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胡凤益团队成功培育成多年生稻栽培品种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4-01-07 00:49:00 来源:阿宅社会

1月5日消息“多年生稻这一研究成果不仅为利用野生种质资源提供借鉴,也为粮食生产提供新途径。”在1月5日举行的第三届三亚国际种业科学家大会水稻与麦类分论坛上,云南大学研究员胡凤益介绍粮食作物多年生性及应用时说。元旦前,三亚首次进行再生稻试验示范就传喜讯:再生季242.03公斤,加上头季644.6公斤,示范基地再生稻亩产达到886.63公斤。试验表明,再生稻种植在三亚具有很大潜力。

胡凤益团队成功培育成多年生稻栽培品种

1月5日,第三届三亚国际种业科学家大会水稻与麦类分论坛,云南大学研究员胡凤益介绍粮食作物多年生性及应用。

一年生粮食作物对人类贡献极大,但其每年耕种也带来种子投入量大、农机具投入增加、水土流失加剧、土壤养分流失等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问题。

经过20年的探索,胡凤益团队利用多年生野生种和一年生栽培种杂交,把长雄野生稻地下茎无性繁殖特性转移到一年生栽培稻中,成功培育成多年生稻栽培品种,并进行商业化生产。

据胡凤益介绍,他们研究的多年生稻在适宜地区种植一次,可连续免耕收获3至4年,每年收获2季,平均每季产量为6.8吨/公顷,与一年生稻产量6.7吨/公顷相当。但种植中,多年生稻第二年起无需买种、育秧、犁田和移栽等生产环节,仅需田间管理和收获两个生产环节,每季每公顷节约劳动力68至77人次,节约生产投入46.8%至51%。

与一年生稻相比,多年生稻的可持续生产力要大。经济效益方面,产量稳定在每亩453公斤左右,但可节约生产成本50%。生态效益方面,多年生稻有机碳逐年上升64公斤/亩/年,全氮逐年上升8公斤/亩/年,固碳二氧化碳排放量30/亩/年。社会效益方面,每亩可节约6至10人,人工成本600元至1000元,同时可转移劳动力和进行轻简化生产。

“在当前不少农村劳动力转移向城市背景下,多年生稻的推广无疑减少了农民的工作压力。”胡凤益说,多年生稻这一创新研究,将有助于维护粮食安全和生态完整性,同时对其他多年生粮食作物研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胡凤益团队成功培育成多年生稻栽培品种

三亚粮食增产工程再生稻项目现场。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南方省份发展多熟制粮食生产,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再生稻。

为此,三亚市农业农村局去年开始实施粮食增产工程项目,在三亚水稻国家公园进行百亩再生稻品种试验示范。通过筛选再生稻品种,提高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实现再生稻单产亩产提高,促进农民增收、耕地增效、粮食增产,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

