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工人日报
肖哲
《工人日报》(2024年05月18日 03版)
近日,包括天津第三棉纺厂旧址、大连沙河口净水厂旧址、吉林省吉化化肥厂造粒塔等工业建筑遗产在内的第9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公布。
工业建筑往往随着工业技术发展和新材料、新设备的运用而持续进行改造,工业生产过程也会对建筑本身产生一定的影响,其本身长期处于发展变化的状态之下。这样的历史叠加就使得一些工业建筑遗产的内涵非常丰富,不仅能反映出很长一段时期的工业发展脉络,也能映衬出同时期内的工厂生产和生活面貌。
更为关键的是,城市是不断发展的有机体,工业建筑所在的城市,其发展过程自然受到工业化进程的影响,并由此孕育出新的工业建筑。从这个角度来说,工业建筑的变化与所在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承载了独特的城市记忆,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也寄托了工业化亲历者的情感。当车间归为沉寂、机器不再轰鸣时,工业建筑不论改作何用,都有必要与城市构建起新的互动关系。
事实上,有的地方在工业建筑遗产活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租了事”的情况,简单地将旧厂房出租,一定程度上存在商业开发利用同质化现象,形成了“千厂一面”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工业历史资料的挖掘不够深入,一些关键性的遗存物件也可能会在改造过程中流失,比如有代表性的设备等,使得工业建筑遗产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受到影响。
工业建筑的生命力在于其服务于人们的生活,其作为工业生产建筑时如此,其停产转型之后亦然。在工业建筑遗产的活化利用过程中,要通过功能创新、空间重组等方式,引入适当业态,让工业建筑遗产以新的身份、新的形式服务于当下人们的生活,丰富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发展有机融合。而在这一有机融合的过程中,如何既保护好工业建筑遗产本身,也传承其承载的精神价值,值得各地“因厂制宜”,去进一步探索。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18 05:45:1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