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陕历博重磅新展用青铜器回答“何以中国”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5-05-17 13:20:00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如果要用展览来生动展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您会如何来策划和设计?陕西历史博物馆找到了这场宏大叙事的三条线索:彩陶、玉器、青铜器。

2025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即将到来,在经过一年半精心筹备后,陕历博“早期中国”系列展览的第三部及收官之作“吉金·中国——中国青铜文明的兴起与繁荣”展,5月15日在陕历博本馆第五展厅开启预展,5月18日起将正式对外展出。

陕历博重磅新展用青铜器回答“何以中国”

系统转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学术成果,三部展览叙事时间相接续

该重磅展览的总策展人、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庞雅妮介绍,在夏代王朝文明之前,中华文明有一个起源和初步发展的过程。国家从2001年开始启动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预研究,20余年来经过20多个学科、400余位专家的共同研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特别重要的是,回答了中华文明到底有没有5000年,中华文明经过了怎样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才有了王朝文明,包括文明定义是什么等。这些问题不仅是重大学术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

“为系统转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的丰硕学术成果,让公众了解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深厚根脉,陕西历史博物馆自2017年开始筹划‘早期中国’系列展览,以彩陶、玉器、冶金三重视角解读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伟大进程。”

其中,第一部“彩陶·中华——中国五千年前的融合与统一”展览,和第二部“玉韫·九州——中国早期文明间的碰撞与聚合”展览,已先后于2020年和2023年圆满完成。

陕历博重磅新展用青铜器回答“何以中国”

作为“早期中国”系列展览的第三部及收官之作,“吉金·中国——中国青铜文明的兴起与繁荣”展以古国时代第三阶段(大约为距今4300—3800年前后)的开始作为展览叙事时间上限,将西周早中期之际(大约为公元前10世纪中段)作为展览的叙事时间下限。

整个展览在叙事时间上接续前两部展览,并在前两部分别以彩陶和玉器为视角叙事的基础上,选择以青铜冶金技术和青铜文明的发展为视角,探讨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以铸铜技术为代表的各种文化因素向中原地区的加速汇聚,不仅催生出中国独特的青铜文明,也使夏代文明跃升至王朝文明阶段,并在不断地整合与重组中得到持续加强和巩固。至西周早期,一个疆土广袤、文化趋同的最早的统一的中国基本形成。

由青铜技术所引发的这种革命性变化,不仅影响了中国早期文明的发展格局,也奠定了后世中国礼乐文明的坚实基础。展览标题取自青铜器铭文中的“吉金”“中国”,旨在突出体现青铜器在早期王朝国家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展现吉金铸国、礼乐中华的宏大主题。

341件(套)文物,选自全国17个省、市、区51家文博单位

“吉金·中国”展与“彩陶· 中华”“玉韫·九州”一样,继续由国家文物局和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陕西历史博物馆承办。

根据展览前言,大约6000年前,中华大地上开始出现铜制品的萌芽。距今4000年前后,源自欧亚大陆西侧的青铜冶金术在我国西北的甘青地区率先开始了本土化进程。随之而来的西风东渐和互动交流,使得以铸铜技术为代表的各种文化因素不断向中原地区汇聚,并在整合与重组中,不仅催生出中国独特的青铜文化,也使中华文明跃升至王朝文明阶段。

展览共分为三个单元。

陕历博重磅新展用青铜器回答“何以中国”

第一单元“技术·潮流”重在阐述青铜器的概念和制作工艺,勾勒中国冶金技术在受外来技术影响下加速发展,并与中原传统陶礼器结合创制出中国特有的青铜礼器,进而发展为彰显权力和身份地位的青铜礼器群的过程。

陕历博重磅新展用青铜器回答“何以中国”

第二单元“中心·四方”分别从夏、商、周三代都城的“中心”层面和三代王朝所控制或影响的“四方”层面,体现社会的复杂化进程以及青铜器在其中的重要作用,阐释王朝文明逐渐影响四方的中华文明发展道路。

陕历博重磅新展用青铜器回答“何以中国”

第三单元“礼乐·中国” 阐释了青铜器所蕴含的祭天、崇祖、尊王这“礼之三本”的深厚思想,展现了以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的礼乐制度与礼乐文明的渐趋形成。

