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重庆晨报
有这样一个习惯,可以说是刻在了每个国人骨子里,最近这件事也登上热搜,引发网友共鸣:中国人再热都要盖个肚子。无论天气多热,睡觉一定要盖肚子,盖过肚子的东西包括但不限于:被子、枕巾、手帕、手、毛绒玩具、床单……这种对“盖肚子”的执念,也可以说是对健康的执念。北京老年医院中医科主任李方玲为你解释为什么天热更要盖好肚子,并教你3个暖肚子的方法。
为什么夏天更要暖肚子
古人有言:“冬暖脊背夏暖肚”。李方玲告诉记者,夏季之所以要注意腹部保暖,一是因为人体腹部阳气本就偏少,加上夏季这点仅有的阳气还都散在体表;再者主要是做好肚脐周围的保暖工作。作为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腹壁最后的闭合点,肚脐的表皮角质最薄,屏障功能最弱,且皮下无肌肉和脂肪组织,是人体相对“虚弱”之地,需重点保护。它最怕风寒入侵,且任脉主胞宫,故夏季不要对着空调、风扇直吹肚脐,尤其是女性,不注意腹部保暖,风寒暑湿易通过肚脐进入人体,导致拉肚子、痛经等。
肚子咕噜叫,可能寒气太重了
排除饥饿情况,如果肚子经常咕噜叫,且位置位于下腹部,这叫“肠鸣”(同时伴有腹胀)。
李方玲解释说,肠管蠕动时,肠腔内气体、液体随之流动,会产生断续的气过水声,即“肠鸣音”,一般每分钟4~5次。肠鸣音增强,就会听到咕噜叫的声音,常见于肠道功能紊乱、肠道内容物(如消化道出血)刺激、肠道炎症、早期肠梗阻,甚至肿瘤引起的肠道管腔狭窄。中医认为,腹胀肠鸣的产生病因多为“寒”和“气”。
■寒
寒气重,水气多,气从水中过,就会引发响声。寒邪有外寒和内寒之分,外寒寒邪直中,内寒脾胃阳虚。比如,夏天贪凉饮冷,肠胃受不了就会冻得“打哆嗦”,随之招来腹痛。
■气
气的原因多为“气滞”和“气虚”。老年人多因“气虚”,中气不足,脾胃运化无力,常出现体倦乏力、小腹下坠、肠鸣腹胀腹泻。还有一些人,脾气急躁,抑郁烦闷,属“肝郁气滞”,更容易出现腹胀肠鸣,有时感觉放个屁会舒服很多。这在临床上多称为“肝气犯脾”“肝脾不和”。
3招让你的肚子暖一点
李方玲提醒市民,天越热越要注意让肚子“热一点”,以调和脾胃、温润五脏。
1按摩
按揉腹部一般选择在入睡前和起床前进行。
具体方法:排空小便,仰卧位,双膝屈曲,双手搓热,全身放松,左手按在腹部,手心对着肚脐,右手叠放在左手上,先顺时针绕脐揉腹50次,再逆时针揉50次。
提醒:腹部有肿瘤者不宜使用此法,以防癌细胞扩散或出血。
2食疗
将姜切成薄片或细丝,做成姜汤姜粥,如生姜红枣粥(生姜丝15克,红枣5枚,粳米100克),对缓解夏季腹部寒凉、食欲不振等症状效果很好。除生姜外,山药、大米、小米、糯米、豇豆、香菇、桂圆等也具有暖胃散寒的功效。
提醒:面色偏红、口干舌燥等阴虚内热人群不宜使用此法。
3艾灸
艾草是中药中少有的能通十二条经络的药物,艾灸能通过燃烧艾草,产生热力温通经络、驱寒除湿等。推荐两种艾灸的方法:
①温和灸。取中脘(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处)、神阙(即肚脐)、天枢(肚脐旁2寸处)等穴位,将艾条点燃悬于距皮肤2~3厘米处,每次20~30分钟,每日1次,以灸后皮肤红晕不起泡为宜。
②隔姜灸。将鲜生姜横切成直径2~3厘米、厚度0.2~0.3厘米的薄片,用针刺几个小孔,置于神阙、中脘、天枢等部位,将艾条点燃悬于姜片上方2~3厘米处,每次20~30分钟,每日1次,以皮肤温热为宜。
提醒:在家做艾灸前,一定要咨询专业医生并在指导下完成,操作过程中,要谨防烫伤,火力以能耐受为度。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03 12:45:1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