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为何说考古动物里藏着华夏文明细节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7-05 06:46: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94年前,当北京周口店遗址发掘出第一个完整的北京猿人头盖骨时,整个世界都为之瞩目,但很少有人会想到这个洞穴堆积里还有小小的老鼠。

在这个距今数十万年前的遗址中,除了古人类的骨骼,学者们还发现了一些散碎的鼠类骨骼。但这些小小的动物当时没有引起更多的关注,即使它是这个地球上更古老的动物——有学者认为,人类的历史仅不到300万年,而鼠的存在至少长达5500万年。小小的鼠,或许才因此被称为“老”鼠。

动物考古学家、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院长袁靖,把自己30余年的考古生涯贡献给了这些不被优先考虑的动物们。不管是老鼠1厘米长的骨骼,还是黄牛的前腿后腿,他都辨得出来。

1995年,袁靖在河南班村遗址做动物考古,从七八百块动物骨骼里,拼出了7头年龄大小不一的猪。时任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的俞伟超看了这7副骨架,兴奋地给袁靖打电话:“我们拼陶片拼了几十年,但是拼对动物骨骼,是从你这儿开始的!”

从12种生肖动物重新认识华夏文明的细节

这并不是无关紧要的探索,动物考古研究的是古代动物跟人之间的关系。“是研究古人怎么利用动物、这个过程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发生了什么作用、人类的活动又对动物本身造成了什么影响。”袁靖以谦卑的姿态看待人与动物的关系,“离开人类,动物并不会消亡,但人类离开动物,几乎寸步难行。”

最近,他在出版的新书《动物寻古》中,妙趣横生地讲述了12种生肖动物背后的考古故事,带人们重新认识华夏文明中一些意想不到的细节——比如,猪被驯化之前,曾是勇敢和有力的象征,西汉之前还有人以“彘”为名;“狗拿耗子”也并非“多管闲事”,而可能是比“猫抓老鼠”更历史悠久的事。

人类与动物最早的亲密连接始于狗,狗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家养动物。袁靖认为,养狗的行为丰富了古人对友情的认知,“有了狗,人类在走向文明的路途中就不再孤单了”。

这是从骨头中找到的答案。我国华北地区就发现了距今1万年左右有驯化痕迹的狗骨。在距今8500余年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发现了十几具被埋在墓葬区附近的狗骨,这显示出人类与狗的特殊关系。最典型的是商代殷墟的腰坑殉狗:考古研究人员在发掘墓葬时先发现人骨,人骨清理掉以后,发现腰部位置还有一个小坑,放着一只狗,有的狗脖子附近还有铜铃。与此同时,骨骼检测的结果也表明,狗的食物结构的变化与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古人食物结构的变化轨迹完全同步,在距今约7000年之后,狗的食物开始以粟作农产品为主,说明狗与人的关系非常密切。

学会养狗之后,古人的下一个目标就是猪。他们于大约9000年前开始养猪。相比黄牛、绵羊、山羊、马和鸡是被驯化成家养动物后才引入中国,猪是在中国本土驯化的。

袁靖将猪的驯化、饲养和选育技术称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人口增长、社会复杂化发展、文明的起源和进步都与此有关。他的研究证实:尤其以黄河流域史前时代遗址中发现的动物骨骼最为明显,猪越来越多,鹿越来越少,也就是家养动物越来越多,狩猎动物越来越少。“社会发展了,人口数量越来越多,活动空间不断扩大,野生动物的活动范围就缩小,也不容易获取了,古人就开发出通过饲养家畜的方式保证稳定的肉食资源供应。”袁靖解释。

考古学家常常发现破碎的猪骨,这是古人敲骨吸髓的痕迹。而对另外两种对人类历史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动物——牛和马——而言,骨骼上保留着十分重要的信息。动物考古学家曾在它们的骨骼中发现骨质增生的现象:“过度役使家养动物,劳动强度超出其生理负荷,往往会在这些动物的骨骼上留下骨质增生等病变的痕迹。”

牛和马,分别肩负着人类的农业和军事重任。牛耕是古代生产力的第一次重大飞跃,这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由于牛在农业社会里的超高地位,唐玄宗还专门下诏书,禁止随便杀牛。马则在战场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动物寻古》中提到:“被人当作坐骑的马,其脊椎骨上往往会留下骨质增生、发育不对称、脊椎融合、水平裂缝等多种病变迹象……位置与人骑乘的位置正好重合。”

