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文|箫紫圜
青少年抑郁症状
青春期指10岁到19岁从儿童时期过渡到成年期的关键时间段,这一时期容易产生各种心理卫生问题,其中抑郁是青少年最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
抑郁从轻到重可分为抑郁症状、亚综合征抑郁、抑郁症三种类型。具有抑郁症状的青少年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或易怒、失眠、意志活动减退、自我否定等。
青少年抑郁症状不仅可导致青少年自伤、自残、自杀的发生率增高,还与成年后患抑郁症、健康水平低下以及犯罪等密切相关。
抑郁症状如果长期持续,可能进一步发展为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种患病率高、致残率高和代价高昂的疾病,给个人和家庭带来巨大经济压力和社会负担。
近年来,全球青少年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不断增加,抑郁症状的发生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青少年抑郁的危害。青少年抑郁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在世界范围内都有较高发生率。
而青少年抑郁症状除了会导致成年后患重症抑郁症和发生自杀企图的风险增加,还被证实与一系列短期和长期的不良健康结局有关。
4种抑郁症状轨迹:低稳定组、下降组、增加组以及持续高水平组,并且表明与低稳定组相比,处于持续高水平组的青少年报告了更高的身体症状,更低的自我身体概念,更少的身体活动和睡眠,以及更高的吸烟和危险性行为。
与中度下降组和稳定低水平组相比,稳定高水平组的女性发生妊娠痛苦和社会冲突的风险最高。
与稳定低水平组相比,稳定高水平组的女性发生亲密伴侣暴力的风险更高,社会支持质量更低,社交网络更小。
青少年抑郁症状每增加1个单位,首次同居提前的风险增加7%,进而导致青少年妊娠的风险增加。
此外,抑郁青少年在成年后接受高等教育的可能性更低,成年后失业的可能性更大。,青少年抑郁症状会降低成年期的平均收入。
因此,青少年期抑郁对青少年期乃至成人期身心健康,甚至社会生活均会产生不良影响。童年期不良经历是指在18岁之前暴露于虐待、忽视、家庭功能不全或其他不良经历中的一种或多种,主要包括童年期虐待与忽视、欺凌和家庭功能不全等。
童年期不良经历的流行特征童年期不良经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人群中都普遍存在。
低收入家庭、母亲首次生育年龄小于20岁、母亲受教育程度低、居住在贫困地区的儿童青少年童年期不良经历的报告率要更高。
童年期不良经历的危害童年期不良经历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影响深远,除了导致急性身体损伤之外,还会增加整个生命历程中负面健康后果的风险。
童年期不良经历已经被证实与抑郁、焦虑、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精神障碍性疾病密切相关。
经历过童年期不良经历的人,哮喘、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癌症、心脏疾病的患病率明显增加,超重与肥胖、吸烟、吸毒、酗酒、失业、低受教育程度、低收入的发生率也明显上升。
父母曾遭受过童年期不良经历也会对子女健康产生影响
与父母没有遭受童年期不良经历相比,父母遭受过4种或4种以上童年期不良经历者。
其子女行为问题指数平均得分要高出2.3分,多动症的发生率要高出2.1倍,情绪障碍的发生率也要高出4.2倍。
童年期不良经历还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在欧洲,每年因童年期不良经历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810亿美元,而北美可高达7,480亿美元。
其中2种及以上童年期不良经历造成的经济损失占比超过75%,童年期不良经历发生率每减少10%即可每年减少300万的伤残调整寿命年,节省1,050亿美元经济损失。
童年期不良经历概念的扩大童年期不良经历最初被定义为发生在儿童的家庭或社会环境中的,给儿童造成伤害或痛苦的慢性童年期不良事件,并对儿童的身心健康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近年来,些早期经历,如被欺凌、学校不良事件或个人不良事件,以及在面对他人故意的情感威胁和躯体威胁或者实际伤害时的无助感,尽管并不总是“创伤性的”,也会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一些学者提出,童年期不良经历的范畴应该进一步扩大,并强调不同逆境之间的关联性,以便更好地解释童年期不良经历与健康结局之间的关系。
