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陕历博重磅新展用青铜器回答“何以中国”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5-05-17 13:20:00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如果要用展览来生动展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您会如何来策划和设计?陕西历史博物馆找到了这场宏大叙事的三条线索:彩陶、玉器、青铜器。

2025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即将到来,在经过一年半精心筹备后,陕历博“早期中国”系列展览的第三部及收官之作“吉金·中国——中国青铜文明的兴起与繁荣”展,5月15日在陕历博本馆第五展厅开启预展,5月18日起将正式对外展出。

陕历博重磅新展用青铜器回答“何以中国”

系统转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学术成果,三部展览叙事时间相接续

该重磅展览的总策展人、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庞雅妮介绍,在夏代王朝文明之前,中华文明有一个起源和初步发展的过程。国家从2001年开始启动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预研究,20余年来经过20多个学科、400余位专家的共同研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特别重要的是,回答了中华文明到底有没有5000年,中华文明经过了怎样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才有了王朝文明,包括文明定义是什么等。这些问题不仅是重大学术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

“为系统转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的丰硕学术成果,让公众了解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深厚根脉,陕西历史博物馆自2017年开始筹划‘早期中国’系列展览,以彩陶、玉器、冶金三重视角解读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伟大进程。”

其中,第一部“彩陶·中华——中国五千年前的融合与统一”展览,和第二部“玉韫·九州——中国早期文明间的碰撞与聚合”展览,已先后于2020年和2023年圆满完成。

陕历博重磅新展用青铜器回答“何以中国”

作为“早期中国”系列展览的第三部及收官之作,“吉金·中国——中国青铜文明的兴起与繁荣”展以古国时代第三阶段(大约为距今4300—3800年前后)的开始作为展览叙事时间上限,将西周早中期之际(大约为公元前10世纪中段)作为展览的叙事时间下限。

整个展览在叙事时间上接续前两部展览,并在前两部分别以彩陶和玉器为视角叙事的基础上,选择以青铜冶金技术和青铜文明的发展为视角,探讨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以铸铜技术为代表的各种文化因素向中原地区的加速汇聚,不仅催生出中国独特的青铜文明,也使夏代文明跃升至王朝文明阶段,并在不断地整合与重组中得到持续加强和巩固。至西周早期,一个疆土广袤、文化趋同的最早的统一的中国基本形成。

由青铜技术所引发的这种革命性变化,不仅影响了中国早期文明的发展格局,也奠定了后世中国礼乐文明的坚实基础。展览标题取自青铜器铭文中的“吉金”“中国”,旨在突出体现青铜器在早期王朝国家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展现吉金铸国、礼乐中华的宏大主题。

341件(套)文物,选自全国17个省、市、区51家文博单位

“吉金·中国”展与“彩陶· 中华”“玉韫·九州”一样,继续由国家文物局和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陕西历史博物馆承办。

根据展览前言,大约6000年前,中华大地上开始出现铜制品的萌芽。距今4000年前后,源自欧亚大陆西侧的青铜冶金术在我国西北的甘青地区率先开始了本土化进程。随之而来的西风东渐和互动交流,使得以铸铜技术为代表的各种文化因素不断向中原地区汇聚,并在整合与重组中,不仅催生出中国独特的青铜文化,也使中华文明跃升至王朝文明阶段。

展览共分为三个单元。

陕历博重磅新展用青铜器回答“何以中国”

第一单元“技术·潮流”重在阐述青铜器的概念和制作工艺,勾勒中国冶金技术在受外来技术影响下加速发展,并与中原传统陶礼器结合创制出中国特有的青铜礼器,进而发展为彰显权力和身份地位的青铜礼器群的过程。

陕历博重磅新展用青铜器回答“何以中国”

第二单元“中心·四方”分别从夏、商、周三代都城的“中心”层面和三代王朝所控制或影响的“四方”层面,体现社会的复杂化进程以及青铜器在其中的重要作用,阐释王朝文明逐渐影响四方的中华文明发展道路。

陕历博重磅新展用青铜器回答“何以中国”

第三单元“礼乐·中国” 阐释了青铜器所蕴含的祭天、崇祖、尊王这“礼之三本”的深厚思想,展现了以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的礼乐制度与礼乐文明的渐趋形成。

