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无论是秦始皇本纪还是李斯列传,秦二世胡亥的登基都被归咎于赵高和李斯。他们被指控合谋伪造圣旨,进而逼迫扶苏自杀,以便掌握政权,攫取财富。人们通常称这一事件为“沙丘之谋”。
然而,时隔两千多年后出土的《赵正书》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了颠覆性的挑战。那么,《赵正书》中究竟记载了什么?为何它与被视为“正史”的《史记》存在如此显著的差异呢?
自知天命,托孤李斯
《赵正书》于1973年在江苏盱眙被发现。经过考古学家的深入研究,这份文献很可能是西汉时期的作品。此外,与《赵正书》同时出土的众多西汉木牍、封泥和印章等实物,进一步验证了其真实性。
《赵正书》的开头就描绘了秦始皇托孤于李斯的紧迫局面。年过五十的秦始皇意识到自己时日无多,因此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希望通过旅行来逆转命运。然而,没想到在柏人途中,他却意外病倒。
秦始皇召李斯到身边,展开了一场“托孤”的戏码。他相信天命,这在《史记》中也得到了验证。除了养方士、寻找仙丹,秦始皇或许还是个卜卦的行家。他预料到自己将在五十岁时去世,因此再进行一次卜卦,得到了“游徙吉”的结果,于是选择了出游。
接下来,《赵正书》阐述了秦始皇未选择公子扶苏继位的理由。他向李斯表达道,扶苏性格过于孤僻和柔弱。如果他成为皇帝,大臣之间必然会出现权力斗争,这正是秦始皇所忧心忡忡的。他说道:“牛马争斗,受伤最重的往往是身上的蚊虫;若大臣们争权夺利,最终受苦的将是天下百姓!”
在这个地方,人们对暴君的传统看法被彻底改变,秦始皇不仅具备深远的政治眼光,还是一位关心民众苦难、渴望国家稳健发展的好皇帝。
李斯听到这番话,心中不免紧张,恭维了一番后,便直言不讳地说道:陛下您征服六国,统一天下,修建长城,兴建陵庙,几乎所有可能得罪的人都已经得罪了,而这些都是微臣依照您的命令去执行的。我曾听说,富人有时也会施以援手,弱者也可能表现出牺牲精神,如今若陛下不再信任微臣,那就让微臣以死谢罪,以报天下吧!
显而易见,李斯对失去秦始皇的信任感到极为不安,担心自己的朝廷地位会受到威胁,无法继续效忠于秦朝。然而,秦始皇迅速消除了他的顾虑,并明确了此次谈话的核心:如果我不信任你,怎会让你在我身边,现在你们可以讨论一下谁将成为大秦帝国的继承人!
此时,李斯与大臣冯去疾恭敬地跪地奏言:“现在陛下的车驾离咸阳还有一段距离,咸阳城中的大臣们恐怕无法及时赶来听取您的命令。为了避免某些大臣暗中勾结,恳请陛下果断决策,立胡亥为太子!”
面对这个提议,秦始皇坚定地点头回应,“行!”
这再次表明,秦始皇选择胡亥作为皇位继承人是经过认可的。那么,李斯和冯去疾提到的“某些大臣”究竟是指哪些人呢?重用赵高,排除异己
实际上,这个人就是为大秦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蒙恬。而他的弟弟蒙毅同样是公子扶苏的忠实支持者。
《赵正书》中明确指出,胡亥在赵高的支持下,首要任务就是铲除扶苏和蒙恬。这两位人物是胡亥一派政治前进的障碍,若不将他们除掉,胡亥及其党羽将难以安稳地生活与工作。
原因其实相当简单,但并不如《史记》所描述的那样简单明了。胡亥之所以感到焦虑,是因为他担心扶苏的声望会超过自己!实际上,让胡亥真正感到恐惧的是,扶苏掌握着真实的军权!
此外,赵高还对胡亥耳语谗言:要确保皇位的稳固,必须铲除宗室和有权势的大臣。于是,在赵高的怂恿下,胡亥不仅杀掉了大臣蒙毅等人,还将十二位王子在咸阳处死,十位公主也在杜城遭遇了毒手。
在胡亥与赵高的无情杀戮面前,掌握军权的蒙恬却选择了沉默,背后其实隐藏着深刻的原因。秦始皇刚刚去世,威慑尚存,而胡亥是其指定的继承者,因此,尽管蒙恬内心对胡亥的暴行感到愤懑,但他却不敢轻举妄动,心中即便有一百个不甘,也无力反抗。
临终前,蒙恬曾说过,如果在此时趁机造反,最终必定会失败。与其让家族因我而蒙受羞辱,不如现在就死去,反而显得更加痛快。
贾谊在《过秦论》中对秦始皇去世后的“余威”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始皇既亡,余威震于异域”。此时,大家都在静观,想看看这位秦始皇选定的继承者究竟会把大秦帝国这艘巨轮驶向何处。
结果,却是令人大大失望。
落日余晖,人心尽失
胡亥与赵高这一对“黄金组合”最终让天下人感到失望。面对愈加壮大的农民起义军,赵高居然愚蠢地选择了自欺欺人,置若罔闻。
他用魅力和美酒将胡亥锁进了一个无形的“牢笼”,使得他不仅失去了理智,连眼耳也变得麻木。这样一位“失能者”来治理动荡不安的大秦帝国,结果必然是悲剧,显而易见。
当大将章邯率领的军队阻止项羽的攻秦大军失败后,他完全不需像蒙恬那样拘谨,因为此时大秦帝国的统治基础已经动摇,灭亡只是时间的问题!
实际上,胡亥对掌控军权早已心知肚明,削弱蒙恬所带领的北方军队便是明证。然而,尽管他顺利地掌握了北方军权,却忽视了对南方军队的管理,甚至没有预料到由“乌合之众”组成的农民起义军会如此迅速地攻入咸阳。更令他意外的是,忠诚的章邯也会对他出手相击!
秦二世胡亥继位后表现出的诸多疯狂和变态行为,许多观点将其归因于“沙丘之谋”。但通过《赵正书》的发掘,我们可以换个角度审视,认为这主要与胡亥的心理成熟度有关。作为一个毫无治国经验的年轻皇帝,胡亥在赵高的煽动下,内心产生了巨大的阴影。因此,为了迅速寻求心理上的平衡,他选择通过杀戮来排解心中的恐惧、自卑和胆怯。
令人唏嘘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尽管谋划周全,却仍然在关键时刻失误,最终被自己所信任的胡亥亲手毁掉了他辛苦建立的江山!
结语
“劝你别再责怪秦始皇,焚书一事应细加斟酌。”伟人的话确实有道理,实际上,受到《史记》的影响,关于秦朝的真实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被遗忘了不少。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身为忠诚于大汉王朝的官员,他所记录的秦朝历史的真实性,实在令人怀疑。
更何况,随着《赵正书》等历史文物的陆续发现,秦始皇及秦朝的另一面也将逐步浮出水面。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0-30 14: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