每次吃带骨头的肉,习惯性地看一下“这是什么动物的什么骨头”

从一块小小的骨头中,看到动物们活着的瞬间,包括它们从哪儿来、吃了什么、死于何时,这是“识骨寻踪”的魅力。在采集动物遗存之后,动物考古学家会进行种属部位的鉴定、测量和统计,再进行碳14测定、古DNA分析、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锶同位素分析等科技检测。

为何说考古动物里藏着华夏文明细节

四川三星堆遗址的青铜鸡

在这之前,动物考古首先要掌握动物分类学和解剖学的知识,并且讲究“将今论古”,即通过现生的动物骨骼来学习、比对出土的古代动物骨骼。国外一些学校动物考古学课程的期末作业,就是交上去一副鱼的骨骼。袁靖也动手自己做,蒸一只鸡,把肉都剔掉,得到一整副骨骼。后来,他的一位学生家里制皮革,还帮他做过整副牛、羊的骨骼。

除了完整的骨头,碎骨之所以破碎的种种痕迹也值得观察。为此,他会去看狗是怎么吃骨头的。“一下就把骨头关节部位咬碎了,但骨干它咬不动。”袁靖说。有些动物骨骼在出土时就是破碎的,在做鉴定时最好有一个对比的同类动物标本。上世纪30年代,殷墟考古发掘时,负责动物考古的地质学家刘东生就是去肉铺买骨头,拿回来做标本,比照研究。“我们现在建设动物考古实验室,建得好不好,标准之一就是看收藏的现生的动物骨骼标本多不多。”袁靖说。

为何说考古动物里藏着华夏文明细节

河南殷墟54号墓的牛尊

直到现在,每次吃带骨头的肉,袁靖都会习惯性地看一下“这是什么动物的什么骨头”。他笑称,这是动物考古学家的“通病”。几年前,他的几位学生在外面吃饭,点了一份烤羊腿。吃着吃着,除了味道似乎不对之外,发现了肩胛骨,说明这是一条前腿。但仔细一看,肩胛骨的关节特征不对——猪的肩胛臼是椭圆形的,而羊的肩胛臼是圆形的。另外,连着肩胛骨的肱骨、桡骨等都是猪的,不是羊的。几位动物考古学者叫来了饭店老板,告诉他,这是一条猪前腿,不是羊腿。老板起初极力否认,直到他们用猪和羊的骨骼形态特征层层论证,说得老板“心服口服”,才退钱免单。

修正了动物的历史,人的故事也会随之印证或变动

拼骨头,袁靖不认为是难事。他之所以是俞伟超所说的“第一个拼动物骨架的人”,是因为在此之前,“采集不采集动物骨骼,用不用科学的方法采集动物骨骼,这些都是问题”。袁靖说:“前辈考古学者发掘的时候,普遍认为人工的遗物是重要的,陶片、石器是重要的。动物考古做的人少,对采集动物骨骼的重要性的认识很晚才树立起来。”

上世纪30年代,殷墟考古拉开了中国动物考古的序幕,这被袁靖称为“灿烂的开篇”。但其后20余年,由于战争等原因,中国的田野考古和动物考古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上世纪50年代,两位古生物学家对陕西半坡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进行了研究,发表了研究报告,重新开启动物考古研究。直到上世纪7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才开始专门配备做动物考古的研究人员。

1989年,袁靖到日本留学。导师加藤晋平教授和他第一次见面,给他设计了3条路:一是继续学习中国的新石器时代考古,“但我教不了你,因为我不懂”;二是学习日本考古学,“但回去了怎么用”;三是学动物考古,“这在国际上是前沿,你可以回国去发挥作用”。袁靖当即表态,要选第三条路。

为何说考古动物里藏着华夏文明细节

清代玉嵌宝石卧兔

当时,中国考古的主流研究是“建谱系”。“比如北京地区1万年以前是怎样的——但不是说社会形态是怎么样的,而是陶器、石器、墓葬的形状是怎样,要把文化谱系构架起来。”这在国内已经有很多学者在做了,因此,在日本听到动物考古的袁靖,立马兴奋起来。

求学4年,一直到写博士论文的时候,袁靖都在脑子里琢磨:“回国以后该怎么做?在哪儿做?我要做出什么来?”没有现成的答案。1993年,袁靖学成归国,到内蒙古赤峰兴隆洼遗址“初试锋芒”。他从北京坐了4小时的车过去,考古队员将他带到一个半地穴式的房子前,揭开塑料布,一堆动物骨头露了出来。