胡凤益团队研究的多年生稻技术,是我国种质资源创新利用领域具有代表性突破之一,不仅为利用野生种质资源提供借鉴,而且为粮食生产提供新途径。

2022年12月,国际学术期刊《科学》杂志公布“202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胡凤益团队创制的多年生稻研究成果入选该榜单,成为当年我国唯一入选,也是农业类唯一入选的科学突破。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07 09:45:1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像种果树一样种水稻
...时间,云南大学团队20余年磨一剑,把一年生栽培种改良成多年生栽培种,通过越冬和免耕实现种植一次连续收获3至4年,大幅度减少劳动力投入和节约生产成本,是一项轻简化稻作生产技术。
2023-01-04 06:11:00
一场“水稻革命”正从云南走向世界
...过越冬和免耕可连续收获多次的多年生稻,把一年生稻变成多年生稻,实现了多年生粮食作物品种选育领域“0到1”的突破,该成果入选联合国粮农组织2018“国际农业技术创新技术”。今年
2022-12-27 00:08:00
...》杂志公布“202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该团队创制的多年生稻研究成果入选该榜单,成为今年中国唯一入选,也是农业类唯一入选的科学突破。经过20余年的探索,胡凤益团队创制的多年生
2022-12-19 08:25:00
本文转自:玉溪日报云南大学多年生稻入选《科学》“202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玉溪市累计推广多年生稻12.5万亩 本报讯(记者 陈佳)12月21日,记者从云南大学农学院胡凤益
2022-12-23 00:08:00
本文转自:昆明日报云南大学多年生稻团队被授予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扎根祖国西南边疆 守护国家粮食安全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是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中国优秀青年的最高荣誉。在第2
2024-05-04 06:18:00
西藏人工驯化栽培的桑黄“丰收”啦
...价值。据悉,桑黄是非常名贵珍稀的传统中药,是一种多年生真菌类物质,为多孔菌科真菌火木层孔菌的子实体,以子实体入药,子实体就是我们俗称的菌体,菌体为木质,多为半球形或其他不规则
2023-09-05 12:19:00
用科技赋能传统农业的年轻人(青春派)
...广袤大地上,他们运用科研成果,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多年生稻团队: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4月,勐海县的气温已达到32摄氏度,云南大学多年生稻团队的师生们穿着雨靴、戴着草帽在稻田里忙碌
2024-05-26 05:35:00
...12月26日报道。中国以云南大学为中心,正在进行水稻多年生草本化栽培的研究和开发。该科研小组在2022年11月《自然-可持续发展》(Nature Sustainability
2023-01-17 04:24:00
让油茶树成为乡亲们的“致富树”
...冠早实稳产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课题。该项研究实现了5年生油茶初产林分亩产油28公斤、7年生林分亩产油突破40公斤的科技创新成果。这项技术成果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入选国家林业局“十
2023-08-03 02:15: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
小伙因“感冒”就医,医生敏锐识破致命肺栓塞!精准介入取栓碎栓,成功化解“夺命危机”
鲁网10月30日讯“以为只是普通感冒,没想到差点丢了命!”康复出院时,35岁的壮小伙小李(化名)仍心有余悸。而这场“夺命危机”的元凶
2025-10-30 11:36:00
费用究竟啥时候能退,田先生希望得到明确回复。近日,市民田先生向华商报新闻热线029-88880000反映称,为报考中医专长的执业资质证
2025-10-30 07:10:00
10月29日省招考中心发布消息,我省202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所有报考点均需网上确认,时间为10月30日至11月5日
2025-10-30 07:24:00
南报网讯(记者祝东秀)10月29日,由致公党南京市委会主办的“百年致公·侨海同心——庆祝中国致公党成立100周年书画摄影作品暨致公党南京市委会历程展”在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开幕
2025-10-30 07:57:00
南京新增125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截至目前累计培育459家,总数位居全国第九南报网讯(记者徐宁)根据工信部统一部署
2025-10-30 07:57:00
南报网讯(记者何洁通讯员张天意)10月28日,2025江苏高校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交流周大气科学学术专场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启幕
2025-10-30 07:57:00
中韩创新产业技术合作对接会举办十三个韩国优质科创项目来宁路演南报网讯(记者张安琪)10月28日,“智汇中韩、健启未来”——2025中韩创新产业技术合作对接会在南京举办
2025-10-30 07:57:00
南报网讯(记者祝东秀)10月28日,“南京方志大讲堂”走进建邺区江心洲街道,邀请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志高,南京史志学者
2025-10-30 07:57:00
为国人“豆”志昂扬 “大豆院士”步履不停
盖钧镒与学生交流。 学校供图盖钧镒展示大豆植株。学校供图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姜静实习生杨久久这种大豆异黄酮含量高
2025-10-30 07:57:00
萍乡家长注意!RSV全年“无休”,0-1岁宝宝预防要趁早
10月26日,萍乡市RSV预防科普活动在安源区妇幼保健院举行。此次科普活动聚焦婴幼儿呼吸道合胞病毒(RSV)防控,为当地0-1岁婴幼儿家庭提供专业预防服务
2025-10-29 14:50:00
写好字,更立人:简小知写字课守护孩子的健康未来
当下,脊柱侧弯与肥胖、近视并列,成为威胁我国儿童青少年健康的“三大杀手”之一。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学生特发性脊柱侧弯(AIS)患者总数已突破500万
2025-10-29 15:01:00
贾平凹新作《消息》在地坛发布:90多个短篇勾勒当代“山居图”
大河网讯(记者 莫韶华)秋阳正好,地坛公园方泽轩文博中心10月26日迎来一场文学盛会:“百草奋兴 群生消息”——贾平凹最新长篇笔记体小说《消息》新书发布会在此举行
2025-10-29 15:04:00
10月29日,在2025中国品牌论坛开幕式上,《雄安新区智慧城市发展报告》正式发布,同步启动全国智慧城市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5-10-29 15:19:00
由中国中小企业协会指导,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不良资产处置工作委员会主办的第二届不良资产处置及风险防控高峰论坛将于2025年10月31日在北京举行
2025-10-29 15:46:00
温柔与坚韧并存,女性驾驶员展现独特风采
在城市的脉络中穿梭,她们是晨曦中的温柔力量,夜幕下的坚韧守护。每一个站点,都是她们无声的誓言,承载着无数归途的期盼。她们用微笑迎接晨光
2025-10-29 15:4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