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医生提醒:抓住72小时听力抢救黄金期
突发性耳聋(简称“突聋”)是一种突然发生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加快,因劳累、熬夜、压力大导致突发性耳聋的患者日渐增多,并呈现年轻化趋势。医生提醒,要抓住72小时听力抢救黄金期,及时治疗。
多名学生突发耳聋
前段时间,区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接诊了多名患上突发性耳聋的学生,高三学生小戴(化姓)就是其中之一。事发前一晚,小戴复习到深夜。一觉醒来,他突然感觉自己左耳听力下降,随即来到医院耳鼻咽喉科就诊。
医生检查发现,小戴左耳听阈80分贝(正常应在25分贝以内),诊断为重度突发性耳聋,需要住院治疗。好在经过治疗后,小戴的听力恢复良好,没有因此影响考试。
初三的小马(化姓)同样因为听力问题走进了诊室。中考临近,小马学习更为紧张。一天,小马在学习时右耳突发耳鸣,听力也严重下降。经过检查,医生发现小马右耳听阈120分贝,属于极重度突发性耳聋,而且左耳听力也有影响。好在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后,小马两耳听力逐渐恢复了。
区一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孟繁杰说:“人体依靠内耳毛细胞的运动,将声音的机械振动转化为电信号传递给大脑。毛细胞一旦受损就难以完全恢复,且无法再生。大多数重度听力损失的患者很难完全恢复听力,治疗重点是保护残余听力并挽救受损的毛细胞。”
不少突发性耳聋患者以为,只要休息一段时间,听力就会得到改善。其实不然,突发性耳聋如果不及时治疗,会造成不可逆转的听力损伤,甚至会出现永久性耳聋。小戴和小马之所以恢复良好,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治疗。
孟医生表示,50—60岁人群通常容易患上突发性耳聋,但近年来的研究显示,20—40岁患者占比增至30%—40%,学生群体(尤其是中高考生)病例明显增多。仅今年2月份区一医院就收治了107名突发性耳聋患者,其中35岁以下的年轻患者占了35%左右。
抓住72小时听力抢救黄金期
耳鸣是耳聋的早期预警信号,尤其在夜深人静时,若持续或间断出现耳鸣,并伴有听力下降、眩晕、耳闷胀感等情况,建议立即就医。
孟医生说:“出现突发性耳聋的72小时内是治疗的黄金期,时间耽搁越久恢复的可能性越小,后期治疗难度越大。目前,突发性耳聋的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诊疗发现,经常熬夜、精神压力大、疲惫、情绪波动、感冒等与突发性耳聋发生密切相关。另外,长时间使用耳机,长时间处于嘈杂的环境中等,也容易诱发突发性耳聋。”
如何预防突发性耳聋的发生?
对此,孟医生提醒广大市民,生活上要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科学用耳,避免噪声接触,减少佩戴耳机的时间。佩戴耳机时音量要控制在40—60分贝,即不超过最大音量的60%。每次听的时间不要超过1小时,全天累计不要超过3小时。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耳朵没有不适症状,尽量不要掏耳屎,因为耳屎对耳道有保护作用。有耳部疾病史或家族听力障碍史的人群,应定期接受听力检查。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6-18 11: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