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嘉兴日报
海宁建成全省规模最大的 桑黄人工栽培基地
一枝桑黄“冒”出来
■记者 郑小梅 通讯员 嘉 合
正值3月末,海宁袁花镇的桑园里,桑树已长出新芽。去年冬天,一些老桑树被农户更新后,采伐下来的桑枝以另外一种形式释放着生命的最后能量——被做成桑黄菌棒,而且树龄越大,养出来的桑黄越好。
桑黄,学名桑黄菇,一种被写入《本草纲目》的多年生药用真菌,因其具有活血、散结等功效和可观的经济价值,被称为“森林软黄金”。近年来,伴随大健康产业的腾飞,桑黄人工栽培规模也在壮大。
在海宁,当地农业企业与浙江、上海高校合作,探索桑黄人工种植实践和药用价值研究开发,又在市场监管部门专业指导下,逐渐形成浙江省规模最大的桑黄人工栽培基地,走出一条“科技立业、标准兴业、生态共富”的中药助力共富之路,不仅实现了桑树生态循环利用,还带动经济增效、农民增收。
产值超4000万元
“20℃左右,桑黄最喜欢了!”走进种植大棚,海宁宏欣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姚生良看着长势良好的桑黄嘴角挂满笑意。只见置物架大约有成人的肩膀高,分层码放着数不清的菌棒,一只只黄色大蘑菇从裹着保鲜膜的菌棒上冒出头来。
“一只桑黄的生长期要一年半左右,要小心伺候着。”姚生良说,今年计划种60万棒。预计能为这块120亩的土地带来超4000万元的产值。
“我以前是生猪养殖大户,后来感觉到环保要求越来越高,不如早点转产。”姚生良说,2015年的一次偶然机会,他在电视上看到了桑黄人工栽培的项目,很感兴趣。“我隐隐感觉到,只有搭上大健康产业这趟车,生意才会做得长久。”
姚生良从零开始学习钻研桑黄人工栽培技术,曾走过不少弯路。“桑黄养不好,不达标,就卖不出去。”他坦言,自己“学费”没少交,直到与高校合作,在稳定的技术输出之下,栽培才逐步进入正轨。
迄今,姚生良已先后与浙江省农科院、上海市农科院开展深度合作,制定发布《桑黄人工袋栽技术规程》《人工栽培桑黄子实体企业标准》等规范与标准,并合力开展桑黄种质资源研究和桑黄菌种制作技术开发合作。
在深入了解企业需求的基础上,市场监管部门主动帮助企业拓展思路,指导企业申报《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完善质量标准制订和研究,协助企业完成注册资料准备和申报。
2022年5月,好消息传来——《浙江省桑黄中药材标准和饮片炮制规范》正式发布,标志着桑黄完成了农产品到中药材的身份转变,为实现从高附加值农产品到大健康药材发展的跨越奠定了基础。
桑黄产品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可观的收益带动了资本的注入。除宏欣农业外,袁花镇又有两家企业开始桑黄人工栽培。华东医药、桐君堂、佐力药业等药品生产企业也找上门来采购。
试算桑黄的“药财”
“每年我们从农户手中收购数百吨老桑树,经过粉碎、麸皮后制成菌棒。”姚生良说,“桑黄种好之后,废弃菌棒也是很好的肥料,还能再卖一次。所以说,桑树浑身都是宝。”
除了自己栽培桑黄,姚生良还通过订单农业的方式发展“共富合伙人”。“我们与周边10余户农户合作,为农户提供菌棒和种植技术,并对农户栽培成功的菌棒进行回收,这一块支出一年也有一两百万元。”姚生良说。
此外,袁花镇还在桑黄人工栽培大棚上建成全国首个“农光互补”光伏电站,开创“棚顶发电、棚下种菇”模式,通过技术创新,让桑黄在寒冷冬季也能自由生长。
但这还不是故事的全部。姚生良想朝着桑黄深加工方向再进一步。他说:“我希望开发出桑黄饮料、桑黄口服液等产品,这样桑黄的消费量可以显著提升。今年,我们计划和浙江中医药大学开展深度合作,共同研发桑黄提取物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目前,姚生良遇到的最大难题还是桑黄的身份问题。大家熟知杭白菊是药食同源,所以消费者能自行购买日常饮用。虽然桑黄已被纳入中药材范畴,但是否属于食品尚未明确。所以,姚生良要走的路还长。
无论如何,袁花镇作为全省规模最大的桑黄人工栽培基地的名气已经打响,袁花镇副镇长吕正豪对此信心满满。“我们将继续把桑黄作为重点特色产业进行引导和打造,帮助企业争取相关的支持政策和保障配套,把袁花的桑黄产业发扬光大。”嘉兴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也表示。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27 09: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