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科技

引领我市建筑业由“建造”迈向“智造”

类别:科技 发布时间:2024-05-25 04:56: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西安日报

多种智能“黑科技”大展身手

引领我市建筑业由“建造”迈向“智造”

引领我市建筑业由“建造”迈向“智造”

安装了隔震支座的隔震结构建筑模型。(记者 杨力 摄)

踏着工业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浪潮,我市建筑业不断加快转型升级。4天盖一层楼的造楼机、像搭积木一样盖房子的装配式建筑、智慧工地监测系统、项目施工现场的机器人“工友”、会“自主呼吸”的超低能耗房子……如今在西安的建设项目中,多种智能建造“黑科技”大展身手。

在建筑业由“建造”迈向“智造”的过程中,含“新”量不断提升。当越来越多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从理论变为现实,不仅使现场施工的安全性得到提高,而且让城市的建设步伐和节能降碳跑出了“加速度”,支撑整个建筑行业向“新”发展。

给高楼大厦穿上“溜冰鞋”

隔震技术支撑建筑“以柔克刚”

近日,记者在陕建集团未来城市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厅内看到,一场模拟地震正在上演。

在同样剧烈的晃动中,展台上三个建筑模型的状态却不尽相同。传统结构建筑模型及上方的水杯均出现剧烈晃动;采用减震技术的建筑模型出现了左右摇摆,杯中的水也晃动明显;而隔震结构建筑模型,只见地下部分一个看上去极像弹簧的装置扭来扭去,但地上楼体部分仅出现了极小幅度的平行移动,肉眼几乎分辨不出来,杯中的水甚至也没有任何涟漪。

隔震结构建筑为何会如此稳固?“因为采用隔震技术的建筑安装了隔震支座,就好比是人穿上了‘溜冰鞋’。在运动中只是脚下移动,整个身体并未受到较大影响。”来自陕建集团未来城市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工程抗震研究中心的技术人员王佳佳介绍道,“传统建筑抗震理念是硬碰硬,‘以刚制刚’,主要手段是凭借钢筋混凝土增加构件的刚度;而隔震技术的核心理念是‘以柔克刚’,在建筑物的基础或下部结构同上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装置,减少输入到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这样可以把地震作用大大降低。同时节约钢筋混凝土用量,节约建筑综合造价10%,每平方米建筑可节碳30~80千克。”

在模型一旁,记者看到一个由橡胶、钢板、铅芯层层黏合组成的圆形“黑疙瘩”,这便是使建筑隔震的“奥秘”所在。它是由一层橡胶、一层钢板硫化而成的叠层橡胶支座,数量、规格都需按照不同的建筑物结构来“排列”。从专业角度而言,每个隔震支座的生产,都得按照建筑物的所在地质条件、建筑物结构整体特性和结构布置、结构刚度等各种因素精确计算、量身定做,既要做到符合建筑物的垂直承载力及垂直刚度,又要实现有稳定的复位能力、抗老化性、耐久性、防火性、耐酸碱等,以达到建筑物减少地震反应的目的。采用该装置的房屋能减少地震力50%~80%,抗震能力是传统建筑的8~10倍,能达到“中震不坏,大震可修,特大震不倒”的效果。

建筑隔震技术除了在建筑的地基部分增加特别的隔震装置形成隔震层外,在建筑物内部的重要连接部位,例如通风管道、天然气管道、桥架等也会增加一些柔性连接模块,这样可以让建筑内的管网设施在地震中同样免遭损毁,避免引发次生灾害。

记者了解到,目前建筑隔震技术已成功应用于西安市碑林博物馆改扩建工程,92套隔震橡胶支座,54套弹性滑板支座……在保证了建筑安全的同时,也为馆藏珍贵文物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抗震保护。此外,正在施工中的西安戏剧学院等也都采用了这项新技术。

“碳”路未来

节能减排让建筑“绿”起来

一直以来,预拌混凝土、水泥制品一直都是高排放和高能耗的大户,如何让建造过程节能减排,使建筑达到绿色标准,建筑行业近几年来不断摸索。

“基于混凝土碳排放的构成,混凝土的碳减排技术路线很清晰,一个方向是在混凝土中通过减少水泥的使用,从而降低碳排放;另一个方向是提高混凝土的性能。”陕建集团未来城市创新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究中心技术人员刘康宁说。

