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为了赓续工匠精神,传承历史文脉,用工大声音讲好非遗故事。7月8日至7月14日,合肥工业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解码非遗保护,传承历史文脉”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在团队指导老师刘开阳的带领下到山东开展非遗文化调研。
实践团队先后到潍坊、烟台两地参观了解木版年画、风筝、剪纸、扎染、绒绣、莱州毛笔、螳螂拳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通过座谈会、与非遗传承人进行交流等方式,对当地非遗文化进行了深入了解。
7月8日—12日,实践团队在潍坊进行非遗文化调研。实践团队与潍坊市寒亭区政府部门相关负责人围绕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现状、地区非遗“传统+产业+创意”发展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举措等方面开展座谈交流。该区文旅局文化遗产科科长姜楠楠向与会成员介绍了“风筝之都,年画之乡”起源,潍坊风筝,杨家埠木版年画发展历程以及地方非遗保护政策;政协人资环外委副主任李云平介绍了当地“传统+产业+创意”模式应用情况。
团队一行采访了寒亭区档案局副编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柳毅传书传承人谭家正。谭家正老先生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作潍坊的“活地图”“活档案”。谭家正向团队成员介绍了寒亭区的历史沿革、杨家埠木版年画发展的来龙去脉及其创始人等。谭家正说,“木版年画是杨家埠的文明,也是中国的文明,同时也是一个‘坎坷’的文明。我希望杨家埠木版年画可以在你们这一代人的手中传承得更好,越来越好。”
采访结束后,谭家正老先生赠送了亲笔题字的《足音》一书给合肥工业大学实践团队。希望青年学子能够践行好自己的使命,传承好中国的文化,讲好中国的故事,担负时代使命,做好中国故事传播者,成为中国文化继承者,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祖国大地,踏出属于时代青年的足音。
追溯着文化湍湍河流,沿循着历史丝丝脉络,实践团队前往潍坊市木版年画社拜访了社长、中国非遗保护协会年画专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王永海先生。细致的线条勾勒出神荼郁垒两位门神的威武,生动而富有灵性;抱着鱼的胖娃娃,“鱼”象征着年年有余的美好愿景,表达人们的心愿;新时代的新式年画,讲述着人民新时期的美好生活,映射时代的发展。
7月13日—14日,实践团队在烟台进行非遗文化调研。烟台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曲建鹏,为团队成员详细介绍了烟台的非遗文化。实践团队走进烟台所城里文化街区,开展诉说非遗故事、展现非遗魅力、传承非遗文化等一系列活动。
围绕“解码非遗保护,传承历史文脉”的主题,实践团队的调研活动以剪纸、扎染、绒绣、莱州毛笔、螳螂拳等非遗的发展、传承与保护的现状为背景,以探讨非遗的保护与发展路径为主要内容。在展现烟台的非遗文化背景的同时,不断尝试将非遗与大众结合,与时代接轨,探索性地走“非遗+”的创新路径,表达出新时代下增强文化自信的宗旨。
“一剪之趣夺神功,美在民间永不朽”。剪纸作为一项民间传统艺术,也作为一项具有代表性的非遗,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传递着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剪纸馆里,国家级传承人梁巧艳与实践团队热情互动,梁老师说,“非遗需要年轻人,文化传播依靠年轻人,只有注入新鲜的、具有活力的血液,才能真正做到唤醒文化的活力。”
每一寸落笔,都是历史的倒影;每一种色彩,都是艺术的细腻。岁月需要细细研磨,历经沉淀,非遗瑰宝愈久弥香,艺海拾贝,青年应当挺膺向前。“希望我们能用自己的知识传承非遗文化,推进非遗保护,促进文化建设,我们定不负韶华!”队员们把心声落在一剪一纸里,印在一笔一画中,存在一瞥一捺间。他们将自己的热情挥洒在文化的沃土,用青年之火,点燃非遗传承之光。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新时代青年肩负新使命,要挺膺担当,敢想敢为,守正创新,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中贡献青春力量。
经过一周左右的实践调研,团队成员体会到潍坊、烟台两地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对山东当地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现状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后期,实践团队将进一步查阅资料,开展问卷调查,整理调研结果,同时利用更多渠道宣传山东非遗文化。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16 14: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