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记者 褚思雨
7月12日,济宁市政府新闻办召开“乡村振兴看济宁”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1场,介绍济宁市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工作成效和亮点经验。2018年以来,济宁市坚定扛起农业大市责任担当,坚持“连片开发、全域推进”原则,坚守“稳粮保供、稳产增产”底线,围绕“联农带农、富农强农”目标,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努力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走在前、开新局。
党建引领,构建市县一体推进机制
聚焦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引领区”目标,济宁市把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深入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实施细则,推动“五大振兴”一体谋划、一体建设、一体落实。制定出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五个振兴《工作方案》,扎实推进示范片区建设规划和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建立完善乡村振兴规划政策体系,搭建形成推进乡村振兴的“四梁八柱”。
同时,制定出台乡村振兴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实行市县领导包保联系示范片区制度,加强市对县乡村振兴考核,全面压实市县镇村四级书记和部门五方责任,构建横到边、纵到底的责任落实体系。此外,由市县两级实体化运作指挥部,统筹协调乡村振兴5个工作专班和部门单位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市委常委会每2个月听取一次县市区乡村振兴工作汇报,每半年对14个县市区进行现场观摩评比,工作实绩与干部选拔使用、村支部书记绩效补贴发放“双挂钩”。把乡村振兴纳入党建责任和工作目标责任“两张清单”,作为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重要内容。市级层面每年对村党组织书记和“两委”干部全覆盖、实战化培训,全面提升各级干部乡村振兴工作履职能力。
稳粮保供,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
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去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97.94亿斤,实现二十一连丰。今年以来,全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大力开展“一喷三防”、粮食单产提升和小麦机收减损行动,夏粮生产喜获丰收,呈现出单产、总产双增的喜人局面。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截至2022年年底,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81.7万亩,建成兖州、嘉祥、汶上3个国家级制种大县。今年以来,全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立足稳产保供,着力抓好“菜篮子”产品生产,二季度全市蔬菜、瓜果、肉蛋奶和水产品产量均实现较大幅度增长,为全省乃至全国稳产保供作出了济宁贡献。
产业带动,做好强农富农八篇文章
紧紧围绕省委“六个聚焦”部署要求,加快打造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人才强农。选派156名金融骨干到所有乡镇担任金融副镇长,实施“村村都有好青年”选培计划,创新推出乡村振兴合伙人模式,孵化更多乡村创意产业。
科技兴农。深化与大院大所合作,引进“大豆院士”盖钧镒、“水稻院士”张洪程等9名院士,建设国家大豆育种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大豆产业研究院。
产业富农。打造金乡大蒜、兖州粮油等一批过百亿级和50亿级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成3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实现县域全覆盖。
资本助农。各级财政通过整合涉农资金,撬动更多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入,吸引中国农科院、大北农、灵山集团等经济实力强的企业参与乡村振兴,形成了多元化投入格局。
文化润农。把“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纳入村规民约,创新推出“习语润儒乡”宣讲品牌,让党的创新理论和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百姓生活。
服务便农。全力打造“你托我管、万家丰产”社会化服务品牌,实行“耕种管、收加销”一条龙服务,托管土地510万亩,每亩增收300元左右。
生态惠农。扎实开展乡村建设行动,率先颁布《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条例》,建成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050个。
善治安农。“和为贵”调解室实现村级全覆盖,调解成功率达到99%以上,全市上下形成“人人彬彬有礼、处处干干净净、户户和和美美”的儒韵民风。
创新方法,打造乡村振兴济宁范式
结合济宁东部山区、西部平原、南部湖区、北部黄河滩区实际,区分城乡融合、产业带动、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不同类型,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13588”思路布局,大力推广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乡村振兴合伙人、龙头企业带动等“八条路径”,因地制宜推进齐鲁样板打造。
实施示范带动。坚持村庄连片规划、产业连片发展、环境连片打造、组织连片共建、群众连片共富,一片一片地推进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推动村庄共建、抱团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3个、在建2个,建成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县1个,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创新驱动。坚持以工业化思维发展农业,市级财政拿出1亿元支持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试点推行“按揭农业”,破解“农民想建不能建、集体想干干不成”的融资难题。聚焦破解“种子芯片”难题,创新实施种业振兴行动。2022年全市规模以上种子企业达到56家,建成商业化良种基地87.8万亩,年繁制种量近1.8亿斤。圣丰、祥丰、华亚等制种企业成为大豆、花生种业的“国家队”。济宁大豆良种销售覆盖黄淮海65%的区域。全面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四雁”行动,建成示范村党组织1419个,占比35%。以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为切入点,挖掘儒家传统文化和乡村民俗文化资源,先后打造鲁源小镇、南阳古镇、上九山古村等乡村文旅综合体,培育乡村旅游扶贫项目50余个,带动1.6万余人脱贫。
