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三国时代的中军制度大抵沿袭自东汉旧制,不过各有损益,也因此形成魏、蜀、吴三家各具特色的制度。
有关两汉和曹魏的中军制度,我之前曾撰文详加论述,本文主要谈一谈蜀汉的中军制度。
简而言之,蜀汉与曹魏相似,均以领军、护军为中军的核心组成部分。不过蜀汉的护军更接近东汉的将军府佐官,与曹魏护军“典武官选举”的情况略有不同。
蜀汉的中军三卿(光禄勋、卫尉、执金吾)与曹魏相似,均为荣衔,不再涉及禁军兵权。不过原属光禄勋的虎贲系统依然“统宿卫亲兵”,掌握宿卫殿中的职权。
至于东汉的北军五校,在曹魏隶属领军,在蜀汉则隶属不详。蜀汉的五校尉虽然有“领营”的权力,不过亦存在清贵冗散的性质。
本文共5500字,阅读需11分钟
①领军与护军
领军、护军是三国时代的特色制度,并非两汉旧制,它起源于建安时代(196-220),有关这一职位的记载,在魏、蜀、吴三家中均数见不鲜。
(1)领军
蜀汉的领军至晚在刘备践祚之后(221)已经出现。刘备时期,吴皇后之弟吴班曾出任过领军,刘禅时期,吴班又迁骠骑将军。
(吴班)以豪侠称,官位常与(吴)懿相亚。先主时,为领军。--《季汉辅臣赞》
刘备伐吴时(221),先锋冯习也曾出任过领军,负责“统诸军”,与曹魏的领军相似。彼时刘备御驾亲征,冯习所统诸军,必是蜀汉中军。
先主东征吴,(冯)习为领军,统诸军,大败于猇亭。--《季汉辅臣赞》
诸葛亮南征时(225),将军向宠为中领军,中领军即宿卫禁中的武官首脑。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建议刘禅“营中之事,悉以咨之”,这里的“营”应该是指成都的禁卫之营,可知向宠的中领军,与曹魏无异,即京师地区的最高禁卫武官。
诸葛亮当北行,表与后主曰:“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迁中领军。--《蜀书向朗传》
三国时代的中军制度与两汉相异,两汉时殿中宿卫归光禄勋、宫中宿卫归卫尉、京师宿卫归执金吾,不过上述三卿在汉末魏初已经沦为荣衔,京师地区的实际宿卫权力,统归于领军与护军。
蜀汉相关史料中不见“领军将军”(即资深中领军)的记载,这一点与曹魏略有不同。不过魏、蜀两国中领军的权责,基本无异。
(2)护军
蜀汉的护军与曹魏的护军存在较大差异。曹魏的护军最初“典武官选举”,在高平陵之变(249)后逐渐取代领军,成为了“总统诸将”的禁卫主官。
护军总统诸将,任主武官选举,前后当此官者,不能止货赂。--《魏略》
蜀汉的护军,或见于诸葛亮的丞相幕府,或见于成都之外的重镇,且不典武官选举,主要负责控制外军。这一点与《宋书》记载的护军制度高度相似。
护军将军,一人,掌外军。--《宋书百官志》
蜀汉的护军首脑,称作“中都护”,长期由权臣李严担任。不过李严的任官地点不在成都,而在永安,处在蜀汉的东部边境。
以(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蜀书李严传》
李严后来“移屯江州”,改由护军陈到入驻永安,陈到麾下的兵员“皆统属严”。这说明蜀汉护军的兵权,是归于中都护的。
诸葛亮欲出军汉中,(李)严当知后事,移屯江州,留护军陈到驻永安,皆统属严。--《蜀书李严传》
这就形成很有意思的情况。即领军系统在成都,护军系统在永安。魏晋时中军(即朝廷直辖的部队)分内外,内军驻守京师,外军驻守地方重镇。可知李严统辖的也是蜀汉的中军,很可能就是刘备托孤时(223)留下的部队。