庞雅妮介绍,为了支撑展览宏大的主题和叙事,展览选取了来自全国17个省(市、区)共51家文博单位的341件(套)青铜器及相关文物,是近年来国内涉及夏商周三代青铜器数量最丰富、分布最广泛的一次展示。展览不仅对夏商周三代时期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格局的演进进行了具体而生动的阐释,还通过对文物的多维度解读回应了大众对考古最新研究成果的热切关注与对自身民族文化根脉的深入探求,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创新性、连续性和统一性等特征。

“这个展览让我看到了很多之前想看却看不到的东西”

记者注意到,由于该展是以展览形式转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学术成果,从古人冶铜的矿渣,到临潼姜寨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原始黄铜的铜片铸件,展线上的每一件展品背后都有着重要意义。

陕历博重磅新展用青铜器回答“何以中国”

陕历博重磅新展用青铜器回答“何以中国”

预展期间,来自深圳的文博爱好者、自媒体博主、展览评测师弓羽臣受邀参观了展览。他认为,总的来说这个展览让他看到了很多之前想看却看不到的东西,非常值得一看。

“比如姜寨仰韶文化时期遗址发现的黄铜管、黄铜片,这是我国已出土的最古老冶炼金属。姜寨仰韶文化一期的年代为公元前4700~前4000年。”

陕历博重磅新展用青铜器回答“何以中国”

“1976年出土于甘肃省玉门市的火烧沟遗址的四羊首铜权杖头,整体呈椭圆球状,羊首造型简洁。权杖在西方文明中较为常见,其功能从最初用于击打的工具或武器演变为象征王权、身份与等级地位的礼仪用器。最早于距今1万年左右出现在西亚地区,距今6千年左右传入中亚南部的河谷绿洲,之后继续向北、西北流动,逐渐进入中国的西北地区。”

陕历博重磅新展用青铜器回答“何以中国”

“几年前郑州商都遗址书院街墓地出土了一件金覆面,同时还出土了一件铜覆面,研究人员在讨论这两件文物时往上追溯,发现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陶亥镇的朱开沟遗址也出土过一个。朱开沟文化的青铜贝形覆面之前没见过,这次也被借过来了,很难得。”

陕历博重磅新展用青铜器回答“何以中国”

“陕历博馆藏的具有二里头文化特征的管流爵以前基本没有展览过,这次也展出来了。”

陕历博重磅新展用青铜器回答“何以中国”

“公盉的盖上有鸟的形象,和山西晋侯墓出土的鸟尊上面的鸟特征很像,以前也没见过。”

陕历博重磅新展用青铜器回答“何以中国”

“城洋青铜器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发现了好多,其中铜容器并不多。城固小北村青铜器是近年来才发现的,这次展览是第一次全都拿出来展览,非常难得。其中有个铜尊的形制很少见,另外出土的铜铙从纹饰风格来看可能是中商时期。”

陕历博重磅新展用青铜器回答“何以中国”

除了弓羽臣关注到的青铜器,还有很多文物也被业内人士和现场观众所关注。比如甘肃天水出土的镶嵌绿松石兽面铜牌饰、郑州商城遗址南顺城街窖藏出土的兽面乳钉纹铜鼎、石峁遗址出土的铜齿轮形器等。

陕历博重磅新展用青铜器回答“何以中国”

据陕历博工作人员介绍,甘肃天水出土的镶嵌绿松石兽面铜牌饰,整体呈瓦形,表面还能看到残留的绿松石片。这件铜牌饰与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铜牌饰在形制及兽面造型上有极大的相似性,可辨兽面下垂上卷的眉和两个斜目。镶嵌绿松石兽面铜牌饰是二里头遗址代表性的器物之一,国内外收藏近20件,差别主要在于纹饰的不同。这件铜牌饰出土于甘肃东部的天水,被认为是二里头文化西进的证据。关于铜牌饰的功用,有用器、饰品、礼器、巫具等多种说法。

陕历博重磅新展用青铜器回答“何以中国”

