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健康

一种多收!我科学家成功培育多年生稻

类别:健康 发布时间:2022-12-19 08:25: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光明日报

据云南大学胡凤益团队介绍,12月16日,国际学术期刊《科学》杂志公布“202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该团队创制的多年生稻研究成果入选该榜单,成为今年中国唯一入选,也是农业类唯一入选的科学突破。

经过20余年的探索,胡凤益团队创制的多年生稻是稻作育种的一个创新。多年生稻在适宜地区种植一次,可连续免耕收获3至4年,每年收获2季,平均每季产量为6.8吨/公顷,与一年生稻产量(6.7吨/公顷)相当。在种植中,第二年起便无需买种、育秧、犁田和移栽等生产环节,仅需田间管理和收获两个生产环节,每季每公顷节约劳动力68至77人次,节约生产投入46.8%至51%。

基于免耕生产方式,多年生稻播种一次持续收获多年,这也改善了稻田耕层土壤结构,培肥土壤,其土壤有机质和全氮每年分别以0.95吨/公顷和0.11吨/公顷的速率增加。这一创新研究,将有助于维护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同时对其他多年生粮食作物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截至2021年,多年生稻已在中国及南亚东南亚和非洲等“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多个国家试验示范成功,惠及5.5万余农户。

“多年生稻这一研究成果是革命性、颠覆性的。近万年来,我们人类将多年生的野生种驯化成一年生的栽培种,提升了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保证了人类的繁衍生息,但同时却带来了土壤承载能力下降、水土流失、高劳动力强度等问题。我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将一年生的栽培种变成多年生的栽培种,让轻简化的粮食生产方式成为可能。”云南大学农学院院长胡凤益说。

今年11月,云南大学多年生稻团队青年教师张石来、黄光福、张玉娇以及全国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吕修涛推广研究员作为第一作者,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可持续性》发表了题为《多年生稻可持续的生产力及生产潜力》的科技创新成果,并同步发表了题为《多年生稻变革促进可持续农业》的研究简报,详细报道了该团队20多年来坚持和探索多年生稻的培育、创新、应用。

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胡凤益表示:“育种和耕作栽培技术的本地化是关键。”下一步,该团队将在多个地区进行品种选育,并对越冬、免耕等核心耕作栽培技术展开研究。目前,云南大学有许多来自南亚、东南亚、非洲的学生对多年生稻进行研究,“多年生稻研究不仅是面向全国的,也将是面向全球的”。

据悉,《科学》杂志每年都会评选出1项年度科学突破冠军以及9项年度科学突破入围奖,展示一年中最重大的科学发现、科学进展和趋势。(见习记者阮紫嫣 记者张勇)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2-12-19 09:11:4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更多关于科学家,多年,科学,成功的资讯:
胡凤益团队成功培育成多年生稻栽培品种
...生产提供新途径。”在1月5日举行的第三届三亚国际种业科学家大会水稻与麦类分论坛上,云南大学研究员胡凤益介绍粮食作物多年生性及应用时说。元旦前,三亚首次进行再生稻试验示范就传喜
2024-01-07 00:49:00
中国科学家刘永坦,凭借一次巧合,成功发现了美国航母
...这片蔚蓝之中,一场关于雷达技术的革命悄然上演。我国科学家刘永坦,凭借一次看似偶然的巧合,成功发现了躲藏在传统雷达盲区的美国航母,这一壮举不仅震惊了世界,也为中国雷达技术的发展
2024-10-03 02:27:00
本文转自:中工网原标题:OpenAI科学家跨界撰写思维奇书《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出版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陈俊宇肯尼斯·斯坦利和乔尔·雷曼,两位作者目前均在享誉全球的人工智能公
2023-07-06 09:51:00
180多年前科学家是如何计算出光速的?
...遥远的天体与我们的眼睛。但你知道吗?大约180多年前,科学家们是如何首次精确测量出光速的吗?这个故事,不仅是对光速的探索,更是人类智慧和科学发展的一段奇妙旅程。回溯到古代,人
2024-01-09 10:26:00
本文转自:保山日报科技之光点亮极边之城 (腾冲科学家论坛)——科学家论坛助力腾冲高质量发展自首届腾冲科学家论坛举办以来,腾冲市积极向论坛借势、借力、借智,让科技融合教育、农业、文
2024-04-12 15:21:00
我科学家成功解析三域生物最复杂RNA聚合酶 登《Cell》封面
...析出来,是几十年来科学界的一大待解之谜。如今,我国科学家成功解开了这一谜团。3月1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 《细胞》(Cell)的封面是一张“叶绿体RNA聚合酶”的构造图,该期封
2024-03-01 12:19:00
中国科学家成功开发出新型干粉吸入式疫苗研制平台技术
中新网北京12月14日电(记者 孙自法)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获悉,该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马光辉院士、魏炜研究员团队基于多年均一微球制备及生物剂型工程的研究基础,
2023-12-14 15:00:00
福州科学家张其清当选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本文转自:福州日报人才收获满满福州科学家张其清当选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吉特瑞公司内,张其清(中)与同事沟通技术问题。本报记者 石美祥摄本报讯(记者林榕昇)昨日,记者获悉,来自福州
2024-05-02 07:16:00
嫦娥六号任务成功,外媒:中国的又一次胜利,又一项壮举
...项真正的技术壮举”嫦娥六号任务全球瞩目,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也为此兴奋不已。“世界首次”“历史性的”“伟大壮举”等成为外媒报道的关键词。6月4日,国家航天局发布嫦娥六号着陆器着陆
2024-06-25 20:18:00
更多关于健康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