庞雅妮介绍,为了支撑展览宏大的主题和叙事,展览选取了来自全国17个省(市、区)共51家文博单位的341件(套)青铜器及相关文物,是近年来国内涉及夏商周三代青铜器数量最丰富、分布最广泛的一次展示。展览不仅对夏商周三代时期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格局的演进进行了具体而生动的阐释,还通过对文物的多维度解读回应了大众对考古最新研究成果的热切关注与对自身民族文化根脉的深入探求,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创新性、连续性和统一性等特征。

“这个展览让我看到了很多之前想看却看不到的东西”

记者注意到,由于该展是以展览形式转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学术成果,从古人冶铜的矿渣,到临潼姜寨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原始黄铜的铜片铸件,展线上的每一件展品背后都有着重要意义。

陕历博重磅新展用青铜器回答“何以中国”

陕历博重磅新展用青铜器回答“何以中国”

预展期间,来自深圳的文博爱好者、自媒体博主、展览评测师弓羽臣受邀参观了展览。他认为,总的来说这个展览让他看到了很多之前想看却看不到的东西,非常值得一看。

“比如姜寨仰韶文化时期遗址发现的黄铜管、黄铜片,这是我国已出土的最古老冶炼金属。姜寨仰韶文化一期的年代为公元前4700~前4000年。”

陕历博重磅新展用青铜器回答“何以中国”

“1976年出土于甘肃省玉门市的火烧沟遗址的四羊首铜权杖头,整体呈椭圆球状,羊首造型简洁。权杖在西方文明中较为常见,其功能从最初用于击打的工具或武器演变为象征王权、身份与等级地位的礼仪用器。最早于距今1万年左右出现在西亚地区,距今6千年左右传入中亚南部的河谷绿洲,之后继续向北、西北流动,逐渐进入中国的西北地区。”

陕历博重磅新展用青铜器回答“何以中国”

“几年前郑州商都遗址书院街墓地出土了一件金覆面,同时还出土了一件铜覆面,研究人员在讨论这两件文物时往上追溯,发现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陶亥镇的朱开沟遗址也出土过一个。朱开沟文化的青铜贝形覆面之前没见过,这次也被借过来了,很难得。”

陕历博重磅新展用青铜器回答“何以中国”

“陕历博馆藏的具有二里头文化特征的管流爵以前基本没有展览过,这次也展出来了。”

陕历博重磅新展用青铜器回答“何以中国”

“公盉的盖上有鸟的形象,和山西晋侯墓出土的鸟尊上面的鸟特征很像,以前也没见过。”

陕历博重磅新展用青铜器回答“何以中国”

“城洋青铜器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发现了好多,其中铜容器并不多。城固小北村青铜器是近年来才发现的,这次展览是第一次全都拿出来展览,非常难得。其中有个铜尊的形制很少见,另外出土的铜铙从纹饰风格来看可能是中商时期。”

陕历博重磅新展用青铜器回答“何以中国”

除了弓羽臣关注到的青铜器,还有很多文物也被业内人士和现场观众所关注。比如甘肃天水出土的镶嵌绿松石兽面铜牌饰、郑州商城遗址南顺城街窖藏出土的兽面乳钉纹铜鼎、石峁遗址出土的铜齿轮形器等。

陕历博重磅新展用青铜器回答“何以中国”

据陕历博工作人员介绍,甘肃天水出土的镶嵌绿松石兽面铜牌饰,整体呈瓦形,表面还能看到残留的绿松石片。这件铜牌饰与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铜牌饰在形制及兽面造型上有极大的相似性,可辨兽面下垂上卷的眉和两个斜目。镶嵌绿松石兽面铜牌饰是二里头遗址代表性的器物之一,国内外收藏近20件,差别主要在于纹饰的不同。这件铜牌饰出土于甘肃东部的天水,被认为是二里头文化西进的证据。关于铜牌饰的功用,有用器、饰品、礼器、巫具等多种说法。

陕历博重磅新展用青铜器回答“何以中国”

