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5月21日,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张文宏教授在贵阳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以一场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导向的讲座,为贵州医疗界带来结核病防治的前沿思路。活动中,他不仅分享了与贵州防控专家团队合作进行耐药结核攻坚、潜伏感染防控等专业议题,更结合贵州地理与医疗现状,勾勒出“筛查—治疗—预防—人才培养”的全周期防控路径。讲座后,张文宏就结核病防治核心问题接受贵州日报天眼问医专访。

耐药结核:突破“治疗困局”需政策与技术双驱动
谈及耐药性结核病,张文宏指出其作为全球公共卫生难题的特殊性:“我国结核病患者数量居全球第三,而耐药结核因结核分枝杆菌对传统药物耐受,导致传统的耐多药结核病治疗周期长达2年,引入新药后虽然能够缩短疗程,但是治疗成本是普通结核的数十倍。”
他强调,这类患者接受常规的治疗后不能缓解,常伴随持续发烧、咯血及肺空洞难愈等症状,若缺乏政府专项支持,基层医院难以承担长期诊疗压力。
针对贵州防控实践,张文宏透露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已与当地疾控部门以及医疗机构开展五年合作,重点推动中国可及的药物组合形成的短程全口服治疗方案的普及——目前贵州全口服短程治疗方案比例已经居于全国前列,为耐药结核治理提供了“西部样本”。“政府主导的医疗资源倾斜与技术创新结合,是破解‘治疗难、成本高’的关键。”
“我国超2亿人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其中5%~10%可能发展为活动性结核。”张文宏进一步强调了潜伏感染防控的战略意义:“潜伏结核感染者无明显症状,常规检查难以发现,但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时,就可能发展为活动性结核,尤其是集体生活的人群,如工人与学生,以及结核患者的家庭密切接触者与免疫力低下人群需重点干预。”
个人预防三原则:早发现、强防护、重免疫
针对公众关心的个人防护问题,张文宏提出三大实用建议:
症状警觉:出现持续咳嗽超2周、午后低热、盗汗等症状,需及时就医,通过痰液抗酸染色、胸片或 CT 排查;
家庭防护:若家中有确诊患者,应佩戴口罩、保持居室通风,患者餐具单独消毒,避免飞沫传播;
免疫基石:均衡饮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避免长期熬夜或过度劳累,“结核分枝杆菌‘欺软怕硬’,强健免疫力是最佳‘疫苗’。”
贵州防控路径:构建适配的立体防控体系
张文宏指出,贵州历来是结核发病率高的区域,结核发病率曾长期居全国前列,防控需“因地制宜”——当地疾控部门与医疗机构推广“乡镇干部+村医+家属”的“三位一体”管理模式,利用大数据建立患者全流程电子档案,都是行之有效的本地化创新。
他建议贵州进一步强化“医防融合”:政府加大筛查设备与药品投入,疾控部门与医院等医疗机构通过人员互通与数据互通,尤其针对学校、务工聚集区等重点场所开展“地毯式”筛查,实现“发现一例、治愈一例、预防一片”。
寄语青年医者:在西部医疗沃土中成就价值
面对贵州医学青年,张文宏满怀热忱地鼓励道:“医学是一项值得为之奉献终身的崇高职业。它不仅对知识储备有着极高要求,更与社会需求紧密相连——在这里,你的专业才智能够得到充分施展,职业发展也具备深厚的稳定性与持续性。”他坦言,学医之路需历经长期知识积淀,工作中也常伴随高强度挑战,但这份职业所承载的知识厚度、社会价值与职业前景,始终散发着独特魅力。
谈及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的关系,张文宏将其喻为“一体两面”:“公共卫生聚焦‘治未病’,以全局视野构筑群体健康防线;临床医学专注‘治已病’,用精湛技术守护个体生命质量。二者殊途同归,皆能让从业者在持续耕耘中收获深沉的职业成就感——当你通过预防干预降低一片区域的发病风险,或是用精准诊疗挽救一个患者的生命,那种价值感无可替代。”
从耐药结核的“精准攻坚”到潜伏感染的“全民防御”,从个人防护的“微观指导”到区域防控的“宏观布局”,张文宏重点提出的结核病“全链条”防控理念,既是贵州传染病防控医疗的现实需求,更勾勒出“健康中国”建设中传染病防治的西部路径,这里的每一步探索,都将成为中国公共卫生体系升级的重要拼图。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阳萌 廖文祥
编辑 王小婷
二审 杨韬
三审 周文君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5-22 08:45:0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