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渭南日报
内拓外扩 让课堂走向纵深
——大荔县城郊中学推动深度学习落地生根
语文教研组教师对《陈情表》一课进行研课
课堂上,学生自成小组就所学科目知识分组讨论
本报记者 毕云丹 通讯员 高哲 任娜 文/图
把整个课堂创设成臣子李密向晋武帝上奏的一个大情境,让学生“沉浸式”体验文本语言的微妙、结构的巧妙以及用意的美妙,4月25日,大荔县城郊中学语文教师党雪的大胆创想让课堂氛围一次次走向高潮。
在她的指引下,高二(13)班的学生们组成小组就文本进行讨论,不断向外拓展;最终由小组派出代表,依托文本登台表述,再次向内延伸,让“深度学习”从纸上走向课堂,由知识学习转化成能力锤炼。
在上这节课之前,党雪和学校语文组的同事们针对这节课,一起集体备课,开展同课研讨,进行同课异构,随行课堂观摩,课后再次进行科组评课和总结提升后,才把这节课搬上了课堂。
像这样精雕细琢的课堂,在大荔县城郊中学已经覆盖全学科,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习知识,练就能力。
研:刺激 碰撞 落成
“深度学习”理念在大荔县城郊中学,不仅指向学生,同样指向教师。学校提出的“一主两翼”工作思路,“主”是针对学生的“自主课堂”;“两翼”则主要针对教师,开展“一课一研”和“同课异构”。
开始《陈情表》一课前,党雪和学校语文组的同事们进行了多次研究和讨论。针对这节课,他们首先进行第一次集体备课,在此基础上进行第一次研课。强调重难点、研究设题方式、讨论作业布置等内容。
“一研”结束后,党雪、高二(2)班教师邵娟和各班教师结合各班学情以及教情进行同课异构,展开“二次研课”。“二研”主要就参与同课异构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研究,组内所有人集思广益,再次进行总结提升。最终呈现出这样一节凝聚全组智慧的精品课堂。
“二次研课”中,党雪和邵娟分别对各自的教学设计做了详细的陈述,两位教师在整个PPT课件中,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甚至教学方法等一一展开。
两人的设计与第一次集体备课提出的教学重难点略有不同,大家更侧重将重点放在对“情”的体悟上,难点放在“孝”在当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对“孝”的体悟上,大家对于这次教学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和重难点设置进行质疑和二次研讨。
“如果只把教学的重难点放在‘情’上,就稍显单薄,还应该加上对文章构思技巧和语言艺术的分析。”听完两位青年教师的陈述后,教研组组长吴慧妮提出看法。
也有老师补充道,就整篇文章来说,难的是什么?难的是婉拒的艺术。而这篇文章恰恰教给学生的就是如何恰当地表达观点,让学生在文中找出哪些是公关话术,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未来职场中,如何让这篇《陈情表》为自己提供思路和方法,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像这样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分学科研课的形式,称为“一课一研”。主要研课标、研教材、研学情、研教学设计,集群体之智慧,开展高质量教学设计的研究。
讨论现场,年轻教师活跃的思维、大胆的设想和老教师的运筹帷幄、深谋远虑形成鲜明对比。“对我们年轻教师来说,高质量的研课是我们成长的加速器。”教师管继艳说。
“年轻教师很容易把文本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全新的方式和丰富的语言,让学生很快融入到课堂中,而老教师会在知识体系构建以及未来应考等多方面去全方位为学生考虑。”教师李琳在一旁补充道。
教研是课堂的再次延伸,也是学生走向深度学习的加油站。
学:创设 创新 创造
“好教育就是好关系”,党雪走进高二(13)班的教室,以当下短视频热搜榜上的一个视频导入本课教学,同时板书课题《陈情表》。
正式授课未开始之前,她告诉学生们,和她一起闭上眼睛,3秒后,她让学生们睁开眼睛。“此刻,我们已经穿越回晋朝,当下,我就是晋武帝,你们就是李密,让我们一起来一次‘沉浸式’的君臣博弈。你们的任务很明确,通过几回合的博弈,以出牌的方式来打动和说服我,达到你们的目的。”
学生领命后,迅速按照日常的分组规律聚成一个个7人小分队,期间,党雪还分配了一些任务给学生,并提出明确要求,即结合文本思考出什么牌?如何出牌?经过小分队的智慧碰撞,最终决定由一名代表与“晋武帝”展开博弈。
当台下千变万化的“李密”站在讲台上一一写出胸中已经成熟的出牌策略时,党雪时不时提醒他们注意结合文本指出他们拿出这张牌的初衷并加以拓展。
“李密”们分别给出了苦情牌、亲情牌、赞歌牌、释疑牌等牌路时,“晋武帝”表示有些牌路很受用,不仅能使得他心情愉悦,也能打消他的疑虑。
当一名男生站起来在黑板上板书“赞歌牌”时,党雪问:“为什么要出赞歌牌?”
