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对于古代君王的谥号和庙号,很多人都搞不清楚。比如说隋炀帝,很多人就以为这是他的庙号,但其实不是的。
杨广的庙号,是“世祖”,而谥号才是“炀皇帝”。很多人认为谥号都是很长的一串,比如乾隆皇帝的谥号,就是“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相比之下,隋炀帝只有一个字,实在是有点惨。
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的生平事迹而给予的一种价值评定,“谥者行之迹也,累积平生所行事善恶而定其名也”。谥法是其评定谥号包括谥和号,谥即是用含有特定含义的字,表示对死者一生的总结性评价。
谥号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的周穆王时期。根据对西周青铜铭文的研究,约周穆王时期,给地位较高或较有身份的死者加谥的做法已比较普遍。谥号长短字数不定,有的就像隋炀帝一样,只有一个字,有的则像乾隆一样,多达二十余字的也很常见。
按照我们古人的思想,向来是“天地君亲师”的排序,如果地位低的人评价地位高的人,是不合规矩的。那么,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个由臣子来评价皇帝的机制呢?
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广泛实施谥法制度,直到秦朝,秦始皇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但到了西汉,刘邦又再次恢复了这一制度。
对于古人来说,当他们已经走到一个很高的位置,这时候普遍追求的都并非眼前利益,而是身后名。“流芳百世”这个目的,放在现代人眼里可能没什么吸引力,但对于古代人,尤其是古代的士大夫而言,吸引力是非常大的。
纵观历朝历代帝王谥号,自唐代之后谥号便流于形式了,往往起到的是补充说明的作用。不过,汉朝虽然恢复了谥法制度,但帝王的至尊形象不可损害,嗣位皇帝对于祖先极为推崇,谥成了“尊名”的工具。臣子也慑于皇权的威力,同时本着君臣荣辱共体的观念,“人臣之义,莫不欲褒称其君、掩恶扬善者也”。
唐朝皇帝的谥号普遍是五字或七字,宋代延伸到十六字,明朝十七字,清代加到二十四字。唐朝以后,谥号由“春秋大义”变为吹捧工具。负责为大行皇帝拟谥的官员大部分是科举进士科出身,他们又多以文辞能力见长,因此皇帝的谥议文中便会盛赞君王功德,充满溢美之词,由一个评价是非功过的论断,变成了一个吹“彩虹屁”的舞台。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0-21 14: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