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吃粽子,我们中国的粽子,无论是外形,内馅儿和名目,它的演变和发展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从古籍的描述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的粽子到底长什么样。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提到了“糉”(同“粽”读音),解释为“芦叶裹米”,这是目前古籍中,最早对于“粽子”的记录。而粽子的形制,最早记录在南朝文学家吴均所著的《续齐谐记》中:“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可见当时南朝时期楚地的粽子,应该和今天的竹筒粽子类似。
据史料记载,晋朝前只有白粽这一品种。魏晋时期,包裹黍米的叶片发展为芭蕉叶、荷叶等,后来大多用箬叶和芦苇叶。到了唐代,糯米逐渐取代黍米,粽子的口感更细腻软糯。至南宋,人们开始在白粽上淋蜜糖食用。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里就有“裹蒸粽子、栗粽、金挺裹蒸菱粽、糖蜜韵果巧粽”的描写;清代,白粽又出现了新品种,被称为“竹叶糉”,即用竹叶包裹白糯米制成,兼有竹叶清香,又含有竹之雅韵。
粽形由筒状变为角锥后,内馅也多种多样:
南北朝时期人们将红枣、板栗、红豆裹入粽子里。
宋代,蜜饯粽子将果品入粽,苏东坡就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
明代粽子又增添了豆沙、松子、核桃等,还出现了咸粽,人们在米中掺入肉类,包裹成“杂粽”。
宋元时期,出现了蛋黄粽、猪肉粽。
到清代,食用火腿之风兴盛,因此出现了火腿粽。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6-02 23: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