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在北京中轴线的心脏地带,坐落着一个金碧辉煌、气势非凡的神秘院落,这就是曾经的明清皇家宫殿,现在人们叫它故宫。
故宫在明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到现在为止,它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皇家宫殿。这个宫殿占地72万多平方米,有大小宫殿70多座,房间超过9000间。
真是让人奇怪,这个存在了近500年的明清古宫殿,竟然连一个厕所都没建。
我们在故宫参观时,意外地发现了一个挺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里面只有新建的供游客使用的厕所,而找不到明清时期建的厕所。
这真是让人想不通,明清时期,那些皇帝、后妃还有一大堆太监宫女,他们是怎么解决个人问题的呢?
一起揭秘下明清故宫的“厕所”真相。
一:故宫为何不建一处厕所?
无论是谁,吃五谷杂粮的男女都会有三急,哪怕是住在华丽的紫禁城里的皇室成员,和那些服侍他们的太监宫女,也都一样。
而为什么故宫不建厕所?
我觉得最懂修建紫禁城的人肯定得是明成祖朱棣了,钰姐分析了,大概有两个理由。
一是安全考虑。
古代厕所的起源很有意思。一直以来,解决生理需求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个大问题。一般来说,我们有两种方式处理这些需求:一种是粪坑,另一种是便器。
汉朝之前,古时候的皇宫里就已经有专门的厕所,大家都叫它“粪坑”。因为那时候生产力不够发达,所以这些厕所建得都比较简单粗糙。
这东西不太牢靠,安全方面也让人担心,一不小心就会出事:粪水可能会突然反弹,让人方便时也跟着倒霉;不小心掉进粪坑的话,严重的话还可能被呛到或者淹着。
春秋战国时候,晋景公吃饭吃到一半突然肚子疼得不行,急忙跑去找厕所,结果一个不小心掉进粪坑里,就这么意外地淹死了,真是史上最倒霉的皇帝了。
在古代,上个厕所都可能出人命,古代厕所真是危险得很。汉朝以后,皇宫里才开始用上相对安全的马桶。
二是卫生考虑。
故宫修建的时候,他们就有了一个挺先进的地下排水系统。不过,虽然这个系统挺先进,跟现在的比起来也不差,但它只能用来排水,不能当作排污系统用。
故宫里住着上万人,要是建了厕所,用不了几天,那些排泄物就可能让沟渠臭气冲天,整个皇宫都会被那股味道笼罩,这是皇室绝对不能接受的。
形象地说,明清时期,紫禁城就是皇家核心,皇帝的家和办公地。想象一下,如果这里被污染了,皇家的尊严和面子往哪儿放呢?
故宫是非常壮观的建筑,既然里面的人要生活,建造的时候肯定考虑到了方方面面,包括吃喝拉撒。汉代开始宫廷就有了便器,所以明成祖在建造故宫时肯定也早就想到了这些。
二:清宫近万人如何入侧?