这是他的职业生涯中至今难忘的瞬间,因为他立马认出了那些骨头是什么动物的什么部位。“一下子心里就有底了。因为我认识它,我就知道怎么去处理它。我要观察哪些迹象、测量哪些部位,这都是学过的,实践就行了。”他豁然开朗,“我有能力在中国的考古工地上开展研究了。”

在之后的考古研究中,袁靖修正了以往认为家鸡最早是起源于距今约8000年前的中国河北武安磁山遗址的误解,认定以前的骨骼鉴定有问题,中国有科学鉴定的家鸡最早发现在距今3300年前的河南安阳殷墟遗址。他在法国提起这个问题时,有人说“你回去以后,有些人要不高兴的,你把一个‘中国最早’的观点推翻了。”他回应对方:“科学就是科学。”在袁靖看来,考古是“实打实的”,他有大量的考古发现和系统材料为自己的研究佐证。

为何说考古动物里藏着华夏文明细节

东吴时期青瓷羊形灯

修正了动物的历史,人的故事也会随之印证或变动。为周朝养马起家的秦人,其祖先来源问题曾在史学界引起争论,观点分为两派——“秦人东来说”和“秦人西来说”。动物考古学家后来发现,商人有以狗随葬的习俗,随着商朝灭亡,部分遗民被周人西迁到陕西西部和甘肃东部一带,随葬狗的习俗也跟着在那一带出现。鉴于丧葬习俗是很难改变的,位于陕西西部和甘肃东部一带的商人被推断为秦人的祖先,这与“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中提到的秦人东来的记载是互相印证的。

用考古发现去还原史前的历史,还需要有一些想象力。这是更难的部分,现代思维与原始思维有很大差异,“数千年间因为没有文字流传而造成的思维传承的中断,绝非轻易可以重建的”。

袁靖提起法国学者写的《原始思维》中令他印象深刻的细节:原始部落的人靠自己的双手双脚计数,因此,他们没有20以上的数字概念,却清清楚楚地记得自家羊群的数量,他们用脑海里的图像计数。“这个知识不是用文字记录下来的,而是口口相传。所以考古讲中程理论,就是借鉴大量民族学的调查去理解考古现象。”

