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提起雍正帝,人们对他的兴趣,多是“血滴子”暗杀、弑父杀弟“得位不正”,乃至暴卒的神秘。这个“四阿哥”得位伊始,从皇子贝勒到好事草民都对他非议纷纷。
在清朝12代帝中,雍正蒙受骂名最多。对他谴责最多的是搞特务统治,大兴文字狱,禁锢社会思想。其实,在他统治下的13年间国运还挺兴隆,远非晚清那些丧权败邦之君可比。
雍正
雍正执政时,完善对西藏的行政管辖,设立了驻藏大臣,还平息了青海叛变;接下来的乾隆,再将新疆收归版图。虽然以后在清末民国年间损失了300多万平方公里,但毕竟还是为中华民族留下960万平方公里疆土,就这一点而论,雍正算是功不可没。
雍正在位时,还干过几件载入史册的事,如将“摊丁入亩”制度全面实施,取消了实行几千年的人口税,而只收土地税。老百姓由此减轻了负担,溺婴也大大减少,中国人口从康熙初年的1亿激增到道光年间的4亿。
雍正
谜团一:篡改遗诏
过去一些野史谴责雍正,说他在康熙病重时送上“参汤”,让其父迅速归天。他又让隆科多密改康熙的遗诏,将“传位十四子”中的“十”字上下添了两笔变成“传位于四子”,由此取代了他同母的十四弟而篡了位。
不过,从清宫习惯和文体来看,改遗诏之说不可信。满清自顺治入关后便受博大的汉文化熏陶,加上刚依照蒙古文创建的满文词汇又很少,很快便普遍使用汉文,不过康熙、雍正两朝对满洲亲贵们下密诏时,为了内廷的隐秘性却多使用满文,事关“国脉所系”的传位诏更应如此。即使用汉字,按当时的文法也不会用“于”而应用“於”,所以篡改遗诏一说纯属子虚乌有。
雍正
谜团二:弑父夺位
雍正谋害其父一事,至今也无证据,不过,倒有蛛丝马迹说明雍正继承皇权确实可疑。
疑点一:清宫案中发现他即位时给隆科多的一封信,称这位“舅舅”是“朕之功臣”、“旷世罕有之臣”。康熙临终前,由隆科多率御林军守护,他对雍正何“功”之有?语中当有隐情。
疑点二:雍正继位后起居也有奇怪之处,其父的寝宫他绝不去,自己的陵寝也未选择在安葬父、祖的遵化县陵园,而是另在西面的易县开辟了一处新陵园(此后清帝才在东陵、西陵交叉安葬),仿佛很害怕冥冥之中的父皇。对当时迷信鬼魂的清室来说,这些举动只能用必有亏心事来解释了。
由以上两点可见,雍正弑父夺位之说,绝非空穴来风,虽无实据,但事出必有因。
康熙陵寝——景陵
谜团三:羞辱杀弟
雍正继位后很快圈禁了早有权力之争的八弟、九弟,二人不久便暴卒。据溥仪之弟溥杰说,他在宫中发现过雍正留下的杀弟密诏。
所以雍正为稳固皇权,杀死两个政敌,基本实锤,当无疑义。
但雍正将两兄弟改畜生之名的举动,却很难让人理解。据说,雍正继位后,曾下令将老八改名为“阿其那”(满语为猪),老九改名为“塞思黑”(满语为狗)。先不说,雍正身为帝王,怎会如此下作的羞辱一个失败的政敌,就算雍正不顾身份,羞辱政敌,也不会骂两个弟弟为猪狗,如此岂不识把自己、父皇康熙也绕进去了吗?
所以仔细一推敲,发现这个可能性还是很低的。
其实老八的名字是自己改的,把自己比喻成一条鱼,表示自己夺位的失败,任人宰割。老九的名字的确是雍正改的,只不过意思只是令人讨厌的人而已。这都与猪狗无关。
八阿哥
谜团四:被刺取头
雍正帝生前疑团颇多,死因也是一个谜。据官方记载,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日(公历10月5日)他还在批阅奏折,当晚“不豫”即不舒服,三日后,突然“驾崩”,死于圆明园,原因不详。
一些野史乃至武侠小说津津乐道的是被刺取头一说。说的是雍正积怨太多,下令掘挖反清人士吕留良之墓并诛杀全家后,其孙女吕四娘埋名学艺,后来夜闯内廷,砍下皇帝首级而去,西陵中葬的只是一具无头尸。
雍正
不过,从清宫戒备的情况看,一女子逾墙入圆明园取头之说有点近乎编造的神话。研究清宫档案的一些人根据症状记载,判断雍正是突然中风而亡。
另外有人分析,雍正长期迷信方士道人,甚至与之称兄道弟,在圆明园内还让他们煮炼仙丹以图长生。服这种含有毒成分的丹药,极容易暴卒。在中国一部千年封建帝王史中,包括唐太宗等“明主”在内的众多皇帝都曾干过这种荒唐事,雍正也可能重蹈了覆辙。
雍正一生被神秘和疑案环绕,反映出当时清室内部权争和社会矛盾的激化。他虽处于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的中间,本人和周围却充满阴暗气象,这也意味着清王朝即将走向下坡路。从这点看,雍正又是一想有所作为的悲剧性人物。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5-18 05: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