这种二元体制自然不能长久,建兴九年(231)诸葛亮找借口废黜李严,将之软禁在梓潼,结束了领军、护军权力分离的情况。
李严之后,都护一职长期不见记载。诸葛亮死后(234)蒋琬曾短暂出任过该职,蜀汉末期又由诸葛亮之子诸葛瞻担任。
不过蒋琬与诸葛瞻均是“行都护”,从“行”字描述看应该是临时代理性质。未知是否因为这一职务的权力过重才导致长期废置。
亮卒,以(蒋)琬为尚书令,俄而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蜀书蒋琬传》
景耀四年,(诸葛瞻)为行都护、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南乡侯董厥并平尚书事。--《蜀书诸葛亮传-附传》
除了中都护之外,诸葛亮的丞相府中也存在大量的护军,有前护军、左护军、右护军、中护军等等,分别由许允、丁咸、刘敏、费祎等人担任,姜维也曾担任过护军。
行中护军偏将军臣费祎、行前护军偏将军汉成亭侯臣许允、行左护军笃信中郎将臣丁咸、行右护军偏将军臣刘敏……等议,辄解平(指李严)任。--《免李平公文》
这些带有方位前缀的护军,并非蜀汉的朝官,而是丞相府的佐官。换言之,费祎的中护军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禁军副官,更类似于诸葛亮麾下诸部的临时武官。
因此蜀汉的护军系统与曹魏“典武官选举”的护军大不相同。
丞相幕府的护军更接近东汉的将军僚佐制度,而李严控制的都护系统,则更类似两晋的护军,负责掌管外军,与掌管内军的领军分庭抗礼。
②禁军三卿
两汉时有三卿负责戍卫,即宿卫殿中的光禄勋、宿卫宫城的卫尉、宿卫京师的执金吾。
三卿在东汉末年逐渐沦为荣衔,不再掌管实际的卫戍工作,大多成为安置耆老勋旧的闲散职务。
曹魏的情况最为典型,出任三卿之人,大部分都是年逾六旬的老臣,少数人物(诸如程昱、董昭)出任三卿时已经年逾八旬,完全不可能负担起宿卫重任。
蜀汉的三卿也十分相似,基本是安置老臣的职务,或者是荣誉性质的加衔。
(1)光禄勋
蜀汉中有记载的光禄勋有三,其一是黄权、其二是李严、其三是裴儁。
黄权担任光禄勋的时间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当时黄权的主要职务是护军,跟随刘备征战。
于是先主以(黄)权为护军,率诸将迎(张)鲁。--《蜀书黄权传》
是年(219)刘备称汉中王,而黄权以光禄勋身份劝进,可知这一职务是汉中王国内设诸卿,主要负责在劝进时撑门面、抬声价,与宿卫殿中关联有限。
太傅许靖、安汉将军麋竺、军师将军诸葛亮、太常赖恭、光禄勋黄权、少府王谋等上言(劝进)。--《蜀书先主传》
李严的情况与黄权类似。李严担任光禄勋时,被明确记载为“加光禄勋”,即荣誉职称。
(刘禅)立皇后张氏,车骑将军飞女也。封丞相亮武乡侯;中护军李严假节,加光禄勋,封都乡侯,督永安事。--《华阳国志》
李严当时的实际职务是中都护(在《华阳国志》中被记载为中护军),即护军系统首脑。而且李严担任光禄勋时,身在永安,这就导致他在刘禅继位之后不可能负担起宿卫殿中的职责。
裴儁的情况比较模糊,其人记载散逸,仅知出身河东裴氏,为魏臣裴潜之弟。
光禄勋河东裴儁等,年资皆在(孟)光后,而登据上列。--《蜀书孟光传》
(裴)儁字奉先,魏尚书令(裴)潜弟也。--《裴氏家记》
裴潜曾做过刘表幕僚,那么其弟裴儁无疑是在荆州追随刘备的旧部。照此推断,后主时代的裴儁,年龄应该已经极为老迈,不可能承担得起宿卫殿中的重任。
(2)卫尉
蜀汉有记载的卫尉有二:刘琰、陈震。
刘琰是刘备转战中原时收纳的幕僚,资历极深,不过他“不豫国政,但领兵千余,随丞相亮讽议而已”,纯粹是个吉祥物。
