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健康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钱前:“创新是一个不断超越自己的过程”

类别:健康 发布时间:2024-01-21 05:00: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杨桐彤

《光明日报》( 2024年01月21日 07版)

【创新者说】

农业科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粮食生产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与创新。就拿水稻来说,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近几年,水稻产量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水稻品质也逐步改善,这一切都源于农业科技的底层支撑。

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离不开农业科技创新人才。要成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能吃苦。

在实验室里,我常讲的一句话就是“小胜靠智,大胜凭德”。一个人要想走得高、走得远,不仅要有丰富的学识,更重要的是要有高尚的品德、博大的胸怀。研究水稻的这些年,让我明白创新是一个不断超越自己的过程。科研人员需要学会坐冷板凳,学会如何在顺境下泰然而处,抵得住诱惑;如何在逆境中百折不挠,扛得住压力。

1983年,我大学毕业,怀着对农业研究的热情到中国水稻研究所工作,才明白“做农业要能吃苦”的真正含义。那时候去海南需要火车、汽车、轮船全套交通工具轮番上阵,抢收抢种期间不吃不睡全靠人力抢农时,在头顶烈日和40多摄氏度的环境下做杂交、做调查。低头一身汗,抬腿两脚泥,这是水稻人的常态。

几十年来我投入全部精力到一件事上,那就是水稻优异种质资源的创制与育种利用。为做好这件事,我冬天到海南,夏天回杭州,一年当两年用,在水稻田里一待就是40年。在农业领域,风吹雨打是常态,风雨无阻是心态,风雨兼程是状态。农业科研人员一定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日复一日、不畏艰苦、做到极致,才能有所收获。

取得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道路,肯定会遇到瓶颈、难题。科研瓶颈期,看似困扰,实则契机。在我们追求科学真理的道路上,瓶颈期是常见的现象。这反而成为我们深入思考、超越自我的黄金期和转折期。

要度过瓶颈期,我们必须认识到,个人的认知是有限的。因此,做科研一定要多交流、多讨论、多学习,掌握前沿动态,不能闭门造车。通过与同行交流,我们可以拓宽视野,发现自己的不足,同时也能从他人的经验中汲取智慧。

坚持,在创新过程中至关重要。当发现工作陷入停滞时,我们一定要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停滞不前的原因。是研究方向出现了偏差?还是实验设计有误?或者是数据处理方法不当?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逐条突破,重新审视自己的研究,找到新的突破口。

创新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我也曾因为研究不顺利,而萎靡过一阵子,什么都不想做。但这就是生活,我们必须接受它的不完美。调整心情之后,我们还是要继续前行。因为只有经历过挫折和困难,我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科研的真谛,成为一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

总之,在科研创新道路上,我们要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交流学习,坚持思考和探索,勇敢面对挫折。一次又一次与自己作斗争、战胜自己的过程,终将成为成长道路上一个又一个的里程碑,使我们更加坚定地走向成功。

(本报记者杨桐彤采访整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21 06:45:0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本文转自:农民日报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李丽颖本报讯(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李丽颖)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揭牌暨刘更另院士诞辰95周年学术思想研讨会在位于湖南
2024-05-20 06:19:00
...培武,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省农科院研究员万书波,中国粮油学会花生食品分会会长、国际食品科学研究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王强,市委书记任刚,农业农村部
2023-09-03 15:17:00
...己的技术路线。”刘耀光说。本次大会将持续3天,来自中国农科院及全国各地科研院所的专家将分享野生稻保护和高水平利用等领域的科研成果。农业农村部、中国农业科学院、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2024-05-10 09:31:00
...发展方向、主攻方式提出建议。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省农科院院长张新友,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同志、全国30余个省市级农科院、涉农高校的180余名农业科技人员出席论坛并交流研讨。
2023-04-25 04:46:00
...11日,黔南州农科院组团赴杭州市,到中国水稻研究所和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考察学习,分别与两个研究所的有关领导和专家进行座谈交流。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胡培松,中国
2023-08-13 14:57:00
12月16日,2022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论坛在京举行,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吴孔明出席论坛并讲话。吴孔明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
2022-12-16 21:54
三位皖籍院士获中国科技界“诺贝尔奖” 多次为家乡水稻育种出力
...业后,在美国获得布兰代斯大学博士学位。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主要从事植物分子遗传学研究,主要研究植物激素的合成途径与作用机理,着重于阐明高等植物株型形成的分子机理
2024-12-04 19:37:00
...用为前提的绿色高效戈壁沙漠设施农业提供了重要参考。中国农科院都市农业研究所研究员、该项目首席科学家杨其长表示,当前戈壁沙漠设施农业发展还面临瓶颈,比如设施结构不尽合理、专用优
2024-03-29 18:21:00
...该讲坛于2021年9月发起。在2022年总共举办的6期活动中,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晔光,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原校长吴朝晖,中国科学院院士、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院长王建宇,中国
2023-01-06 05:11:00
更多关于健康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