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长城刻字再发生。
10月24日,一则“女子长城刻字劝阻无效”的帖文引发众怒。网友在八达岭长城好汉坡目睹粉衣女子公然在城墙上刻字,劝阻竟遭无视。景区与警方随即回应:该女子行为已涉嫌违法,立案调查并启动“黑名单”程序。
这并非孤例——10月5日,两名游客在司马台长城刻字被行拘罚款;今年5月,还有5名游客因同样行为被公示处分。
长城刻字绝非“无伤大雅”,而是明确违法。《长城保护条例》明确规定:禁止刻划、涂污,违者个人最高可罚五千元。情节严重者,更将面临治安管理处罚乃至刑事责任。
景区并非没有作为:警示牌林立、广播循环播放、黑名单震慑、巡逻岗哨设置,却仍难杜绝刻划行为。究其根源,在于部分人将公共文物视为“私产”,将任性凌驾于规则,错把“破坏”当成“留念”。
有人说:“刻几个字,长城又不会塌!”这种论调暴露的是极度的无知。文物修复专家曾指出,刻划会永久破坏长城砖体保护层,加速风化进程,是对不可再生文化遗产的致命伤害。
面对这道文明考题,必须打出更具威慑力的组合拳。当务之急是推动执法惩戒“长牙带电”,探索将文物破坏行为与个人征信挂钩,让违法者真正“寸步难行”。技术防护也需织密“天网”,在关键区段增设智能监控,实现人防技防无缝衔接。长效机制更要全域联动,将“黑名单”效力扩大至全国文博场所,形成联防联控网络。
与此同时,宣传教育必须入脑入心。保护长城的教育应走进校园、社区,更要用好违法被查处的真实案例作为警示教材,从根源上铲除“刻字留念”的思想土壤。
长城沉默,历史无言,但文明自有其千钧之重。
刻字者留下的不是“芳名”,而是文明的伤疤。守护长城,不仅是守护石砌的边墙,更是守护我们的历史认同与精神家园。对此文明之殇,唯有零容忍,方能留住千年风骨,传递文明星火。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策划/刘丹 覃淋
文/廖文祥
主播/林潇
视频/贺琰竹
编辑 高鑫
二审 李劼
三审 田旻佳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10-28 0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