此外,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童年期不良经历与文化背景具有相关性,并表明某些特定类型的童年期不良经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影响是不同的。
例如,中国儿童躯体虐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国际平均水平,这可能与儒家文化特殊的孝道价值观赋予父母更大的权力来控制和惩罚子女有关。
童年期不良经历可能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更为常见。生活在贫困环境中可能会加剧不良经历对健康的影响。
部分原因是内部和外部资源减少,使其更频繁地面临疾病、家庭压力和社会支持不足等风险,其次贫困使其在面临这些风险时遭受更严重的后果。
这些发现强调,在研究童年期不良经历的负面影响时,需要考虑童年期不良经历更广泛的社会背景。
童年期不良经历的评估累积逆境法和单一逆境法是童年期不良经历研究中被广泛使用的两种评分方法。
累积逆境法通过汇总报告的逆境数量来计算累积童年期不良经历得分,单一逆境法则分别探讨每个逆境的影响。
然而,当调查逆境与健康的关系时,使用这两种评分方法有一定局限性。童年期逆境对特定健康结局的影响因逆境类型不同而产生差异,但逆境类型的变化不能通过累积逆境法来评估。
累积逆境法的一个假设是每种类型的童年期逆境对特定健康结局产生的健康效应权重是相同的,并忽略了各类童年期逆境之间的交互作用,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一些类型的逆境倾向于聚集在一起共同出现,即暴露于一种逆境往往更有可能经历其他逆境。
童年期不良经历被认为是青少年抑郁的一个危险因素
家庭成员之间的性虐待和药物滥用同时发生,家庭暴力和精神虐待、躯体虐待和忽视也同时存在。
童年期不良经历被认为是青少年抑郁的一个危险因素,不同类型的童年期不良经历对抑郁的影响不同。
情感暴力是抑郁症发生的最主要危险因素,有情感暴力史的青少年患抑郁症的可能性是平常人的3倍多。
一项前瞻性出,与未遭受虐待的青少年相比,遭受2种或2种以上虐待的青少年患抑郁症的风险增高。
并且虐待的类型对抑郁症患病率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对女性而言,除性虐待之外,所有形式的虐待均与重度抑郁症显著相关,对男性而言,只有家庭暴力与重度抑郁风险增加显著相关。
一项对全国青少年健康的纵向研究发现,在任何年龄遭受过虐待的研究对象均比没有受到虐待者的抑郁得分更高。
相比于没有受到虐待的研究对象,暴露于躯体虐待者患抑郁症的几率是对照组的1.62倍,暴露于性虐待的研究对象患抑郁症的几率是对照组的1.77倍。
此外,初次经历虐待的年龄也与随后抑郁的发生有关,在受虐待的研究对象中,初次躯体虐待发生在学龄前者患抑郁症的几率是初次躯体虐待发生在青春期者的1.71倍,初次性虐待在婴儿期的研究对象患抑郁的几率是初次暴露在青春期者的1.48倍。
童年期不良经历、心理弹性和青少年抑郁三者之间的关联。
心理弹性是指积极的适应能力,即使经历逆境也能保持或恢复心理健康的能力,又称心理韧性、复原力、心理抗压力等。童年期不良经历暴露水平与心理弹性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
童年期不良经历水平越高。心理弹性水平越低童年期不良经历中躯体忽视因子和情感忽视因子与心理弹性总分呈显著负相关。
即中学生躯体忽视和情感忽视情况越严重,心理弹性越差。
较高的情感虐待、情感忽视和躯体忽视与儿童青少年低水平的心理弹性有关,而母亲文化程度较高、家庭和睦的儿童,其心理弹性水平也较高。
经过1年随访,基线心理弹性与1年后的抑郁症状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回归分析表明基线心理弹性水平较高的儿童患抑郁症的风险较低。
心理弹性与抑郁存在中度负相关。高水平心理弹性是抑郁的保护因素,心理弹性与人际关系呈显著正相关,且良好人际关系可以提高青少年心理弹性,降低抑郁水平。
适应力强的儿童和青少年患抑郁症的风险更低。此外,已经心理弹性在童年期不良经历和抑郁之间起中介作用,即心理弹性是童年期不良经历对抑郁长期影响的保护因素。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31 18: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