这不容易做到,但值得为讲好华夏民族与动物同行的故事而去努力探索。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05 09:45:0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姜义华 | 追寻“考古学上的中国上古史”
...面对自己的产品。” 《周易》六十四卦,原就是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先民从草昧一步步走向文明的历史过程的真实记录。人最初过着草昧渔猎的生活,随着农稼既兴,略土田、用甲兵、具纲纪、
2023-08-21 11:05:00
夏王朝为何难觅踪迹
...夏王朝,被中国各种文献典籍记载于历史文献中,是中国华夏文明的起始。夏王朝470年的历史与554年历史的商王朝被明确记载于《史记》中,商王朝已经通过殷墟考古遗址的发掘、郑州商城
2024-05-27 09:28:00
三星堆在古籍文献中称作鬼方,长期与华夏为敌
...这个神秘的古代势力。它可不是什么小角色,而是曾经和华夏文明掰过手腕的狠角色!等等!最近的考古发现似乎给这个谜团加了点料。难道传说中的"鬼方"就是我们熟知的三星堆文明?这可真是
2024-12-04 13:17:00
聊聊羊在华夏文明中的嬗变
...万年的漫长时光,从不因为岁月变迁而改变。回望五千年华夏文明,羊在人类的社会架构中始终有着独特的地位,在以农耕为主的中原文明,羊固然有着重要的政治、经济地位,而对于游牧文明而言
2024-04-29 15:50:00
中华儿女自称“龙的传人”,缘何?
...发展,龙的演化也出现了包容性的融合。这个过程蕴涵了华夏民族在发展过程中与周边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生活实践,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龙”的特殊形象。其间,还形成了关于龙的民俗活动
2024-02-05 15:17:00
千年驯兔失败史
...的文字记载,还原了生肖动物的起源、驯化,以及它们在华夏民族生产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本文摘编自该书,澎湃新闻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授权发布。兔在十二生肖中排第四,与十二地支中的卯对
2023-06-07 14:37:00
荥阳青台遗址:打造沉浸式 “考古盛宴”,解锁千年文明密码
...明密码。数千年前,先民们智慧地抽丝成绸,不仅织就了华夏大地绚丽多彩的衣冠华章,更是开启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伟大征程。然而,丝绸究竟起源于何时何地,一直是人们探寻的谜题。而青台遗
2025-05-03 21:41:00
博物致知|博物馆的神奇动物里,藏着“何以中国”的密码
...明史先后发祥,如满天星斗,又如重瓣花朵;千百年来,华夏子孙秉持着与自然共处的生存之道,将现实与想象中的万物生灵深深地刻入文明进程。5100年前的玉龙,被誉为“中华第一龙”。2
2024-05-18 19:12:00
“东方人类的故乡”泥河湾已启动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
...原古人类的演化过程、重建中华大地先民的史前史、探寻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根基不可或缺。 目前,泥河湾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已聘请专业团队编制申遗工作计划和时间表,争取今年进入
2023-08-01 14:55: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从金代的酒务官署到明代的宰相赞誉,再到清代的帝王题诗,最终在新时代绽放出非遗光彩……在山东茌平,有一抹酒香穿越千年时光
2025-09-05 10:36:00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许舒昕)近日,厦门仁爱医疗基金会原理事长郑毅夫向思明区图书馆捐赠了其父亲郑仕照的回忆录——《烽火南洋——抗日老兵话当年》
2025-09-05 07:50:00
这是一封花了40分钟,在飞机上写的信,通过信,广西15岁的袁同学与两千年前的英雄霍去病完成了一场精神对话。“惟愿将军英灵长存
2025-09-04 15:11:00
功德碑,记功载德,颂扬政绩。在曾担任夏津县知县的朱国祥纪念馆内,就立有一块“功德碑”,记载了他在夏津任职期间勤政爱民的功绩
2025-09-04 17:26:00
和平必胜!战火中的“东洋妈妈”
岩濑妇佐,在《贵州省志·人物志》中出现的唯一一个日本名字。在战火与偏见交织的20世纪,这位来自日本的女医生——岩濑妇佐用一生诠释了“医者无国界”的和平真谛
2025-09-04 20:24:00
吉刻新闻记者 陈志文 王昕摄像 马瑞 孙上修制作 马瑞
2025-09-04 21:32:00
烽火硝烟中,他们在贵州描绘家国山河丨一见·抗战贵州⑧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贵州作为战略大后方——内迁学校、图书馆在此续燃文脉
2025-09-05 01:05:00
国医大师王新陆血浊研究工作室揭牌暨收徒仪式9月8日在济举行
9月8日,国医大师王新陆血浊研究工作室揭牌暨收徒仪式将于山东新中鲁中医医院趵突泉院区举行。届时,国医大师王新陆教授学术讲座将于收徒仪式后召开。
2025-09-04 18:01:00
社会性质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力水平、社会矛盾与阶级关系的总和,既是历史发展的客观结果,也是党推进理论创新的现实依据。第一个历史决议以近代中国社会性质为切入点
2025-09-04 18:57:00
沉肩挑山,砥砺攀登——记山东中烟滕州卷烟厂卷包车间“挑山工”於永军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泰山,五岳之首,万千游客无不惊叹于泰山的雄奇俊秀,令人仰望。然而我,却折服于一群小人物
2025-09-04 10:15: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张安琪“团长说今晚要走70里路,途中还要消灭800个敌人,我们就跑啊跑。在部队里,赶路不是用走的
2025-09-04 07:40:00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当我们回望那段烽火岁月,不应只将目光锁定在硝烟弥漫的前线,更当看见如贵州这般沉默而坚韧的“战略大后方”
2025-09-03 23:32:00
烽火金叶:山东烟草的抗战传奇
鲁网9月3日讯八十载岁月流转,硝烟散尽,山河重光。当我们回望那段血火交织的抗战岁月,山东大地上一片片碧绿的烟田,竟在无声中化为民族救亡的“金色血脉”
2025-09-03 17:11:00
在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乌江西岸的石坡山上,矗立着一座庄严的墓碑。碑身正面镌刻着“苏联空军金角罗夫烈士之墓”——这个名字被当地百姓铭记
2025-09-03 18:21:00
菏泽郓城九旬老兵观阅兵 见证从烽火岁月到盛世华章
大众网记者 李效谨 通讯员 崔如坤 郓城报道9月3日清晨,郓城的天空被轻柔的阴云笼罩,空气中弥漫着初秋的清爽。张文兰老人家门口那块“光荣之家”的牌匾
2025-09-03 18:4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