郑州商城遗址南顺城街窖藏出土的兽面乳钉纹铜鼎,通高83厘米,重达53公斤,体型浑厚,庄严肃穆。鼎腹呈方斗形,上腹一周饰成组的兽面纹带,边缘一周饰乳钉纹。四柱足粗壮,上面装饰繁复的兽面纹和弦纹。为了使大鼎的结构更加稳固,在鼎身上多处采用了“加强筋”的设计。鼎的底部和腹壁表面附着一层因长期使用残留的烟炱,表明这件鼎是用于祭祀活动中的重要礼器。

陕历博重磅新展用青铜器回答“何以中国”

还有一件写实造型的猪尊,整体造型憨拙生动,肌肉线条流畅饱满。尊背部开一椭圆形口,配子母口盖,盖面装饰一圈目雷纹。腹内腔中空,器腹外壁两侧有圆形凸起,上饰涡纹和变体兽纹。盖腹均有铸铭“晋侯作旅飤”五字。“飤”通“食”,多用于青铜食器上,酒器上的“飤”字铭文,尚属罕见。

陕历博重磅新展用青铜器回答“何以中国”

陕历博重磅新展用青铜器回答“何以中国”

除了大量的青铜器,展览还同时设计了很多互动内容,比如铜矿的开采、冶炼、铸造过程被设计为可动手感触;可以根据不同的器物形状来一一对应识别其名称和功用;在“礼乐·中国”部分还可以按下按钮聆听编钟和编磬的声音等等。在展厅内,很多孩子也玩得不亦乐乎。

陕历博重磅新展用青铜器回答“何以中国”