“武帝您心情愉悦了才能有耐心倾听我接下来的陈述。”学生雷恒瑞回答道。
台下的诸多学生已经鼓起掌,直呼:“这牌高。”紧接着学生给出的牌就是释疑牌,要让“晋武帝”打消疑虑,又能让其看到李密的大孝和忠贞,此时的“晋武帝”也有王牌在握,两人一张一弛间整个课堂氛围高涨,学生在角色扮演中领略文章的深意和语言的魅力。
“课堂是活跃和展现思维的过程,教师如何把控整个课堂,同时用巧妙的教法丰富学生的体验,并教会他们知识,让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会知识,学懂知识,同时掌握运用知识这是我们一直以来不断探究的方向。”党雪说。
创设这样一个大的课堂,创新教学的方法,使用富有生气的语言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他们独立思考、敢于创新、积极合作等能力,大概就是这节课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的原因所在。
习:自主 自究 自强
在开始讲述《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大国博弈与世界格局的重塑》一课前,历史教师薛文希已经把印刷好的导学案分发到高一(16)班每一位学生手中。
导学案详细列出了课程标准、学习目标、重要概念、课前预习、课后巩固的详细内容,重要的是在课前预习环节,导学案明确给出了具体的学习任务。如:根据教材第110、111页,结合材料概括冷战发生的原因。你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开课前,薛文希用一段视频引入修昔底德陷阱,引发学生对修昔底德陷阱的认识和思考,继而提出本节课主要学习的内容。
薛文希提醒学生对照导学案对文本进行学习时,要思考冷战之源、冷战之变、冷战之果、冷战之思。
按照老师提供的思路,学生迅速组成不同的小组进行深入讨论。
7名学生很快自成一组,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并根据老师给出的学习任务,依照书中的内容逐一找出问题的答案。他们根据材料提供的战后各国实力对比表,总结出表格所反映的现象和问题。
而在任务二中,教师还要求学生在阅读完教材112页至115页后,梳理处冷战的典型事件,并要求给每个时间轴起小标题(小标题与国际格局演变有关)。
很快,每个小组纷纷完成了导学案中的学习任务,并逐一展示在各小组的展示黑板上。这时,老师要求每组派出一名学生代表对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检验,让学生对问题进行陈述。从井然有序的分组,到深入讨论学习,再到自我总结,老师仅仅只是提示学生要注意讨论时和自我展示时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或者对不完整的表述进行补充,其余环节均由他们自行完成。
有个小组在1979年到1991年之间的三个重要事件——节点1987年、1989年和1990年发生的重要事件上忽略了1990年两德统一这一重要事件。当小组同学陈述完成后,大家及时对此进行了补充。
任务完成后,老师要求学生快速完成4道相关的习题,对本节课知识进行回顾和巩固。整个课堂流程很顺畅,教师和学生始终处在宽松的环境中,完成了整节课的学习。
这就是学校多年来探索实践的“自主课堂”,让学生自主预习和合作交流,通过小组展示和师生评价等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我管理以及提出问题等高阶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12 09:45:3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