自汉代以后,宫廷开始出现便器。
在清朝的皇宫里,他们用的是便盆和恭桶。从元朝开始,古人把上厕所叫做“出恭”。
在清宫里,大解便盆里装满了炭灰,上面有个盖子。解完后,人们会用炭灰覆盖住,然后盖上盖子,最后倒进粪车里。而小解就直接倒进恭桶里,等会儿一起处理。
存放便器的“官房”听起来挺文雅,实际上就是一个活动的厕所。太监负责看管它,不放在寝宫内部,而是单独放在一个特定的房间。
皇帝和后妃出门时,太监得把官房随身带着,随时准备着他们突然要用。
太监和宫女这些下人们用的便器,我们一般都直接叫它“便盆”。
不只是这样,古代皇帝和后妃们使用的官房也非常特别,它们的形状和材料各式各样,跟我们现在用的马桶相比,显得多样多了。
这个长方形的木制官房,周围是木框,框上有个椭圆形的口,口边有软垫,上面还有个盖子。里面有个锡制的便盆,可以像拉抽屉一样拉出来,这样就不容易渗漏,清理起来也方便。用起来感觉就像我们现在用的马桶一样。
第二种是个椭圆形的锡制官房,上面有个木制盖子,盖子中间有个按钮,方便打开。不过,得配合一个矮矮的便凳用,这个便凳带靠背和软垫,坐起来特别舒服。这种官房给人的感觉,就像现在老年人用的便椅一样。
官房还有各种形状,比如慈禧太后用的那个,就特别像壁虎。而且,官房不光是用木头或锡做的,有的也是瓷器做的。
通过阅读典籍中关于慈禧太后解决个人卫生问题的记载,我们能对明清皇室成员如何处理内急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慈禧太后每次一声令下要“传官房”,宫女们立刻忙得团团转。
一是准备好。
宫女们各自忙活着,有的去喊官房太监,有的准备铺垫,有的取手纸,还有的在净房铺油布纸。官房不在慈禧寝宫里,所以总有点味道。
二是送官房。
太监头顶着黄布套裹着的官房,上面绣着云龙图案,直接送进慈禧的寝宫。他请过安后,揭开布套,把官房交给宫女。宫女捧着它,放到卧室床边的净房里。净房地上铺着油布,官房放在上面,最后宫女将手纸放在壁虎形状的纸架上。
这个“壁虎”是个特别的官房,样子做成了一只大壁虎。它用檀香木做的,壁虎的四条腿就是官房的四只脚,肚子部分就是盆屉,尾巴当作把手,嘴巴轻轻张开,手纸就放在里面。
可见,慈禧的官房都堪称一件国宝。
把壁虎背上的盖子打开,就能坐上去解决了。而且,为了不让味道散出来,官房里都会撒上松香粉来吸味。
三是撤官房。
用完官房得立刻清走,否则净房就会留下异味。慈禧用完之后,宫女把官房捧出去给太监,太监再用黄布套包好,头顶着送出去,清理掉里面的东西,把官房擦净,撒上干松香木粉,下次慈禧再用的时候才方便。
如此看来,慈禧出恭确实够麻烦的。
后妃们如厕时没有那么多讲究,侍女会帮忙,用完后太监就把便器拿走。
太监和宫女们上洗手间,每个宫院都有专门的净房,里面啥都有,像恭桶、便盆、茅凳和灰槽等。用完之后,他们得自己打扫干净,方便下一个人再用。
在沈阳故宫,大清入宫前,他们用的是便盆和恭桶,那时候并没有专门的厕所。
那并不意味着清朝的皇宫里没有厕所。有人在沈阳的皇太极陵寝找到了一个保存完好的净房遗址,也就是清朝皇帝去祭拜陵墓时用的“御厕”。因为古代厕所的遗址非常罕见,这个发现就显得特别有价值。
三:清宫排泄物去向哪里?
紫禁城里面人挺多的,那时候宫里的人都用便盆解决个人问题。这么多人,那产生的排泄物肯定也不少,这些排泄物最后是怎么处理的,都运到哪儿去了呢?
在清宫剧里,经常能看到那些地位很低的宫女和太监,他们负责清理皇宫里的便盆和恭桶,就是所谓的“铲屎官”。
清宫里,每月的初四、十四、二十四,太监和宫女会把排泄物装车拉出宫,拉完之后,再把空车推进宫里指定位置放着,等到10天后,再拉出去。
这些从宫里运出的排泄物特别抢手,因为宫里的人吃的是好东西,排出的东西也更滋养,对施肥作物特别有好处,所以成了农家争抢的宝物。
有的甚至还可以入药等。
在古代,有一种叫“倒夜香”的职业,听起来可能有点难以接受,不过这个工作却能带来不少收入。就在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北京,粪夫这个职业是非常吃香的。
不过,想想也是有些心酸啊。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1-02 17: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