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最初生长地,对那一个人或那一群人的影响是具有“烙印”性的,是“这里”的环境,包括地理风物、人情世故、风俗习惯、时势特质等等,对一个人的性格“与生俱来”的所起“印模”作用。当一个人“睁眼看见”开始,就立根于这一“宿命”之中,这是难以逃逸的。
简单说来,栖居深山的人和住在海边的人,北方人和南方人,生活在高山、或平原、或海边,都必然各有特点和各具意趣。这是一种“根植”,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十九世纪,法国哲学家、美学家丹纳著述《艺术哲学》,讨论研究艺术的社会决定性问题,提出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认为这“三要素”对艺术品的产生起决定性影响,其中,种族是“内部动力”、环境是“外部压力”、时代是“后天推力”,甚有见地,艺术品如此,人不如此吗?当年读《艺术哲学》,总是不由自主联想到屈原的《九章·哀郢》,“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所表达的对故乡(最初生长地)的眷恋和不忘本(根)也忘不了的属于人的情怀。
前日阅读《清代贵州名贤像传》,注意力不经意间被故乡情节所控,目光停留在了压轴人物雷廷珍上。不为别的,只因他是“绥阳县人”。这本像传“收入清代贵州先贤计四十八人的画像、传记,传记中又附录与传主有关的文献资料,起于明末清初的吴中蕃,终于清末雷廷珍(《王礼尧·序》)”。编著者凌惕安认为“其实诸乡先生之浩气精英,已如日星,如河岳”,他之所作,不过是“采先民之矩范,资后人之则而已”。这本像传由商务印书馆初版于1946年8月,贵州人民出版社2024年1月放大影印出版,由周湖越、王潇潇策划编辑。
读到“绥阳县人”雷廷珍(字玉峰,1854-1903)这位同乡人,不禁感慨系之。我们看到,有“南开大学校父”之誉的贵州学政严修,相识相知雷廷珍后,竟有“不意于黔中乃见大儒”的九字评语,真是分量爆棚啊。严修开设贵州官书局(资善堂书局),雷廷珍为董事并主持工作,首开贵州官府印行图书之例。
像传记载雷廷珍“戊子举于乡,乙未丙申间应聘来贵阳讲学”的经历,随即下了一条评语,“风气为之一变”。雷廷珍对时势的判断有其穿透力,他的主要看法是,所见思想、各个学派“各持门户之见以相攻相诘,……致国弱而民贫,无以图存于世界”。这必然有用于世,也自有慧眼相识。严修“创设经世学堂于贵阳,……聘珍主讲经术之学……明年兴义刘官礼复聘珍主笔山书院讲席,人才辈出,其影响尤巨”。声名既出却天不假年,“张之洞服其贤,遣使来迎,遂脂车出游,次于渝江,遽以疾卒,还葬绥阳。年四十九岁”。
撞击脑海而引人深思的句子是,像传直言“黔人讲学,敢为破格,敢于疑古者,珍一人而已”。绥阳人雷廷珍讲学中“破格”“疑古”,应该是来自于他的学养、修为、博学的底气;说其“一人”,当然是赞誉的;能行之于公开出版物,自然是得到了“公认”的。其中,“敢”从何来?大约与“诗”关系紧密。诗的特质,丰富的想象力中蕴含热情、激情甚至豪情,其“兴、观、辟、怨”功能和“思无邪”的归旨,雷廷珍身处“讲学”之中,想必“敢”自然就冒了出来:我讲的是“学”,有何“不敢”?
这与雷廷珍是“绥阳县人”分不开。绥阳县当今最大的名气来自“中国诗乡”大约是靠谱的,拥有“中国民间文学艺术(诗歌)之乡”“中华诗词之乡”“全国文化先进县”等多块牌牌。绥阳县建制史已逾1400年,早在东汉时,名师大儒尹珍(正好也有一个“珍”字)在绥设馆讲学十五年,播下文种。“中国诗乡”这块牌牌可非浪得虚名,仅新时代诗人群体,在县里已上千人。就我所见的“绥阳县人”,廖公弦(1937—2003)就是响当当的,其《望烟雨》,1962年发表于《人民文学》,“莽莽苍苍/山寨一派淡墨画”,开新诗一代风气。曾与廖公交谈,“上厕所都在想着诗句”,言犹在耳;李发模是大名鼎鼎的,1979年长诗《呼声》横空出世,被苏联时期评论家叶甫图申科誉为“中国新诗的一块里程碑”,以诗的脚步探索、构建东方智慧空间并于世间广结善缘,“暖心发模”啊;而叶大鹏的“山气白如昼,夜光寒上衣”(《遵义诗钞》)的诗句,多少年了,还令人过目不忘。他可是111岁高寿的清代绥阳贡生啊。
“这一方”之所以成为“这一方”,是一个经久的过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自有其天缘、地缘、人缘,各种机缘相凑而至,持久性、广泛性、普适性、综合性、系统性再加上相应的稳定性,终究在“这一方”民众或芸芸众生中由时空之蕴藉而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存在。这一“固化”,便会有“南橘北枳”之效,“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晏子春秋·杂下》)。”
这方水土上的人,不论老幼男女,皆“好这一口儿”,绝非一两个人。绥阳县当前“上得了台面”的农民诗歌作者就有100多人,博雅诗社的会员就有370名;大溪村四衙寨诗社会员80余人,寨子130多户,办有诗刊《四衙寨》;黄鱼村柳湾诗社拥有中华诗词、省、市、县级学会会员85人,坚持着“学诗词、习文化、传家风”;绥阳女诗人部落举办的文学转转会暨读书活动,吸引力超强。看到近期的一个统计:绥阳县组建了20个诗歌创作基地、19个诗词诗社及诗歌村、民歌村、民间文学沙龙、诗歌之家等20余个群众性诗歌文化组织。
生于斯、长于斯,喝这里的水、吃这里的饭,春风化雨、文以化人,走得再远、飞得再高,总有“这里”铸就的“基因”,举手投足总会或多或少突显“这里”的特质。关键是,这与他“想不想”并无太大关系,其看似不自觉的行动,其实是有这一方的烙印的,“最初生长地”初始之时已有模板。
文/李裴
编辑/黄若佩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2-09 17: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