在刘康宁的引导下,记者在展厅内看到了一个微型混凝土搅拌站模型。与以往混凝土搅拌站不同的是,这个新设备上多了几个像马达一样的装置。“这就是我们的‘秘密武器’——高频振动+定向消能装置。”刘康宁说,有了这个装置,混凝土搅拌机搅拌轴在低速搅拌的同时,还能以每分钟1500~1600的频次高频次振动,实现各种物料间相互碰撞,对流扩散,从而促使物料颗粒,尤其是水泥颗粒弥散分布达到混凝土结构匀质。在保证强度和其他性能的前提下,与传统搅拌技术对比,这种混凝土振动搅拌技术,每生产1立方米的混凝土可节约水泥5%左右,约15千克,即生产成本降低7.5元,同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1公斤。以2021年陕西省水泥产量6678.82万吨计算,可节省水泥约334万吨,节约成本约16.7亿元,减少碳排放约250万吨,相当于新植树2000余万株。

除此之外,目前大部分现有混凝土配料设计较粗放,并未达到原料组成与结构的最优化,一方面造成材料浪费,另一方面混凝土结构较易形成内部孔隙等缺陷,造成耐久性能劣化。利用混凝土振动搅拌后,在配料相同的情况下,其强度能提升8%,搅拌时间缩短20%,混凝土含气量得到改善,微气泡孔径分布得以优化,有利于打造长寿命预制构件和大型构造物,能大幅提升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科学家+工程师”模式

实现产研融合无缝对接

建筑行业步入绿色、节能、可持续的发展阶段,离不开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在传统粗放建造方式向新型工业化建造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最直观的表现即是企业研发投入持续增加,竞争力不断提升。“科学家+工程师”模式就是推动技术革新和产业发展“双向奔赴”。

2021年,陕西省科技厅制定了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项目方案,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我省“科学家+工程师”队伍项目。陕建集团抓住机遇,与西安交通大学共同成立了未来城市建设与管理创新联合研究中心,创建了独具特色的“三位一体”科技革新驱动阵地。

陕建集团未来城市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综合管理部部长王启泽告诉记者,该中心通过组建“科学家+工程师”团队,科学运用“揭榜挂帅”的创新模式,对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卡脖子”专项技术难题开展定向科研攻关,建筑隔震技术、混凝土振动搅拌技术、装配式建筑、垃圾发电、光伏源网荷储一体化新兴产业均是由各个工程项目部提出的“考题”,交由“三位一体”科技创新驱动平台,面向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顶级建筑技术研发机构征集“答案”,最终将“最优解”应用于实际的建筑施工中,将科技创新“最大变量”,转化为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通过这样的科研、开发、应用于一体的创新体系,为行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和技术支持,推动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当绿色低碳理念融入设计、施工、运营的全过程,我市建筑业逐步释放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将实现良好的资源和环境效益。一砖一瓦筑广厦,西安正在谱写建筑业高质量的新篇章。