类似刘琰这种“言语虚诞”的人物,不可能染指宫城宿卫,何况刘琰后来还因为妻子胡氏“进宫入贺”的时间较久,便“疑其与后主有私”,乃至得罪刘禅。很难想象这样的人物,会掌握禁军权力。
胡氏有美色,(刘)琰疑其与后主有私……胡具以告言琰,琰坐下狱。--《蜀书刘琰传》
陈震的情况与刘琰稍有不同,他掌握一定的实权。
不过陈震担任卫尉是在孙权称帝之时(229),诸葛亮当时“以震为卫尉,贺权践阼”。
(建兴)七年,孙权称尊号,(诸葛亮)以(陈)震为卫尉,贺权践阼。--《蜀书陈震传》
换言之,陈震担任卫尉时,根本不在成都,而在吴国境内。这一情况应该也类似荣誉加衔。
(3)执金吾
蜀汉有记载的执金吾,唯见尹赏一例。
尹赏的相关记载非常少,只知道他是姜维在魏国的同僚,在诸葛亮一出祁山时跟随姜维降蜀。他早年担任过魏署天水太守的主簿,后来在蜀官至执金吾。
(姜)维及(天水)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从行……维昔所俱至蜀,梁绪官至大鸿胪,尹赏执金吾,梁虔大长秋,皆先蜀亡没。--《蜀书姜维传》
姜维入蜀前后三十余年,随同入蜀的尹赏,从一介敌国主簿升迁到诸卿之列,时间应该也不短。照此推断,尹赏担任执金吾时,应该也颇为老迈,与裴儁的光禄勋相似,恐怕更类似养老的荣衔。
③虎贲、羽林系统与五校尉
除了上述诸官,蜀汉中军还存在一些辅助构成部分,以下择要论述。
(1)虎贲、羽林
虎贲、羽林在两汉时隶属光禄勋,负责殿中宿卫,不过鉴于蜀汉的光禄勋已经沦为荣衔,因此将虎贲、羽林单独列举论述。
虎贲系统在蜀汉的殿中宿卫中占据较大权重,董允担任虎贲中郎将时,“统宿卫亲兵”,说明它确实是掌管禁卫军的。
亮寻请祎为参军,允迁为侍中,领虎贲中郎将,统宿卫亲兵。--《蜀书董允传》
担任过虎贲系统官职的人物,主要都是跟随刘备入蜀的元从班底,或者刘璋麾下出身荆州的名士子弟。
其中有董和之子董允(见《董允传》)、关羽之孙关统(见《关羽传》)、糜竺之子糜威、糜威之子糜照(见《糜竺传》)、赵云之子赵统(见《赵云传》)等人。
诸葛亮北伐前夕,曾安排董允以虎贲中郎将统宿卫亲兵,又安排将军向朗为中领军(见《出师表》),照此推断,虎贲系统在蜀汉应隶属于领军。
羽林系统的相关记载较少,出任过该系统官职的人物,有诸葛亮之子诸葛瞻,李恢之子李球等人。从任官人选来看,也集中于勋戚子弟,应该与虎贲性质相类。
(2)三署郎
三署郎在两汉隶属光禄勋,属中郎系统,负责宿卫殿中。蜀汉时,三署郎已经沦为纯粹的荣衔,毫无实权。
两汉的郎官系统由郎中、中郎、虎贲、羽林构成。中郎分左、右、五官三署,郎中分车、户、骑三将。
郎中与中郎在两汉时有宿卫殿中的职能,不过按照可见记载看,蜀汉的三署长官,几乎无一例外均是由文人出任,而且大多都是不受刘备信任的益州士人。
建兴二年,丞相亮领益州牧,选宓迎为别驾,寻拜左中郎将、长水校尉。--《蜀书秦宓传》
五梁者,字德山,犍为南安人也,以儒学节操称。从议郎迁谏议大夫、五官中郎将。--《蜀书五梁传》
后主践阼,拜谏议大夫,迁左中郎将、大鸿胪、太常。--《蜀书杜琼传》
其中五梁、秦宓、杜琼等人,均是“以儒学德操著称”的文学儒士,根本不具备统兵的才能。可知蜀汉的郎中、中郎应该更接近两汉的散郎,即类似于议郎般“顾问应对”的侍从文人。
当然其中也有少许例外,比如傅肜之子傅佥曾为左中郎将,将军宗预曾为右中郎将,不过这并不能改变郎官系统沦为闲散的大趋势。
(3)五校尉
五校尉源自西汉的八校尉,东汉并省为五校。
注:八校尉分别为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校尉。东汉时并省中垒、胡骑、虎贲三校。
