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剖析“孔融让梨”这个道德模范故事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4-25 10:45: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孔融是历史上的名人,他出名极早,“融四岁,能让梨”就出自大部分国人都非常熟悉的《三字经》。

孔融让梨的故事原本被记载在《后汉书·孔融传》中,后被李贤编撰成《融家传》,南宋教育家王应麟又把它引入《三字经》中,他的故事也随着这本书在我国流行了近千年的时间,孔融也就成为了国人中“谦让”的道德模范。

剖析“孔融让梨”这个道德模范故事

不过,这个故事传到美国之后,美国人却做出了与我们完全不一样的理解,他们认为,孔融是在作秀。

美国人对“孔融让梨”的剖析

美国人认为,孔融的长辈们在分配梨子的时候,就存在不公平现象。他们不应该让一个年仅4岁的孩子来分发水果,这是一种极其不负责任的表现。

让孩子去分配水果,只会把孩子的主观武断精神培养出来,从而间接地将孩子培育成一种虚伪的人。

美国人做了这样的假设:

如果孔融本身是喜欢吃梨的,然而这个“大梨”并不是四岁的孔融能够吃得下的,所以他自然而然地选择了一个“小梨”。没有牵涉到任何的“道德”层面。

如果孔融本身不喜欢吃梨(以孔融的家世来说,这种可能性很大),又不好意思直接拒绝,所以他将大梨让给了自己的兄弟。如果是这样的话,他后来的所作所为就是在作秀。

剖析“孔融让梨”这个道德模范故事

如果孔融既喜欢吃梨,也能够吃得下,但是在家长的暗示之下,他控制住了自己内心的欲望和需求,从而将大的梨子让与别人,结果得到了那么多人的夸奖,为了一直得到这个夸奖(非常符合小儿要夸奖的心理),从而一直愿意重复这一动作,“每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长久之后,这种虚伪的种子必然会生根发芽,从而影响他的整个人生。

一个四岁小儿,他的那么一个不经意的行为,竟然被煞有介事的大人们抬到那么高的道德高度,在美国人看来,简直有点匪夷所思。

美国人的分析虽然有点吹毛求疵,但说得不无道理,而且后来孔融的所作所为也似乎印证了这一点。

成名三部曲

孔融的名气不仅得益于他四岁时的让梨事件,还有两件事也让他声名鹊起,我们把这三件事合称作“成名三部曲”。

成名曲二:“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孔融十岁时听说有一个叫李膺的大名土,“以简重自居,不妄接士宾客”,命令家人,除了当世名人和通家旧好一律不见。而孔融自负才智,偏要去登门一见。他到了李膺的门上,直接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君的通家子弟。”门人告诉李膺,李膺觉得很奇怪,便请他进来相见,问他:“你的祖父曾与我有什么旧交吗?”孔融说:“是啊。我的先祖孔子和你的先祖李老君德行相等仁义相伴,又互为师友。那么我与你已是世代的通家了。”一番言论博得座间众人的称奇叹赏。

剖析“孔融让梨”这个道德模范故事

一个叫陈韪的太中大夫后来才到,有人把刚才的事诉陈韪,陈韪大概没有意识到这个十岁小儿的超快反应能力与超强攻击,随便说了一句:“人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后未必很有出息。”孔融应声而言:“想君小时,必当了了。”让陈韪大是尴尬。(出自《世说新语》)

成名曲三:兄弟争相赴死,孔融因小脱罪

孔融十六岁时,兄长孔褒的一位好友张俭被通缉,跑进孔家躲避,当时孔褒不在,孔融便自作主张收留张俭。后来事情泄露后,虽然张俭得以逃脱,但孔融兄弟二人却被抓捕入狱。官吏并不知道二人中是谁收留了张俭,难以定罪。孔融、孔褒争相认罪,郡县官员不能决定,于是向朝廷请示,最终朝廷的旨意是“罪长者”,于是孔褒被判处了死刑。而孔融却因此显名,“融由是显名”。(出自《后汉书.孔融传》)

剖析“孔融让梨”这个道德模范故事

到此,孔融成名三步曲全部完成,在这三次成名战中,除了第一次可能出于偶然,后两次都有些刻意和冒险,但结果却都出奇的好。他的一生,很多事情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比如,孔融见李膺,未必是想要给李大人留下一个谈吐不凡的印象,毕竟他才十岁。他好像只是在作秀,作道德秀,作才艺秀,作性格秀。

