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刘暐,副主任医师,硕士。从事心血管病的临床及科研工作,尤其是冠心病和心力衰竭、高血压、心律失常的治疗及研究。承担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本科、研究生、留学生及成人夜大教学任务。参加多项临床药物观察实验,及时总结临床经验,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著6篇,其中第一作者5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篇。参与北京中医药大学科研基金课题1项。
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病等各种心血管疾病;心血管代谢性疾病(合并肥胖、高尿酸血症、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心血管疾病);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流感及后遗症,眩晕,失眠,反流性食管炎,消化不良,便秘,焦虑,抑郁,慢性疲劳,更年期综合征,亚健康状态等疾病。
出诊时间:每周天上午
一、心悸的中医定义
心悸指患者自觉心脏跳动异常、心慌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症状。中医古籍中称为“惊悸”“怔忡”:
惊悸:多由外因触发(如惊吓、情绪波动),时作时止,病情较轻。
怔忡:无明显诱因持续发作,自觉心中惕惕然,病情较重,多由内伤虚损所致。
二、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心悸与心、脾、肾、肝等脏腑功能失调相关,常见病因包括:
1. 体质虚弱:先天不足、久病体虚,导致心气不足或心血亏虚。
2. 情志内伤:长期忧思、惊恐、郁怒,影响心主神明的功能。
3. 饮食劳倦:过食肥甘厚味,痰湿内生;或过度劳累,耗伤心血。
4. 外邪侵袭:风寒湿邪侵扰心脉,或热病后余邪未清,扰乱心神。
核心病机: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导致心神不宁。
三、 中医分型论治
根据证候不同,中医将心悸分为以下类型:
1. 心气不足型:心悸气短,动则加重,神疲乏力,自汗,舌淡苔白。
治法:补益心气,安神定悸。
方药:炙甘草汤加减,或中成药如生脉饮。
2. 心血不足型:心悸头晕,面色无华,失眠多梦,舌淡红。
治法:养血安神。
方药:归脾汤加减,可配合阿胶、龙眼肉食疗。
3. 阴虚火旺型:心悸易惊,心烦少寐,手足心热,舌红少苔。
治法:滋阴降火,宁心安神。
方药:天王补心丹或黄连阿胶汤。
4· 心阳不振型:心悸胸闷,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胖。
治法:温补心阳。
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
5. 痰火扰心型:心悸烦躁,胸闷痰多,口苦便秘,舌红苔黄腻。
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
6. 心血瘀阻型:心悸刺痛,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定悸。
方药:血府逐瘀汤合丹参饮。
四、 预防与调护
1. 情志调摄:避免过度思虑、惊恐,保持心态平和。
2. 饮食宜忌:宜食莲子、百合、红枣、小米等养心之品; 忌浓茶、咖啡、辛辣刺激食物。
3. 起居有常: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适度运动以增强体质。
4. 戒慎诱因:戒烟限酒,控制血压、血糖等基础疾病。
心悸虽以心为主病之脏,但需从整体辨治。若频繁发作或伴胸痛、晕厥,需及时就医排查器质性病变。责任编辑:王怡萱(EN097)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7-22 14: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