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后梁王朝的四姓叛将刘知俊的巅峰之战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51:00 来源:戏说三国

唐大顺二年十月,被宣武军围困浸泡了两个月之久的宿州城,随着一声巨响,大段城墙颓然垮塌。

城内,绝望、焦虑的宿州刺史张筠看着帐下诸位面如土色的将领,最终决定放弃抵抗,举众出降。

后梁王朝的四姓叛将刘知俊的巅峰之战

徐州军镇重镇宿州的失守,彻底动摇了整个军镇的信心,同时屡战屡败的战局,也使得徐州节度使时溥麾下的诸位将领们,开始纷纷离心起来。

这里面就包含徐州军第一悍将——刘知俊,当刘知俊率领两千精锐整体投奔朱温的消息传来之后,整个军府上下都能嗅到一丝失败的滋味。

后梁王朝的四姓叛将刘知俊的巅峰之战

所有人都知道,徐州快完了,崩盘只是迟早的问题。

猛将刘知俊

对于刘知俊的投降,宣武军节度使朱温表示了谨慎的欢迎,毕竟自己也是降将出身,对于这种不太熟悉的降将,当初朝廷对自己的那一套,朱温又原封不动地用到了刘知俊身上。

后梁王朝的四姓叛将刘知俊的巅峰之战

想赢得我的信任,那就拿出你的诚意,给个投名状。就这样,刘知俊部便被编到了对徐作战第一线,用徐州军的脑袋数量,来表达自己的忠诚。

一般来说,在打仗时,相比其他军将,降将更卖力。因为降将不好当,猛然换了一个陌生工作环境,领导同事们都盯着你看呢,打得好,那是应该的,打的不好,那是不是还恋旧情?朝秦暮楚的流言蜚语就来了。

