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达州日报
□庞雪梅
惊蛰前几天,我去住家附近的朝阳农贸市场买菜,不经意间路过一个菜摊时忽然与久违的清明菜相遇,我的思绪顿时陷入对故乡的回忆,一时间,清明菜特有的淡淡清香在我童年的记忆里久久萦绕。
我的童年是在故乡的小山村度过的,记忆中每天放了学,我就背个背篓,拿上一把镰刀,和同村的一群小伙伴上山去打猪草。因为家家户户几乎都会喂猪养牛,每天都需要饲料,所以放了学打猪草就成了乡村小孩必须完成的农活。我们在课堂上比谁的成绩好,比考试的分数谁能拿第一;在山坡比谁的猪草打得快,看谁的背篓先装满。当然,打猪草时遇上灰灰菜、车前草、马齿苋等等这些野菜,统统揽入背篓。清明菜就是打猪草时认识的。
每到春天,妈妈总会将我们采回家的清明菜洗净切碎,给我们包清明菜包子。每当这时,我们几姊妹都会争先恐后地抢着在灶台前帮忙烧火,给母亲打下手。目的便是为了先睹为快,先品尝到刚刚出笼的清明菜包子。当看着从大锅里升腾出的团团热气,一股清明菜和野葱混合一起的香味在屋子里弥漫,如涨潮的汹涌海水,很快将我们几个小馋猫淹没。
光阴荏苒,人生如梦。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约上老母亲和弟弟、弟妹带上小铁锹、小锄头、手套、塑料袋,专门为清明菜驱车前往故乡。途中,我的心早已变成一只飞向故乡的快乐小鸟。
春日融融,习习春风,混合着青草香气,沁人心脾。田间地头,蛰伏一个寒冬的清明菜,在春雨和阳光的哺育下,换上了嫩绿的春装,修长的茎和椭圆的叶子表面覆盖满了白色绒毛,像裹了一层薄薄的白霜。淡绿色的嫩叶顶端托着淡黄色的花蕾。或许它无法具备大棚菜那种整齐美观的容颜,但它是在土地上自然生长吸收大自然养分的绿色精灵,更是大山的无私馈赠。
我们在阳光下采撷清明菜,偶尔放到鼻子上闻一闻,掐它的时候,我只需用手指轻轻一捻,嫩茎即断。母亲说,开了花的清明菜,味道更香更浓,我却喜欢摘没开花的嫩嫩叶尖。
带着从故乡采撷回来的清明菜,我决定要亲手做一次清明菜粑。按照母亲教我的方法,我择净清明菜的草叶杂质,以清水洗净,再入锅焯水,用破壁机打碎,掺入米粉和少许糯米粉,用力揉拌,直至完全融合,成为一团白中带绿的面团。我再以野葱炒制的腊肉馅,包成一个个带着童年记忆的清明菜粑粑,一一放入蒸锅。经十几分钟猛火蒸熟后,一个个鹅蛋般大的清明菜粑在氤氲蒸汽下渐变成一枚枚亮晶晶、玲珑剔透的绿宝石时,我迫不及待地揭开锅盖,从蒸锅里抓起一个冒着热气的清明菜粑,尝了一口……立刻,清明菜的清香混着腊肉馅的香味在我口腔内四溢扩散,食欲之焰点燃舌尖,迅速燎原成一场味蕾的狂欢。
清明菜,知道它还有个奇怪而丑陋的别名叫“鼠曲草”,还是我上中学时偶然从《名医别录》查阅到的,它还叫寒食菜、白芒草等。后来长大了,阅读中又知道北宋大文豪苏轼也青睐清明菜,他不仅觉得清明菜“虽不甘于五味,而有味外之美”,还用清明菜、萝卜和粳米做羹,称作“东坡羹”;在中医药典里,清明菜还被誉为“菜中甘草”。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养生的需求日盛。昔日,田边地角随处可见的小小清明菜,如今,早已从大山深处走向城市,走进广阔的餐饮市场,登上酒店饭庄的大雅之堂,已成为国人招待贵宾的餐桌宠儿,走亲访友的送礼佳品。
我相信喜欢清明菜的人有各种各样的理由,但在我看来,我喜欢清明菜的朴实无华,更喜欢它不与花争艳,不与树争高的人生态度;我赞美它虽伏地而生,居于低洼偏僻处,却不卑不亢,努力向阳生长;我更赞美清明菜虽长得不精致,却保持本真自我,敢于素面朝天,默默地将自己的色彩奉献给春天,用淡淡的清香永远留住一个民族的诗意乡愁。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01 12:45:2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