改革推动。创新推出“支部领办、群众参与”的“一家仁”乡村物业服务模式,走出了一条乡村小物业服务大民生的新路径。全域推进“济时雨”农业社会化服务品牌打造,在143个涉农乡镇建成93个为农服务中心,解决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强以土地制度改革为中心的农村改革,邹城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泗水县乡村振兴政策集成改革、汶上县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嘉祥县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改革试点,形成了一系列改革创新成果,其经验做法在全省、全国推广。
共建共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坚持把良好生态作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坚定践行“两山”理念,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农村逐步实现由户户美、村村美到田园美、生态美的转变。
强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制定颁布了全省第一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条例》,全市共改造农村厕所109万户、占全省改厕量的1/1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行政村达到100%,城乡环卫一体化实现全覆盖。推行“信用+”、微换装、乡村物业等长效治理模式,完成1800个村庄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农村黑臭水体实现动态清零,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实现全覆盖,美丽乡村建设持续走在全省前列,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重点,加速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往村覆盖、往户延伸,完成清洁取暖改造99.6万户,新改建“四好农村路”715公里,行政村硬化路通达率和集中供水率均达到100%。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规模化供水率达到95%。乡镇驻地实现5G全覆盖,黄河滩区迁建任务全面完成,乡村公共服务便利度、基础设施完备度不断提升。
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全市各地遵循规律、勇于探索,形成了乡村振兴“八条路径”,涌现出国家和省现代农业示范区、齐鲁样板示范区、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等一批示范典型,构建形成了不同类型、不同层面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群体,为全市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借鉴。下一步,济宁市乡村振兴指挥部将认真总结乡村振兴工作好的经验做法,全面深入贯彻全省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现场推进会议精神,落实市委、市政府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引领区部署要求,以实施乡村振兴“百区千村”三年行动为抓手,全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努力为建设农业强省、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济宁力量。
相关链接——
坚持因地制宜、示范引领
看济宁乡村振兴“八条路径”
近年来,济宁市各地坚持因地制宜、示范引领,全域化、整片区推进乡村振兴,探索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各具特色的经验做法,形成了乡村振兴“八条路径”。
具体来看,一是乡村振兴合伙人路径。以泗水县龙湾湖为代表的乡村振兴示范片区,面向社会公开招募创业者、企业家、专家学者等人才入乡、返乡创业,与村集体“合伙”开发乡村产业项目,带动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截至目前,片区共引进清华大学、蓝海集团等“合伙人”近600名,与村集体合伙开发项目 500多个,吸纳就业 3.3 万人,带动群众增收 6 亿元。
二是龙头企业带动路径。以金乡鱼山为代表的示范片区,通过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构建“农业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带动集体增收农民增收。目前全市729 家农业龙头企业,带动 67 万户农民参与产业化经营获得稳定收益,涉农行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全部突破 10 万元,50 万元以上的村达到 37%。
三是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路径。通过党组织领办创办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和集体参股的股份制企业,引领带动村民走上致富道路。我市兖州漕河片区管家口村通过支部领办合作社和企业,带动附近 9 个村、1.2 万名群众发展良种产业,2022年村集体收入突破 200 万元。
四是多元化投融资路径。通过地方政府牵线搭桥,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对乡村闲置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通过这一方法,吸引无锡灵山、浙江中图等参与乡村振兴,成功打造了曲阜尼山片区、邹城大束片区。
五是文旅融合路径。挖掘活化乡村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研学教育,做足做好吃住行游购娱文章,微山岛片区创成国家 5A 级景区,兖州牛楼小镇片区等 10 处乡村游项目上榜“山东网红打卡地”。
六是数字赋能路径。发展农村电商、直播带货新业态,今年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头雁”农村主播示范基地项目正式落户济宁,为我市培育打造国家队农村网红人才队伍;曲阜“孔府印阁”通过电商直播将“小印章”做成大产业;汶上“大善堂”文创饰品电商品牌每年电商销售额亿元以上;泗水抖音主播“爱吃辣的李格子”每日销售酸辣粉 3000 多单,年销售额 3000 多万元,使无人农场、电商直播带货等成为新农活。
七是绿色发展路径。通过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让自然资本保值增值、绿色产业富民惠民。鱼台县王鲁片区积极推广稻蟹共作绿色养殖模式,开展全域水系治理,实现生态修复和产业富民双赢,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八是农科企协同联动路径。通过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地方政府和农业龙头企业长效合作机制,促进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比如嘉祥县与中国农科院、大北农集团合作,搭建“育繁推”一体化平台,每年为豆农增加效益7亿元以上,为国家供种安全作出了济宁贡献。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12 20:45:1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