因此,当初朱温刚投降后,在砍黄巢军时就很努力,而此时,刘知俊也是一样。

后梁王朝的四姓叛将刘知俊的巅峰之战

知俊披甲上马,轮剑入敌,勇冠诸将。太祖命左右义胜两军隶之,寻用为左开道指挥使,故当时人谓之“刘开道”。

刘开道,顾名思义,为朱温大军披荆斩棘,开辟大道。这是先锋干的活,危险系数很高,确实不是一份好差事。

不过刘知俊却干得很不错,而且还干出了名声,一柄重剑在万军丛中轮得虎虎生风,当真如评书那样,碰着就死,粘着就伤,刘知俊豁出了命,最终在朱温帐下站稳了脚。

但此时他还不是朱温的一线梯队的战将,比起葛从周、张归霸、霍存、牛存节、氏叔宗这些大佬们,他没挤进嫡系当中。

后梁王朝的四姓叛将刘知俊的巅峰之战

干得好,不代表就能进入核心圈呀。刘知俊就这样随着朱梁的战车东征西讨,在战争中逐渐向上爬,不痛不痒,一直混到了同州节度使。

在这里,他迎来了自己的巅峰一战——美原之战。

铁血西北军

天祐三年冬,降而复叛的邠州节度使杨崇本联合义父岐王李茂贞,集合关内势力,拥兵六万攻击关内的朱温军队,企图一举将梁军势力赶出关外。

面对来势汹汹的关内藩镇军队,远征沧州的朱温来不及派出主力驰援,只能命令附近的刘知俊率军抵抗。

后梁王朝的四姓叛将刘知俊的巅峰之战

而此刻,刘知俊手中可调用的兵,只有五千余人,说实话,五千对六万,确实有些勉强。

对于朱温来说,或许他并不指望刘知俊的这些军队能够创造奇迹,但这些人至少能拖上一段时间,让自己能够从容调集军队来应对这场危机。

然而,历史的结果总是让人意想不到。刘知俊硬着头皮上了,他本来抱着必死的决心去迎战,然而没想到的是,这次铁板没碰到,却碰到了一块豆腐。

后梁王朝的四姓叛将刘知俊的巅峰之战

鉴于朱温军队之前给关内军队留下的深刻印象,六万关中子弟面对五千梁军的死磕,竟然瞬间闪崩,兵败如山倒,残兵败将们被追上的刘知俊部,砍瓜切菜般斩了两万多人。

自此刘知俊便成为了藩镇中,口口相传的传奇名将,而军内最重军功,如此战神级的将领,自然也受到了军中将士们的一致拥护。

此时的刘知俊和当时的长安城内佑国军节度使王重师,两人渐渐成为了捍卫后梁西北边陲的重要将领,而与岐军的常年交战也使得后梁的西北军,逐渐成长为了一支铁血强悍的军队。

西北殇

手握这么雄厚的力量,不飘是不可能的,至少王重师就觉得,自己确实有当家做主的权力。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很多人没有想过,不受君命的后果,那可是相当严重的。

开平五年,王重师不经汇报派遣军将擅自作战,最终兵败,这让朱温愤怒的同时,也有了整顿西北军的想法,西北军有点儿尾大不掉的迹象,为了防微杜渐,还是换人将其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好。

后梁王朝的四姓叛将刘知俊的巅峰之战

于是一纸调令,佑国军节度使王重师便被贬斥为司户,旋即在路上赐死,这位王大人一生为朱温鞍前马后,最终却落得如此下场,令人唏嘘的同时,也不禁心寒。

而不久,刘知俊也接到了朱温的旨令,老刘,好久没见想你了,来汴梁玩几天吧。

刘知俊收到这个旨令之时,心都凉了。

悲催的叛将,生如棋子

刚杀完王重师就找上我,太明显了吧,刘知俊不想去,而随后一封信则更加坚定了他的想法。在后梁王朝中枢值班的弟弟刘知浣拼死为他传递了一个消息,哥,千万来不得,一来就得挂。

怎么办,服从就得死,如果想活,只能叛变。

最终刘知俊选择了后者,当初自己投降朱温不也是为了活着嘛。

后梁王朝的四姓叛将刘知俊的巅峰之战

刘知俊选择挺尴尬,他投降了自己的老对手,附近的岐王李茂贞。李茂贞对于这位一直痛殴自己的名将自然有些受宠若惊,他很想表示表示,但自己这几年被刘知俊逼的只剩下凤翔这块儿地儿了,也没多余地方安置这位大神。

于是,李茂贞就封了刘知俊太尉、中书令一堆名号,地盘给他指了个方向——灵武,画个饼,自己打去,打下就是你的。

后梁王朝的四姓叛将刘知俊的巅峰之战

刘知俊就这样踏上了再次的征途,成为了岐王麾下的一名战将,但作为昔日的敌人,岐王麾下的将领谁没吃过刘知俊的亏?因此大家自然对其都没啥好感。

而刘知俊叛了又叛的经历,又给自己形象确实减分,因此当谗言在岐王李茂贞的耳边不听飞舞之后,最终李茂贞也开始对之戒备起来,不久便剥夺了刘知俊的军权,将其闲散起来。

几年后,在岐人当中,对刘知俊一直不错的李继崇投降前蜀,而恰恰刘知俊家属都在李继崇投降的那个城池里。

出于顾念家人,在岐王这里不得意的刘知俊最终选择了再次叛逃,投到了前蜀王建那里。

后梁王朝的四姓叛将刘知俊的巅峰之战

在王建那里,刘知俊又得到了新的任务,更尴尬,打先前的老东家——李茂贞,此时的刘知俊作为外来将领,虽然名气很大,但水土不服,前蜀将领没人服他,最终领着一票蜀军,攻打岐军无功而返。

然而,屡次失败的经历却没有掩盖当年美原之战的名气,在前蜀,刘知俊依然是个让人忌惮的存在。特别是此时已经缠绵病榻、不久人世的王建,身边有着一个外来的猛将,家里孩子们又特别不让人省心,自己身后,能瞑目嘛?