剖析“孔融让梨”这个道德模范故事

孔融的不孝

孔融孝与不孝在历史上争论很大。

认为他孝顺的人往往拿他十三岁时父亲过世时的表现来说事,《后汉书》中记载孔宙去世的时候,孔融非常悲痛,说其“哀悴过毁,扶而后起,州里归其孝”,意思就是孔融悲痛到需要其他人扶着才能够站立,因而州里人都称赞他有孝行。小编只能说,当时孝顺的标准有点低。

说他不孝的人认为他“杀兄弑母”。《后汉书·孔融传》记载,孔融曾说过一句大逆不道的话:“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答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亲爹有什么值得我们去孝敬的,当时生孩子只不过是为了解决自己的生理需求罢了;生母就更不用说了,只不过像是一件容器而已,装的东西到日子出来了,那个容器也就没有用了。这就是后人所熟知的“父母无恩论”!

剖析“孔融让梨”这个道德模范故事

孔融

再加上上面提到的孔褒被杀,虽然不是孔融所杀,却因他而起,所以就有了孔融“杀兄弑母”的传言!

总的来说,孔融既没有多孝顺,也没有实际的“杀兄弑母”,但他的“父母无恩论”却实实在在地打了很多人的脸,不管孔融说这话是在什么情况下,有什么其他用意,都不应该是一个讲孝义的人能说出来的。也许这正是他心中所想,仅此一条,就可以判定孔融并不是一个多么孝顺的人。曹操说他散播“不孝”言论,并没有多么冤枉他!

孔融的无才

孔融是“建安七子”之一,他能诗善文,就连曹丕都称赞他的文章“扬(扬雄)、班(班固)俦也。”,所以他并不是无文才,而是无济世之才。

据载,孔融任北海相时,除了表彰儒术,讲学论礼外就是礼遇有善性之人,除此之外再无其他,这些也就罢了,孔融还不自知,以为自己才高八斗、武略滔滔,所以当黄巾首领张饶带着二十万人马从冀州返回时,孔融不管敌众我寡,竟主动出击,结果披打得大败。

据《三国志·崔琰传》裴注引司马彪的《九州春秋》说,孔融此役的表现是:

“黄巾将至,融大饮醇酒,躬自上马,御之涞水之上”。

真不知道孔融为什么出征前要“大饮醇酒”?是学谢安面对强敌“夷然无惧色”?还是想来一个“醉卧沙场君莫笑”式的潇洒?又或者只是借酒壮胆?

剖析“孔融让梨”这个道德模范故事

不管是哪一种,反正孔融是把这场“秀”搞砸了:孔融一战而溃,还被黄巾抄了后路,最后甚至“弃郡而去”。

唉,论打仗,他甚至不是动辄被官军“斩首数万”的黄巾军对手。就更不用说四世三公的袁家了。

建安元年,袁谭攻北海,北海郡形势非常危急,孔融非但没有登城御敌,或是安排撤离,反而是“流矢雨集,戈矛内接,融隐几读书,谈笑自若”。

他知道他在战场上一点也不潇洒,哪怕喝醉了酒也不潇洒。于是他便把战场也变成自已的书案,这种战火中的风度堪称一流,可是,接下来就是:“城夜陷,乃奔东山,妻子为谭所虏”。

剖析“孔融让梨”这个道德模范故事

这“谈笑自若”的潇洒与“奔东山”的狼狈真是对比鲜明,自己“乃奔东山”而“妻子为谭所虏”真是让人不忍卒读。我们知道,“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周瑜是真潇洒,而孔融“谈笑间”,自己灰飞烟灭,还赔上了老婆孩子,这是什么呢?是混账!更是残忍!

孔融的残忍

是的,孔融的确有残忍的一面。我们可以骂曹操杀孔融,但孔融自己如何呢?他杀人更是不犹豫,不眨眼。

据司马彪的《九州春秋》记载,孔融曾有过为账目不清而一天之内杀掉五个督邮的“壮举”。所以司马彪说他,虽然自己治理天下的能力甚为差劲,但却颇能“张磔网罗”、“杀虐人士”。虽然一日之内可以连杀五督邮,却又对“奸民污吏猖乱朝市”一筹莫展。他无能又傲慢,所任用、信任的人都是些像他一样的“轻剽之人”,“凶辩小才”,真正有才干见识的如左丞祖、刘义逊却只是让他们“备在坐席而已”。

而这个身有才干的左丞相死的更叫一个冤!

