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熟悉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三顾茅庐”的典故,刘备广招贤才,三次邀请诸葛亮出山,最终留下一段佳话。刘备慧眼识人、尊重人才的美名也得以流传千古。其实三国时代,像刘备一样重视人才的不止一人。一代奸雄曹操,对于人才的重视程度,比之刘备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国志》记载,曹操为了请一个能人出山,三次纡尊降贵,殷勤备至,最终使得这个人加入曹魏阵营,成为曹操的智囊团中的关键人物之一,并且侍奉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代君主,是名副其实的四朝老臣,是魏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此人就是曹魏重臣孙资,字彦龙。《资别传》记载,孙资是太原中都人,出身平民之家,自幼苦学,饱读书史,满腹经纶,年纪轻轻就已名动一时。当时曹操担任朝廷司空,听说他的大名后,就请他出山为官。谁知事不凑巧,孙资家里出了事,他哥哥被仇人杀害,孙资别看是个书生,却颇有胆气,挺身而出手刃仇人,为哥哥报了仇。但从此成了杀人犯,背上人命官司,亡命江湖,与曹操失之交臂。
一年后,曹操得知他的行踪,派他的友人贾逵担任说客,再次请他出山。他听从友人劝说,来到曹操麾下效力。曹操的大谋士荀彧对孙资赞不绝口:“北方久经战乱,人才零落,没料到还有孙君这样的奇才!”谁知不久后孙资大概觉得不顺心,辞职返乡。
到了建安十八年,曹操晋封魏公,仍然对孙资念念不忘,第三次敦请他出山。他这才来到曹操麾下担任秘书郎之职,并从此忠心效力曹魏三十八年,成为曹魏四朝老臣,亲身经历了诸葛亮六出祁山、司马懿高平陵之变等重大事件,对曹魏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与三国两大名人诸葛亮、司马懿都有过交集。
诸葛亮先后发起了北伐曹魏的六出祁山之战,但都以失败告终。世人皆知这是司马懿的功劳,其实大谬不然。当时诸葛亮用兵如神,蜀军兵精粮足,兵锋甚锐。魏国君臣商议对策时,大部分人都认为应当“发大兵,就讨之,”出动大军征伐蜀汉,跟诸葛亮硬干。孙资却别出心裁,提出了一个对付诸葛亮的高招。
孙资认为,魏蜀之间山川险阻,道路险远,蜀汉军擅长山地战,占尽地利之便,魏国劳师远征,事倍功半。当年武帝曹操曾经为此吃过大亏。而魏文帝曹丕则很明智,扬长避短,不与蜀汉争雄于山岩之间,不与吴国争雄于江河之间,“不责将士之力,不争一朝之忿”。面对诸葛亮大军,魏国应该以守为攻,“分命大将据诸要险,威足以震慑强寇,”只可据守关隘,不要急于决战争锋,但以保境安民为第一要务,“数年之间,中国日盛,吴蜀二虏必自罢弊”。
孙资的见解,对此时魏国而言,重要性不亚于诸葛亮当年的隆中对。诸葛亮虽长于用兵,但蜀汉国力薄弱打不起持久战,因此最愿意和魏国速战速决,尽早和魏国主力决战。若魏国以守为攻,据守险关要隘坚壁不出,诸葛亮将一筹莫展。孙资的对策,准确击中诸葛亮的死穴,堪称是诸葛亮的克星。魏明帝曹叡采取了他的意见,果然使得诸葛亮六出祁山寸土未得,一无所获,白白虚耗钱粮兵马。
明末清初学者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对孙资推崇备至。他指出,“孔明之北伐也,屡出而无功,皆以为司马懿之力”,是无稽之谈,其实“早决大计于一言者,则孙资也”,认为孙资“片言定之于前,而拒诸葛、挫姜维”,孙资才是最早制定对抗诸葛亮大计的首创者。司马懿不过是老老实实按照孙资的战略,“司马懿终始所守者,此谋也”,才能取得挫败诸葛亮的战绩。
孙资不仅是诸葛亮的克星,还是司马懿的福星。魏明帝曹叡临死时,准备确定辅政大臣。《三国志》记载,魏明帝制定的辅政大臣名单是五个人,燕王曹宇,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司马懿并不在名单之内。但燕王曹宇素来与孙资不和,孙资担心曹宇上台后对自己不利,于是再三向魏明帝陈说,燕王“不堪大任”,使得魏明帝改变主意,放弃了燕王曹宇。
因为曹爽是个无能之辈,孙资认为他比较好控制,于是竭力保举曹爽为辅政大臣。太尉司马懿向来对孙资恭顺服从,孙资“深陈宜速召太尉司马宣王,以纲维皇室”,从而使得司马懿也成为辅政大臣之一。而另一个辅政大臣曹爽是个窝囊废,根本不是司马懿的对手,司马懿从此大权在握,并成功发动高平陵之变,全面篡夺了曹魏皇权。
因此,是孙资一手把司马懿扶持成为曹魏辅政大臣,帮助他跨过了夺权道路上最为关键的一步,堪称是司马懿的福星。司马懿上台后知恩图报,拜孙资为加拜骠骑将军、侍中。三年后孙资平安终老,走完他传奇一生。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08 20:45:3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