这一系统是从执金吾中独立而来,西汉时隶属中垒校尉,东汉时隶属北军中候,负责京师治安。由于两汉时宫城在南,京师在北,因此五校尉在两汉时也被归入北军。
蜀汉的五校尉比较特殊,它一方面确实控制一定比例的中军,另一方面又存在明显的荣衔色彩。
老将宗预担任屯骑校尉时,曾讥笑车骑将军邓芝年逾六旬却不肯放弃兵权,结果被邓芝反唇相讥,称宗预“七十不还兵”。
邓芝自江州还,来朝,谓(宗)预曰:“礼,六十不服戎,而卿甫受兵,何也?”预答曰:“卿七十不还兵,我六十何为不受邪?”--《蜀书宗预传》
由此可见,担任屯骑校尉的宗预,确实掌握着一定数量的中军。鉴于五校尉并不在殿中与宫中服役,只在宫城之外、京师之内戍守,因此宗预以老迈之身掌握一定数量的兵员,也勉强可以理解。
不过更多情况下,蜀汉的五校尉并不被认为是重要职务。比如廖立担任长水校尉时,便“常怀怏怏”,认为自己“才名宜为诸葛亮之贰,而更游散在李严等下”乃是大材小用的荒诞行为。
后主袭位,徙长水校尉。(廖)立本意,自谓才名宜为诸葛亮之贰,而更游散在李严等下,常怀怏怏。--《蜀书廖立传》
按诸葛亮所言,廖立“侍梓宫(指刘备棺椁)则挟刃断人头于梓宫之侧”(见《诸葛亮集》),可知廖立不仅具备一定的兵权,还有权宿卫殿中,不过他仍然认为五校尉并非重要职务。
廖立之后,秦宓、诸葛均等人先后担任长水校尉,不过秦宓无领兵记载,诸葛均亦事迹寥寥,恐怕更多是荣誉职称。
诸葛亮的亲信张裔担任过射声校尉、杨洪担任过越骑校尉,不过张裔当时是留府长史(即相府秘书长),而杨洪是蜀郡太守,担任越骑校尉之后“领郡如故”,可知五校尉更类似一种加衔,而非实际职务。
④小结
蜀汉的中军之制,虽云承袭汉制,其实在很多方面倒是与曹魏的中军制度高度相似。
原因亦不难理解。刘备在建安年间曾在曹操麾下短暂效力,应该汲取吸纳了一些当时司空军府的特色制度,典型例证就是领军、护军的设立。
蜀汉的领军与曹魏高度相似,均是执掌京师禁卫的总负责人。至于护军制度,则与曹魏大相径庭。
蜀汉的护军并无“主武官选举”的相关记载,反倒是担任中都护(等同于曹魏中护军)的李严长期在外,与京师的领军系统分庭抗礼。
如果说曹魏的护军是隶属领军之下的副官,蜀汉的护军则更类似与领军平行并立的中军武官,只不过领军掌内军,护军掌外军,双方共同分割了中军的兵权。
魏初,因置护军将军,主武官选,隶领军。晋世则不隶也。--《晋书职官志》
领军将军,一人。掌内军。护军将军,一人。掌外军。--《宋书百官志》
至于诸葛亮相府中自设的诸多护军,则更接近两汉时的将军幕府佐官,属于临时性的僚属,而丞相幕府的中护军,仅仅代表着执掌一部的武官,与前护军、左护军、右护军在地位上等并无显著差异,与曹魏的中护军情况迥异。
在领军、护军地位攀升的同时,两汉以来的禁军三卿权力大大削弱,光禄勋、卫尉、执金吾无一例外沦为安置老臣的闲散职务,与戍卫京师的职能已经完全无关。
光禄勋下辖的郎中、中郎系统完全沦为冗散,而故属于光禄勋的虎贲系统,却依然承担着“统宿卫亲兵”的重任。不过从相关记载推断,彼时的虎贲系统有可能已经改隶中领军。
五校尉的情况略为特殊,它一方面确实有掌兵之权,但另一方面又不大受到臣子的重视,且往往被用作荣誉加衔,颇有鸡肋之感。
史料所限,本文不能保证尽善尽美,在细节问题上可能也存在争议之处。不过希望本文的内容能对读者朋友有所帮助。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24 05: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