郑州商城遗址南顺城街窖藏出土的兽面乳钉纹铜鼎,通高83厘米,重达53公斤,体型浑厚,庄严肃穆。鼎腹呈方斗形,上腹一周饰成组的兽面纹带,边缘一周饰乳钉纹。四柱足粗壮,上面装饰繁复的兽面纹和弦纹。为了使大鼎的结构更加稳固,在鼎身上多处采用了“加强筋”的设计。鼎的底部和腹壁表面附着一层因长期使用残留的烟炱,表明这件鼎是用于祭祀活动中的重要礼器。

陕历博重磅新展用青铜器回答“何以中国”

还有一件写实造型的猪尊,整体造型憨拙生动,肌肉线条流畅饱满。尊背部开一椭圆形口,配子母口盖,盖面装饰一圈目雷纹。腹内腔中空,器腹外壁两侧有圆形凸起,上饰涡纹和变体兽纹。盖腹均有铸铭“晋侯作旅飤”五字。“飤”通“食”,多用于青铜食器上,酒器上的“飤”字铭文,尚属罕见。

陕历博重磅新展用青铜器回答“何以中国”

陕历博重磅新展用青铜器回答“何以中国”

除了大量的青铜器,展览还同时设计了很多互动内容,比如铜矿的开采、冶炼、铸造过程被设计为可动手感触;可以根据不同的器物形状来一一对应识别其名称和功用;在“礼乐·中国”部分还可以按下按钮聆听编钟和编磬的声音等等。在展厅内,很多孩子也玩得不亦乐乎。

陕历博重磅新展用青铜器回答“何以中国”