据了解,该展览将展至11月17日。一场展览轻松看懂中国五千年文明发展史,有这样的机会还不赶快去看看?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马虎振/文 马虎振 强军/图(部分照片由陕西历史博物馆提供)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相关热词搜索: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5-17 14: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国家博物馆重磅新书,把国博最受瞩目的展览“古代中国”带回家
...纵向对比,一目了然快速拓展历史知识。比如夏商西周的青铜器型多到令人发蒙,食器、酒器、水器、杂器……这张图解表,帮助读者轻松梳理青铜器的类别与用途。五花八门的度量衡,可以说是春
2025-05-18 11:27:00
...。这件被誉为“长江文明坐标”的镇馆之宝,与馆藏475件青铜器、754件玉器共同构建起“虎方文化”体系,以高度发达的范铸技艺(如精湛的云雷纹、兽面纹铸造技艺)证明:三千年前的赣
2025-06-20 19:44:00
...”之美誉,见证并影响着历史的走向。几千年前,祖先用青铜器打造了一个礼乐之国,夯实了文明的根基,开启了辉煌的青铜时代。山西在中国青铜文明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山西出土的大量青铜器
2024-06-18 06:39:00
青铜之光耀古今丨何以“中国”?来“青铜器之乡”找寻答案
大河网讯 陕西省宝鸡市是周王朝龙兴之地,是著名的“青铜器之乡”。周王朝的序曲在这里奏响,世家大族在这里云集,留下了无数青铜瑰宝。藏礼于器,青铜之光,闪耀古今。10月28日,大河网
2024-10-28 18:42:00
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精心策划展览,丰富教育活动走近青铜瑰宝 感受“何以中国”(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核心阅读我国青铜文明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世界文明史上独树一帜。因出土大量青铜器,
2024-09-18 09:50:00
中国古代文明的璀璨瑰宝西周青铜器
西周青铜器,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璀璨瑰宝,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深厚的历史内涵,承载着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工艺水平及文化精神。本文将以一件具体的西周青铜器——毛公鼎为例,从种类、器形
2024-04-22 09:40:00
追寻“青铜时代”的河南文化 第三批“中华源·河南故事”《青铜器》分卷了解一下
...文系列丛书要包括《淮河文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青铜器》《书法》《陶瓷》《杂技》《中原典故》《中原民俗》《中原神话》《中原粮谷》等10个分卷。发布会上,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
2023-07-06 11:36:00
《漠北锋鸣——鄂尔多斯青铜器文物精品展》开幕
...馆联手鄂尔多斯市博物院打造的《漠北锋鸣——鄂尔多斯青铜器文物精品展》又拉开了帷幕。300余件精品文物,再现了两千多年前“马背上的青铜帝国”气势恢宏、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区领导
2023-06-16 00:41:00
跨越时空对话梦回古蜀王朝
...它全新的活力。1月19日至21日,这部备受关注的音乐剧将重磅抵沪。这也是音乐剧《三星堆》自全国巡演以来,首次集齐全明星演员阵容。“大爷”侯岩松,“X玖少年团”赵磊,“音乐精灵
2024-01-15 09:09: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何以中国 黄河安澜丨全球习练者近4亿人 太极拳在此发源
大河网讯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提到太极拳,不得不去其发源地——焦作温县陈家沟转一转。9月20日,“何以中国·黄河安澜”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媒体采风团来到陈家沟景区
2025-09-21 07:37:00
大河网讯 9月20日上午,“何以中国·黄河安澜”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媒体采风团走进焦作武陟嘉应观,探访这座有“黄河故宫”之称的清代治黄文化建筑群
2025-09-21 07:37:00
电影《731》热映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在南京,日军当年也有一支“731部队”南报网讯(记者杜莹)电影《731》正在热映,主要讲述了抗战胜利前夕
2025-09-20 09:53:00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城市知识竞猜服务类节目《欢乐大猜想》约您畅游河北邯郸
千年古都,孕育出无数的成语典故,现代新城,绽放出摄人的夺目光彩,“活楼”、“吊庙”,诉说着华夏起源,贴崖石窟,讲述着文化底蕴
2025-09-20 11:08:00
书法爱好者郭书雷:巧构“合体字”,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从伟在多数人眼中,汉字是方方正正的符号。而在书法爱好者郭书雷的手中,汉字却成了可以巧妙拼插的“艺术积木”
2025-09-20 16:21:00
史料里的家国情怀|李策:烟盒纸上写下赤诚宣言
“我们现在只是暂时的分离。”在中共贵州省工委旧址纪念馆上百件展品中,有一张香烟盒纸引人驻足。香烟盒纸平整铺开,面积仅10余平方厘米
2025-09-20 23:34:00
何以中国 黄河安澜丨伊水畔的龙门石窟 藏着不朽文化印记
大河网讯 站在伊水之滨远眺,东山与西山隔河对峙,天然造就“伊阙”胜景,而嵌入两岸崖壁的石窟群,正是这座跨越千年的佛教艺术宝库
2025-09-21 00:27:00
央媒看太原9月19日,新华社《中国网事》栏目报道了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的二战侵华日军“太原工程队”旧址,这里曾是日军的战俘集中营
2025-09-20 07:24:00
9月18日,“致敬英雄·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主题活动在清徐县烈士陵园举行。清徐县党员干部、公安民警、少先队员、抗战英烈子女代表等各界人士百余人
2025-09-20 07:24:00
中国最能吵架的邻居城市,抢人,抢钱,抢高铁
作者:野庐河南南阳、湖北襄阳,中原腹地一对命运交错的双生花。俩城市同在南襄盆地,相距不过两百公里,高铁半小时便可互通。地缘联系造就了经济
2025-09-20 04:19:00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朱彦最早的“南京面孔”长什么样?南京先祖的衣食住行有何特点?最早的南京城里有什么?……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江之永矣——江南地域早期文明特展”正在举行
2025-09-19 14:49:00
160件文物静静陈列在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从新石器时代一直跨越到明清,跨越数千年时光在此相聚。一场名为“江流万古——长江流域古代文明瑰宝展”的盛事
2025-09-19 15:57:00
第38届全国古籍出版社社长年会在贵阳召开
9月17日至18日,由中国出版协会古籍出版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古工委”)主办,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承办的第38届全国古籍出版社社长年会在贵阳召开
2025-09-19 17:21:00
杜兴成新作配乐诗《我漫步在世界的中心》| 周进朗诵
配乐诗《我漫步在世界的中心》作者:杜兴成朗诵:周进我漫步在世界的中心,中轴线上,儿孙相伴家人行。大栅栏,一条古色古香的街巷
2025-09-19 20:59:00
名不虚传、个个千年!河南这些小镇入列→
大河网讯 (记者 刘瑞朝)武则天沐浴过的温泉镇,齐桓公光临过的召陵镇,以造纸业出名的纸店镇,唐代高僧玄奘故里缑氏镇……每一个地名
2025-09-19 21: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