当时袁绍、曹操势力正盛,而孔融势单力薄,于是左丞相乃劝孔融结纳这二人。孔融“知绍、操终图汉室,不欲与同,故怒而杀之”。

剖析“孔融让梨”这个道德模范故事

袁绍

你不愿结纳这二人也就罢了,为什么还要杀人呢?人家为你出谋划策,你怒从何来?最关键的是,当他自己“在郡八年,仅以身免”后,还是投靠了曹操。

所以孔融此举实际上还是在作秀,他已习惯于用极端的、反常的,超常的举动来显摆自己。

还有一个类似的、却更可怕的例子,是《三国志》裴注引《邴原别传》上的事。孔融在北海郡为相时,有一个他很喜欢的人,孔融经常在人前极力赞叹他,甚至说此人就相当于他的一个儿子。可是有一日,这人某事不称他的意,他便执意要杀了此人。左右都为他求情,此人也跪在地上,叩头至流血,而孔融却顽固地坚持要杀此人。只有邴原一人在旁冷眼旁观不发一言。

孔融就问邴原:“大家都为他请求,你为何一言不发?”邴原说:“您对此人,本来很不薄,说起他就说为‘吾一子’。现在你却一定要杀他。爱他时,把他当做儿子看待;恨他时,却要杀了他。我在这儿犯糊涂呢,不知道你为什么爱他,又为什么恨他?”

剖析“孔融让梨”这个道德模范故事

孔融理屈,乃引古人之例为自己辩护:“以前有一个叫应仲远的人,向朝廷举荐一个孝廉,可是一个月后就杀了他。做上级的,待下属的厚与薄哪有什么常规?”邴原回答说:“应仲远举孝廉,又杀了他。道理何在?孝廉是国家的人才,如果当初推荐他是对的,后来杀他就是错的;如果杀他是对的,当初推荐他就是错的。孔子说‘爱他就恨不得使死人复生,厌恶他就恨不得让他死’应仲远够混账的了。你为什么还要学他呢?”

孔融理屈词穷,干笑着说:“我只是开个玩笑罢了!邴原毫不客气地顶了回去:“哪里有拿杀人来开玩笑的?”

孔融无言以对之下只好饶了此人!

这也许是孔融一生唯一的一次在口舌之争中输给别人!

剖析“孔融让梨”这个道德模范故事

正如邴原借孔子之口说出的:“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的偏执正是孔融的性情。他在北海郡,听说有两个早死的名士甄子然、临孝存,他非常遗憾不能与他们相识,就下令为他们立牌祭祀。郡中人无后人的或四方游士有在本郡死亡的,他都要为他们准备棺具敛葬。

而对身边活着的人,他动不动就决人身死,这是真残忍,假仁义!

孔融——口舌之徒

从“想君小时,必当了了”一事就能看出,十岁的孔融就有口舌之利,大了老了不但没有收敛,反而愈加泛滥了。

我们先来看下面这件事。

《三国志·吴书》中有一个叫是仪的人物,此人本姓氏,叫氏仪。可是当他到北海郡为官时,他碰到了孔融,孔融以上官的身份,嘲讽训斥他的这个“氏”字是“民无上”,应该改为同韵的“是”。可怜的氏仪,他哪里知道他这个代代相传的姓氏里,竟然有这样犯上作乱大逆不道的内涵?迫于孔相的压力,他只好遵命改氏为是。

剖析“孔融让梨”这个道德模范故事

你看这孔融是多么的没有逻辑而又惹是生非?照孔融的理论,这个“氏”字既然含有“民无上”的内涵,就决不仅是氏仪有罪,而是这个“氏”字就不该存在,造出这个字的人才是该杀头,应该领这个罪。他孔融为什么不一追到底,彻底废掉这个大逆不道的字呢?为《三国志》做注的裴松之,就对孔融的这个举动表达了极大的不满:

“古之建姓,或以所生,或以官号,或以祖名,皆有义体,以明氏族。……今离文析字,横生忌讳,使仪易姓,忘本诬祖,不亦谬哉?教人易姓,从不改族,融既失之,仪又不得也。”

教人改姓,有益民生还是有益社稷?真是以“道德”之名,逞口舌之利,行悖论之事。

孔融被杀时被曹操安了四项罪名:“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散播“不孝”言论。除了第四项有实锤证据外,其他三项都属于曹操欲加之罪,一向爱惜人才的曹操为什么非要置孔融于死地呢?就是因为孔融多次逞口舌之能挑衅曹操。

比如,嘲讽曹丕纳甄宓。建安九年,官渡之战后,曹军大胜,曹丕当时趁机霸占了袁熙的妻子甄夫人。孔融知道后给曹操写信道: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典故,于是便回信请教。孔融答道:以今度之,想当然耳。意思就是说,我看你曹操的所作所为,想必当时武王应当是把妲己赐给周公了。也就是曹操,换做一般人还真是忍不了。

剖析“孔融让梨”这个道德模范故事

甄宓

你说你孔融反对就反对吧,非要卖弄口舌,阴阳怪气,不是找死又是什么?

