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4月12日消息(记者果君 冯仪) 近日,长沙市教育局发布《长沙市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阶段作业管理十项规定》,进一步优化义务教育阶段作业管理机制,全面提高作业设计与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切实减轻过重学业负担和家长辅导负担。其中提到,教师不得在班级群及教育类APP布置“打卡”式作业,允许学生迟交、少交或缺交当日作业,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作业等。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学校作业应该怎么布置?怎样设计作业更有助于培养出能迎接未来挑战的人?
作业怎么留?学生怎么写?
早在2021年,教育部便发布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其中提到,学校要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近年来,多地学校也开始尝试推行“作业熔断机制”,每晚超过一定时间还未做完作业的学生,可以无条件停止作业,未完成作业的第二天也不用补做。
(图源:教育部官方网站)
什么形式的作业更受到孩子和家长的欢迎?多位学生家长向记者表示,如今的作业量较为合理,希望有更多互动性强,结合生活实际,以及能让孩子学会观察和思考的作业。
就读于天津市南开区某公立小学的阳阳,今年上三年级。阳阳妈妈告诉记者,孩子这学期整体作业量不多,多数在学校的课后辅导课已完成,家长课外辅导孩子作业的情况也不多。“与传统的纸质作业相比,互动参与、观察类的作业形式更受到孩子欢迎。”阳阳妈妈表示。
伊伊是北京市西城区一所公立学校五年级的学生,伊伊妈妈告诉记者,去年寒假期间,学校语文老师布置同学们观看电视剧《觉醒年代》,老师在课上会提相关问题,孩子的完成热情度很高。关于作业的形式,伊伊妈妈认为,一些基础知识,比如语文和英语的字词句,还是要有笔头上的反复练习才能熟练掌握,不能一味强调趣味性。对于道德与法治、科学等课程,更需注重与身边的实际案例相结合。数学课则需要培养孩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如何提高孩子们的思维能力,让他们主动思考,提出问题,我认为是当下孩子们最需要锻炼的。”
在首都师范大学青年教育艺术研究所国内研究室主任、副教授陈苗苗看来,作业不是形式主义或仅仅为了劳学生筋骨,作业研究是学校教研的重要内容,应该煞费苦心研究作业的功能、质量和设计等问题,学校也尤其应该加强作业的设计、批改、分析、反馈等全过程管理。留作业可以把握几个理念:
第一,避免为留作业而留作业,减少机械重复型作业。留作业不是为了填补学生闲暇时间,而是为了避免学生“学而不思则罔”,所以作业设计要有层次,有梯度,有目标,与课堂教学目标深度结合。
第二,避免出现作业量超标现象。作业写不完,容易让学生回家后疲劳作战。学习中的易错点尽量在校解决,课堂完成基本作业的一部分,也鼓励学生在校完成作业,尽量不把作业带回家,减负也包括给家长减负。
第三,重视作业的实践性、综合性。比如语文可以布置阅读类和写作类以提升语文应用能力为主的作业。也可以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展示、分享等,跨学科项目化。
第四,留作业不能转化成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有的作业孩子难以独立完成,最后变成家长替做,失去了布置作业的本意。
第五,留作业要以学习心理研究为依托,研究不同年龄段学生、不同学科学习特点,以提升学生探究兴趣,求知欲为目标。布置作业时要明确作业完成要求和评价方式,评价方式要契合儿童特点,不能过于拔高。过于拔高,更容易让家长替做。
对于学生来说,作业应该怎么写最有效果?
第一,尽量自主完成,而不是完全依靠家长。
第二,做好写作业上的时间管理,比如做好事情上的排序。
第三,写作业之前可以给自己估算一个时间目标。比如花多长时间完成,避免一个需要10分钟的作业拉长到1个小时,搞疲劳战术。
作为家长又应该如何配合学校教学工作?陈苗苗也给出了建议:
第一,家长要主动和老师联系,而不仅仅是等老师找自己。主动联系老师的用意之一,是为了让老师能了解自己孩子的气质特点,方便老师因材施教。
第二,不用学校考试成绩来评价孩子,避免激发孩子的焦虑情绪。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潜力,要发挥孩子的潜能,而不是用卷面成绩这一个维度去评价孩子,或者因此伤害亲子关系。
第三,家长要结合孩子的特点,建立个性化家庭教育,不能人云亦云,避免与其他同龄孩子的成长状态对比,造成心态崩盘。要在了解孩子学校学习发展状态的基础上,建立属于自己的家庭教育节奏,长远育人,形成有自家特色的家风。
生活教育 让学生回到广袤的生活当中去
作为教育从业者,青岛市城阳区培文中车小学校长蓝玫认为,生活教育是让生活成为学生可见、可触、可感、可试、可创造的日常,让儿童回到真实广袤的生活中去,发现真实的问题、真实地面对问题,由此激发他们的兴趣以及对解决问题的内在需求,在科学的指导下以各种适合的方式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认识自己、关爱他人、理解世界的能力,这是她和同事近年来一起进行的尝试和探索。
蓝玫认为,未来,人类智能的很多领域都面临着被计算机智能超越的“危机”,但教育是为未来培养人,是在培养能迎接未来挑战的人。21世纪人才所需的核心素养包括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沟通、协作和跨文化技能。
此外,近年来国家发布的“双减”等政策,对学生睡眠和运动时间的监测和关注等规定,都是基于儿童身心成长的内在需求以及长远发展目标来制定和设计的。在蓝玫的实践中,除了艺体类社团课程外,学校还探索“三省、三事、三餐”的生活课程。鼓励学生阅读、写作、思考“一日三省”,鼓励学生和父母一起游戏、运动、做家务等“一日三事”,鼓励学生了解中国饮食文化并参与制作“一日三餐”等。
蓝玫认为,生活教育的探索首先是“以师爱释放儿童天性”,是给学生一个充满尊重、理解和包容的环境,让孩子敢说话、愿意说话、会说话,呵护他们的创造性;除了在学校里借助阅读、观影、社会实践等活动把孩子的视野打开之外,还鼓励父母带孩子多走出去,让父母为孩子打开更多种可能;此外,学校还“以评价的多样性激发荣誉感呵护自尊心”,以多种方式的评价让孩子们的成长总是能够被看见,从而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12 20:45:1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