王建虽加宠待,然亦忌之,尝谓近侍曰:“吾渐衰耗,恆思身后。刘知俊非尔辈能驾驭,不如早为之所。”

前蜀天汉元年,冬十二月,在成都家中闲居的刘知俊突然被捕,在完全不知任何状况的情况下,被推到了炭市斩首,一代悍将就这样窝囊地陨落了。

几个月后,前蜀皇帝王建驾崩,临终前,他带走了刘知俊,也带走了自己最后的顾虑。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12 20: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盘点五代十国开国皇帝的出身
五代后梁:朱温出身贫寒,父亲祖父都是私塾老师,父早亡,跟母亲改嫁,逐渐成为混混。随黄巢起义,后背叛黄巢降唐,最后篡唐建立后梁。后唐:李存勖,沙陀人。祖父因为镇压庞勋起义,被李唐赐
2023-05-03 15:55:00
朱温篡唐称帝为什么没有得到传国玉玺?
...(chù)禅位,即皇帝位,更名为晃,建立大梁,史称“后梁”,拉开了五代十国序幕。熟悉这段历史的朋友可能注意到一个细节——据史料记载,唐哀帝李柷禅位时,派宰相张文蔚、杨涉等人前
2023-07-16 06:38:00
从黄巢起义到后梁覆灭:朱温如何一步步走向失败
...而,尽管他拥有了权力和地位,但最终却未能统一天下,后梁王朝也成为了短命王朝。一、唐朝的衰落与朱温的崛起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开始衰落,藩镇割据的局面逐渐形成,各地百姓起义此起彼伏。
2024-05-09 21:25:00
后梁是如何创建的?它又是怎样一步步走向灭亡的
...退出历史舞台后,其代替者是由“流氓皇帝”朱温创建的后梁。从后世的评价来看,后梁是一个非常不得人心的王朝,它建立在过度残暴的基础上,跟暴秦相差无几,并且其国运也相当短促,只存在
2023-01-06 15:53:00
朱温与五代十国的起源:从黄巢起义到后梁建立
...之地,至此后李克用再不敢与朱温抗衡。唐朝灭亡,建立后梁在清除了外部所有的障碍之后,朱温不仅做起了帝王的美梦,还立即付诸实践,派人暗杀了宰相崔胤,逼迫唐昭宗迁都洛阳,同年八月,
2023-09-24 00:15:00
裂土分疆:五代十国混乱的七十二年
...上最混乱的时期之一。五代,是指北方短命的五个政权: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而十国,则是活跃在南方和西南地区的十个割据政权。你可能会问,这72年的乱世是如何开始的?那得从
2025-03-19 15:51:00
唐朝末年哪个地痞无赖,草草埋葬亡父时遇到龙穴
...联姻了。至907年,王建当年的手下败将朱温篡位,建立起后梁,王建也起了心思。只不过在最初讨伐朱温以及与晋王李克用两人“各帝一方”的主意,都没有得到同意,但王建因此打住了称帝的
2024-03-02 21:10:00
从忠诚到背叛:刘知俊与三位君主的恩怨纠葛
...偷袭长安,刘知俊再度出马,打得李茂贞仅以身免。二、后梁叛将由于刘知俊战功显赫,所以朱温在909年四月册封其为大彭郡王,“加检校太尉、兼侍中”。然而,此时的朱温猜忌心越来越重,
2024-02-21 13:00:00
唐朝之后,陆续更替了五个朝代,其中一开国皇帝喊契丹人“爸爸”
...17岁。907年,梁王朱温篡唐称帝,国号为梁,建都开封;后梁盛时疆域约为今河南、山东两省,陕西、湖北的大部以及河北、安徽、江苏、山西、甘肃、宁夏、辽宁的一部分。历三主,共十七
2024-02-29 16:34: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