(首席记者 龚伟芳)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25 05:45:0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全生命周期节能低碳工程观摩交流会”在中建八局故宫博物院北院区项目顺利举办
6月21日,由中国建筑业协会与北京市建筑业联合会共同主办的“全生命周期节能低碳典型工程观摩交流会”在故宫博物院北院区项目现场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肖绪文、行业协会领导、专家学者及2
2025-06-23 17:07:00
...对抗地震的能力——传统抗震技术,通过增加建筑的钢筋混凝土来使它更“强壮”;减震技术,通过减震装置削弱地震的影响;隔震技术,在建筑底部加一层“柔软层”,让建筑做到“以柔克刚”。
2025-05-19 08:13:00
北京国标建安取得建筑摩擦摆隔震支座防尘围板结构专利,实现了对建筑摩擦摆隔震支座的防尘效果
...京国标建安新材料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种建筑摩擦摆隔震支座防尘围板结构”的专利,授权公告号 CN 222435535 U,申请日期为2024年3月。专利摘要显示,本实用新型涉
2025-02-12 21:21:00
院士齐聚,纵论建筑结构理论与实践创新
...础理论助力结构创新,以科技攻坚克服工程难题,旨在为建筑业实现“智能、绿色、安全、高质量、可持续”等发展目标,助力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实施和实现AEC(即建筑、工程和施工)行业数
2023-12-12 21:13:00
以技术创新为引领 京投发展助力TOD高质量发展
...术进展的重要成果。该技术是指利用包含竖向隔振和水平隔震模块的三维隔震(振)支座,实现结构竖向微振动和地震引起的水平震动的双重控制。这项技术对于支持城市TOD开发将具有重要的意
2023-11-14 16:38:00
研发出全球最大吨位的桥梁支座
...成向记者介绍济通研发的超大吨位(14000吨)实时测力减隔震支座2016年回家乡新津创立成都济通路桥科技有限公司,伍大成创业时间并不长
2022-12-22 01:31:00
枣庄市工程质量安全服务中心召开全市建筑工程质量安全工作座谈会议
...,做到各项工作任务明、思路清、措施强,持续推动全市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责任编辑:杜伟
2023-08-08 12:18:00
...到两条大吨位装配线正在为雄商高铁赶制27000KN摩擦摆减隔震支座,一排排摆放整齐的桥梁支座正等待着发往施工现场。“这些桥梁支座里面使用的曲面和平面摩擦材料,正是我们与中国科
2023-11-21 01:46:00
高新区(新市区)辖区企业自主研发混凝土智能检测机器人得到广泛应用
...机制创新、建筑机器人的使用,加强科研成果转化,促进建筑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提高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短评|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近日,新疆建筑科学研究院
2024-01-16 09:22:00
更多关于科技的资讯:
当5G信号如繁星般铺满城市的每个角落,基站与机房便成了支撑数字世界的“能量心脏”。然而,这些日夜运转的“心脏”也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
2025-08-29 06:31:00
中科健康用技术创新“榨”出全球第一滴灵芝孢子油,看中药现代化新生——二氧化碳“魔法”榨油 “捕获”中药有效成分编者按质量
2025-08-29 07:37:00
8家宁企入围“202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同比去年新增3家解读民企“尖子生”的跃升密码□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江芬芬 通讯员程太兵8月28日
2025-08-29 07:37:00
【2025数博会】从技术赋能到场景落地,大模型与智慧治理实现创新融合
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何跨行业发挥力量?大模型如何与智慧治理创新融合?8月27日,在2025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智慧政府及公共资源交易治理交流活动第二篇章“理论与融合”中
2025-08-28 12:19:00
【2025数博会】重庆菲利信科技有限公司总裁贝依林:贵州人工智能基础数据服务有很大吸引力
“贵州的人工智能基础数据服务和政府服务给具有很大吸引力。”重庆菲利信科技有限公司总裁贝依林,在参加27日召开的贵州数字产业生态合作交流推荐会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2025-08-28 14:23:00
【2025数博会】上海零数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潘林:数据流通赋能人工智能发展
“在人工智能加速融入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当下,数据流通正成为驱动这一新型生产工具发展的关键引擎。”8月27日,上海零数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潘林在2025年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贵州数字产业生态合作交流推介会上说道
2025-08-28 14:24:00
直播预告|直击2025数博会:探秘六大展馆,解锁硬核“黑科技”
8月27日至30日,2025数博会专业展将在贵阳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开门迎客,六大展馆共有375家参展企业,华为、百度、超聚变
2025-08-28 14:24:00
【2025数博会】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郑纬民:AI驱动科研范式变革
“斯坦福大学《2025年AI指数报告》称,去年全球AI市场规模已突破3900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1.8万亿美元
2025-08-28 14:24:00
【2025数博会】北京合力亿捷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杜宏生:客服AI员工开启企业数智化旅程
“大量高重复沟通工作和情绪积累导致的客服行业高流失率问题突出,对企业和员工都是困境。”在27日上午召开的2025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828精选AI企业应用方案宣讲会上
2025-08-28 14:24:00
【2025数博会】诚迈科技(南京)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继平:与贵州共筑国产化数字生态
8月27日,在2025年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贵州数字产业生态合作交流推介会上,诚迈科技(南京)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继平介绍公司在黔布局
2025-08-28 14:24:00
果然财经|小瓶酒饮和迷你冰激淋受热捧,“以小切大”占领市场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张志恒点外卖时,商家附赠的那瓶掌心大小的碳酸饮料;逛超市时,冰柜里码得整整齐齐、一口就能咬下的迷你雪糕——如今的消费市场里
2025-08-28 14:29:00
8月25日,由中宣部组织的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湖北主题采访活动在武汉启动,百余名记者深入武汉经开区,一系列调研报道生动勾勒出一幅“中国车谷”以科技创新为引擎
2025-08-28 14:34:00
万达影城携手淘票票助推“轮椅友好厅”惠及全国近80城
在《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施行两周年之际,万达影城作为首席合作院线,与淘票票、阿里公益共同宣布,“轮椅友好厅”无障碍观影项目实现突破性进展
2025-08-28 15:03:00
万达电影暑期档“吃谷”挣了1个亿 爆米花桶成“新型谷子”
近日,万达电影继中期披露净利润同比激增 372.55% 后再传捷报——暑期档IP衍生品销售总额达1.06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94%
2025-08-28 15:04:00
卧兔旗下WotoHub AI小兔数字员工行业首发,创造海外红人营销新纪元
是否大家都有体会:红人营销正从创意campaign变成重复劳动?跨境卖家有好产品、好内容,却总在执行中脱节。人力被机械性工作消耗
2025-08-28 15: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