念日,《我的国籍我的血》读书分享会在福建农林大学福州仓山校区举行。
2025-10-25 17:37:00
10月24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布山西财经大学东山校区5座元代墓葬发掘资料。5座墓葬形制基本相同,还发现有火葬及迁葬合葬现象
2025-10-25 19: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