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圆圆红军碗,一代一代守望;圆圆红军碗,世世代代珍藏;情绵绵恩绵绵,碗里的故事心与心相连;盼悠悠望悠悠,红军的故事星火代代传⋯⋯”在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一首《红军碗》唱出鱼水情深。
这不是一只普通的碗,它凝聚着一家祖孙五代对红军、对中国共产党的特殊情感。
红军碗。“韶关发布”供图
在仁化县城口镇东坑村蒙家,珍藏五代的一只“红军碗”,表面布满交错的纹路,依稀可见两朵红花图案。
故事还要从90年前的那个冬天说起。1934年11月,红军长征经过南雄市、仁化县。一天晚上,家住城口镇东坑半山村东山樟的村民蒙家财,突然听到屋外频繁的狗吠,还有人敲门。门外人表示是过路的红军,想就此借宿一晚。
蒙家财开门只见十多位身着蓝色军服的战士伫立着,衣领上有红领章、帽子上有五角星。有两名战士用木板做担架,抬着一位负伤的战士。后来他们才了解到,带队的是黄姓连长,担架上躺着的是一位徐姓排长。
广东中央苏区县南雄,正在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粤北门户城市。广东省南雄市委宣传部供图
蒙家财是位土郎中,当晚便上山采了草药,给受伤的战士清理伤口,再敷上捣碎的草药。妻子黄乙秀则煮了些饭菜,让红军们填饱肚子。七八天后,黄连长率队出发与大部队会合,留下徐排长继续疗养腿伤。
一个多月后,徐排长的腿伤基本痊愈。临走前,蒙家财给他准备了一套衣物、一双布鞋,还特地拿了两个银圆让他在路上买些吃的,但他坚决不要,最后还是蒙家财硬塞给他。
眼看着无以为报,徐排长掏出了一只他从战场上带来的瓷碗,双手交给蒙家财,并含着泪水说:“恩人,你们一定要保存好这只碗,如果红军胜利了,我自己还在,我一定会来找你们,报答你们。”
南雄市民以各种方式向红军致敬。广东省南雄市委宣传部供图
1959年,东山樟村的五户村民全部从村中搬出迁入半山村,但徐排长却再也没有回来过。蒙家财夫妇和家人守着这只碗,盼着当年这位战士归来。同时也将这段经历口传给家人,让后代等待那位战士归来。
1967年蒙家财去世时,一家人围在他身边,他还拉着儿媳张堂英的手说:“要保管好这个红军碗,红军还会来的。”
这只碗蒙家财后代一直珍藏着。平时张堂英的女儿蒙日娇用红绸布包裹起来,放在箱子里。
蒙家财的曾孙说,还在读小学时,奶奶身体还很好,就经常讲这个红军碗的故事。每当逢年过节或者喜庆的日子,奶奶总要从阁楼里取出红军碗,盛满一碗肉,说:“现在日子好过了,红军却还不来,什么时候能看到红军呢?”如今蒙家财的曾孙也有了自己的孩子。
2019年时,张堂英将这只碗捐给了仁化县史志办,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这段历史。
广东——万里征途第一站
“五岭逶迤腾细浪”,这是毛泽东主席在1936年的长征诗词中,以其浪漫主义的手法,描写的红军长征在粤北的征程。广东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谢迪斌也以此形象地描述了红军长征在粤北主要是沿着岭南五峰战斗前行的路线。
韶关将南雄城区定位为该市两个城市副中心之一。广东省南雄市委宣传部供图
广东是主力红军离开中央苏区核心区域后经过的第一个省份。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赣南闽西的中央苏区核心区域出发实施战略转移。
从10月25日到11月14日,中央红军进入广东,在粤北连续突破了国民党军的三道封锁线,先后取得了新田之战、城口之战、铜鼓岭阻击战、茶料阻击战等一系列战斗的胜利,翻越了大王山等多座高山,征服了连绵不断的五岭山脉,打开了继续前进的通道。
谢迪斌说:“1934年10月,中央红军8万多人,离开赣南闽西根据地,开始向西突围,10月25日进入广东南雄,1934年11月17日,中央红军离开湘粤边境的连山、临武、蓝山,进入湘江上游的湘桂边境。中央红军长征在粤北,不到一个月时间,总体比较顺利,前进态势是呈直线形式,从东边的粤赣边界直指西边的湘桂边界。红军长征在粤北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是红军从出发转向行进的过渡和调整阶段。”
山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韩延明指出,南雄既是红军长征进入广东的第一站,也是长征红军入粤第一场战斗的发生地。据统计,参加过南雄水口战役的在1955年至1965年间被授予或晋升军衔的开国将帅共有385名,其中元帅7名、大将6名、上将14名、中将44名、少将314名。
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是广东省首个以纪念红军长征为主题的纪念馆。广东省仁化县委宣传部供图
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陈毅、项英率领留守在中央苏区的红军部队在南方八省利用各省边界地区的有利地势进行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在粤赣边地区以南雄油山为中心牵制了大量的国民党军队,有力地配合了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为长征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韩洪泉认为,广东是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重要决策地,对中央作出战略转移的决策和部署以及长征初期比较顺利地通过敌人的第一、第二道封锁线,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广东是部队突围的首选征战地,随着中央红军挥师长征,入赣粤军成为首当其冲的打击目标,广东省境成为顺理成章的进军方向,中央红军连续突破第一至第三道封锁线,广东都是重要的途经地和征战地。
作为物资人员的重要补充地,红军在广东获得了出征以来十分宝贵的休整时机和补充条件,得到了途经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大力支援。
1934年,红军在南雄市油山镇上朔村留下的《当红军歌》,被世代传唱。广东省南雄市委宣传部供图
广东是长征精神的重要熔铸地,长征精神各个方面的具体内涵,都在红军长征过广东的历程中得到生动体现,这里也因此成为长征精神熔铸生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有些甚至是极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环节。
韩洪泉表示:“广东是长征文化的重要积淀地,90年来形成了深沉的文化累积,集中体现为磅礴厚重的精神文化、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和赓续传承的制度文化,‘万里征途第一站’‘胜利突破第一至第三道封锁线’‘统战工作成功借道’等更成为广东长征文化资源最鲜明的标签和最集中的领域。”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统筹 王璐瑶
策划刘丹 覃淋
执行 周雅萌
海报 杨绍辉
文/广州日报记者 卜瑜
通讯员 甘洁涛
编辑 杨羽
二审 杨韬
三审 闵捷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1-11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