再比如,反对曹操禁酒令。有一次,为了保证粮食安全,曹操就下令禁止全国酿酒、喝酒。但偏偏孔融又是个酒徒,于是他不但给曹操提意见,还公开发表了一篇《难曹公表制禁酒书》来怼曹操,书中不但列数圣哲先贤因酒而建功,还卖弄了一番自己的学问,其中又是“陈二代之祸,及觽人之败,以酒亡者,实如来诲。”又是“而将酒独急者,疑但惜谷耳,非以亡王为戒也。”大概的意思就是天上有酒曲星,人间有酒泉,这一切都是上天安排好的,要禁是禁不住的。要说喝酒能误事,那妇人还有亡国的呢,您是不是也把妇人给禁啦!”

剖析“孔融让梨”这个道德模范故事

曹操

前一件事还可以理解为孔融正直、不畏强权,但反对“禁酒令”就有点强词夺理了,曹操的“惜谷”难道不是为了国计民生,孔融你标榜的道德去哪了?就因为自己爱喝酒,禁酒就不对了?

真是言辞犀利,不为己甚!

所以,当孔融这样的口舌之徒遇上曹操这种注重实际能力和实际效果的“奸雄”,冲突就不可避免了。再加上孔融对曹操毫无敬畏之心,一味的作死,那么他离死就真的不远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4-25 12: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孔融的政治才能与道德观念的探讨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举,孔子的二十世孙,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小时候就以孔融让梨的故事被人称赞。提到孔融,大家第一印象肯定
2023-10-23 07:32:00
孔融为什么被曹操杀掉?
“孔融让梨”的故事,我们是耳熟能详的。因为这个故事是选入教材的,说的是孔融四岁的时候,有人给孔融家里拿来了一筐梨。孔融的父亲让孩子们分吃。孔融先拿,但是他拿的时候,却选择了小的。
2023-08-15 06:56:00
孔融为什么打不过黄巾军?
孔融是“文圣”孔子的第19世孙,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作为孔子的嫡系子孙,又是儒家文化的推崇者,同时孔融还是写进三字经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谦让”的代表人物,孔融四岁的时候
2023-08-24 16:32:00
历史上这3位名人,人品差得不敢恭维
...象的历史名人,到底是真的老好人,还是一个老油条呢?孔融让梨闻名的孔融在古代,有两位被历史评为道德高尚的人物——陶谦和孔融。陶谦被称为老好人,而孔融则以让梨故事闻名于世,被誉为
2023-04-25 11:28:00
孔融让梨:背后的故事与兄弟之情
小时候都学过孔融让梨的故事,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尊老爱幼的思想从小就植根到我们的意识中。小时候家长老师总是想借助一些故事让我们明白一些道理,孔融让梨故事也经常会传入我们的耳
2023-09-07 20:24:00
历史上耳熟能详的3位文化名人,原来都是坏人
...同时不得不深思:一个人变坏,是什么原因造成的?01、孔融少时让梨,老年时死于不孝小时候,父母和老师都会给我们讲“孔融让梨”的故事。那时,孔融才4岁,就知道把又大又好的梨让给哥
2023-02-20 20:56:00
匡衡、蔡伦、孔融与李绅,历史名人不为人知的一面
...诸如凿壁偷光的匡衡、改进造纸术的蔡伦、让梨于兄长的孔融以及写出传世佳作《悯农》的李绅竟然与小学课本上呈现的形象大相径庭,他们现实之中究竟是怎样的人呢?儿时偷光长大盗地匡衡凿壁
2024-01-04 05:30:00
自小以孝出名的孔融,为什么长大后却因不孝被处死?
今天来说说孔融,说起孔融大家都不陌生。从小耳闻能详的便是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
2022-12-16 19:51
孔融小时谦卑让梨,长大后却因不孝被处死
孔融让梨的故事可谓是人尽皆知,尤其在我们小时候,老师和父母都常常给我们讲这个故事。但是,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孔融长大后被曹操所杀,借口是“不孝”。小时候如此谦卑的人,真的因为不孝而
2023-07-28 14:21: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