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丹萍)“建筑文化学术沙龙”近日在北方工业大学拉开帷幕。本次沙龙以“建筑学人应具备20世纪遗产观”为主题,探索行业、高校与社会如何在学术交融中构建中国建筑文化自信之路。
活动海报。活动方供图
北方工业大学的校内家属楼是台阶式花园住宅,由清华大学教授吕俊华于1984年设计,现已被推介为第四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张勃介绍,大学早期校址多次迁移,这些建筑不仅体现了钢铁工业教育的历史脉络,更是学校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庄惟敏。活动方供图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庄惟敏以《中国南极科考站的遗产价值》为题带来主旨演讲。他表示,极地科考不仅是对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也是一场人类与自然的壮丽对话,其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与科技价值,值得社会各界持续关注与深度探讨。
在学术沙龙环节,多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对于20世纪遗产观的思考。
“历史建筑不仅是物质存在,更承载着鲜活的文化记忆与社会意义。”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建筑师叶依谦认为,20世纪遗产的保护需以“延续”和“活化利用”为核心。职业建筑师在处理此类建筑时,需格外谨慎。他呼吁通过立法完善支持体系,破除当前文物保护与历史建筑管理间的壁垒。
第一场学术沙龙现场。活动方供图
第二场学术沙龙现场。活动方供图
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教授钱毅,在参与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过程中,深感当前高校建筑遗产研究存在许多空白。“20世纪建筑遗产的研究应重视新中国时期的建筑成果,并同时关注、宣传当代建筑师在遗产保护与更新中所做的优秀实践。”
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副会长、秘书长金磊说,建筑遗产研究的意义正在从单纯的技术呈现向深层次的文化理念表达转变。“在座多位学者参与编撰的学术著作《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论纲》已在法兰克福和北京举行首发,这不仅展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20世纪遗产的关注,还凸显了中国现代建筑在全球视野中的价值。”【责任编辑:蒋肖斌,郭韶明编辑:郭韶明】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2-17 23: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