据了解,该展览将展至11月17日。一场展览轻松看懂中国五千年文明发展史,有这样的机会还不赶快去看看?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马虎振/文 马虎振 强军/图(部分照片由陕西历史博物馆提供)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相关热词搜索: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5-17 14: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国家博物馆重磅新书,把国博最受瞩目的展览“古代中国”带回家
...纵向对比,一目了然快速拓展历史知识。比如夏商西周的青铜器型多到令人发蒙,食器、酒器、水器、杂器……这张图解表,帮助读者轻松梳理青铜器的类别与用途。五花八门的度量衡,可以说是春
2025-05-18 11:27:00
...。这件被誉为“长江文明坐标”的镇馆之宝,与馆藏475件青铜器、754件玉器共同构建起“虎方文化”体系,以高度发达的范铸技艺(如精湛的云雷纹、兽面纹铸造技艺)证明:三千年前的赣
2025-06-20 19:44:00
...”之美誉,见证并影响着历史的走向。几千年前,祖先用青铜器打造了一个礼乐之国,夯实了文明的根基,开启了辉煌的青铜时代。山西在中国青铜文明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山西出土的大量青铜器
2024-06-18 06:39:00
青铜之光耀古今丨何以“中国”?来“青铜器之乡”找寻答案
大河网讯 陕西省宝鸡市是周王朝龙兴之地,是著名的“青铜器之乡”。周王朝的序曲在这里奏响,世家大族在这里云集,留下了无数青铜瑰宝。藏礼于器,青铜之光,闪耀古今。10月28日,大河网
2024-10-28 18:42:00
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精心策划展览,丰富教育活动走近青铜瑰宝 感受“何以中国”(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核心阅读我国青铜文明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世界文明史上独树一帜。因出土大量青铜器,
2024-09-18 09:50:00
中国古代文明的璀璨瑰宝西周青铜器
西周青铜器,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璀璨瑰宝,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深厚的历史内涵,承载着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工艺水平及文化精神。本文将以一件具体的西周青铜器——毛公鼎为例,从种类、器形
2024-04-22 09:40:00
追寻“青铜时代”的河南文化 第三批“中华源·河南故事”《青铜器》分卷了解一下
...文系列丛书要包括《淮河文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青铜器》《书法》《陶瓷》《杂技》《中原典故》《中原民俗》《中原神话》《中原粮谷》等10个分卷。发布会上,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
2023-07-06 11:36:00
《漠北锋鸣——鄂尔多斯青铜器文物精品展》开幕
...馆联手鄂尔多斯市博物院打造的《漠北锋鸣——鄂尔多斯青铜器文物精品展》又拉开了帷幕。300余件精品文物,再现了两千多年前“马背上的青铜帝国”气势恢宏、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区领导
2023-06-16 00:41:00
跨越时空对话梦回古蜀王朝
...它全新的活力。1月19日至21日,这部备受关注的音乐剧将重磅抵沪。这也是音乐剧《三星堆》自全国巡演以来,首次集齐全明星演员阵容。“大爷”侯岩松,“X玖少年团”赵磊,“音乐精灵
2024-01-15 09:09: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河北迁安:“胜迹千秋”书法展 笔墨传承黄帝文化
图为胜迹千秋主题书法展开幕现场。郭宝强摄河北新闻网讯(梁玉水、郭宝强)金秋送爽,翰墨飘香,10月24日,河北省迁安市“弘扬黄帝文化凝聚城市精神”主题系列活动之“胜迹千秋”书法展在迁安市博物馆开展
2025-10-25 07:15:00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金卓)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北方联合影视集团携手湖南卫视
2025-10-24 14:40:00
大河网讯 郑州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建立的第一个都城——亳都,距今已有3600年历史。郑州商城的发现,今年正值七十春秋。10月23日
2025-10-24 15:23:00
张立奎作品全国巡展(临沂)系列报道四 | 重大题材作品
学术支持: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办单位:临沂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临沂市美术家协会协办单位:临沂大学美术学院大众报业集团临沂新闻大厦北京龙族环球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北京玖玖文投艺术品有限公司北京海天高视国际文化传媒5A画廊承办机构
2025-10-24 16:00:00
千年繁茂一杏花
位于杏花岭区胜利街的“天”字桥 牛利敏 摄杏花岭区坐落于太原市中心腹地,西临汾河,东倚台地,自古便是山环水绕、人杰地灵的文明沃土
2025-10-24 21:29:00
鸠杖映重阳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山西博物院珍藏的一件北魏木雕鸠鸟,以无声的纹理,诉说着千年前与重阳节敬老传统深深交织的历史故事。这件出土于山西大同东郊
2025-10-24 22:00:00
文化中国行·千年文脉·活力运河①|运河古城 赫赫“大名”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近年来,大运河河北段保护传承利用不断取得新突破
2025-10-24 08:17:00
涤尽尘心悟画禅 ——记巾帼画家柳咏絮
柳咏絮先生柳咏絮先生1937年出生于江西玉山,自幼受父亲柳子谷的熏染,矢志翰墨,深得其父绘画之三昧。她对中国画往圣先贤
2025-10-24 08:59:00
国际友人到访无棣古城 李之仪诗词架起文化交流桥梁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王芳近日,来自俄罗斯、尼泊尔等国家的国际友人到访山东省无棣县,参观了闻名遐迩的无棣古城及其中的李之仪文化馆
2025-10-23 21:51:00
【大风影像】藏在秦岭北麓的元代建筑——化羊庙
化羊庙始建于宋,坐南面北,明宣德元年(1426年)至清宣统二年(1910年)曾多次重修,原建筑自头天门始,倚山逐步上升
2025-10-23 22:23:00
重走支前路 | “打完这一仗,我就回家” 她用一生守候丈夫这句话
大皖新闻讯 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里庄严肃穆,22.5米高的烈士纪念碑直插云霄,“淮海战役双堆集歼灭战烈士纪念碑”鎏金大字在秋日厚重的阳光下熠熠生辉
2025-10-23 23:01:00
重走支前路 | 淮海战役期间,543万民工踊跃支前
大皖新闻讯 10月22日,安徽国防动员“重走支前路”主题活动北线寻访组来到淮北临涣,参观了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 据悉,淮海战役期间
2025-10-23 10:08:00
百岁将军归故里,红色基因永传承
河北新闻网讯 “我能活到100岁,是替牺牲的战友们看一看这和平盛世!”这句深情告白,来自原驻石部队某部副政委潘宗道将军
2025-10-22 14:07:00
重走八路军总部在山西的抗战之路(十四) 千年古镇的荣光
三不管岭1938年2月23日,从洪洞马牧出发前往太行山的八路军总部机关,在朱德总司令和左权副总参谋长的带领下,到达府城镇
2025-10-22 18:25:00
源于民间的狐突崇拜
【狐突庙】狐突庙名列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位于太原市清徐县西马峪村,为纪念春秋时晋国大夫狐突而建。庙始建于金明昌元年(1190)
2025-10-22 18: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