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健康

心理咨询治疗费用太高又成患者“心病”

类别:健康 发布时间:2024-05-15 02:04: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法治日报

咨询一次数百元至数千元 担心花了高价钱却得不到专业的服务

心理咨询治疗费用太高又成患者“心病”

心理咨询治疗费用太高又成患者“心病”

● 近年来,我国心理疾病发病率逐年走高,抑郁风险检出率呈现低龄化趋势,但因咨询费用高无法负担,不少心理疾病患者选择终止治疗

● 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缺乏,即便是收费动辄数千元甚至上万元的心理咨询机构,其咨询师的专业素养仍无法保障。一些患者花高价却可能得不到专业的诊疗服务

● 部分省市将心理治疗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的做法值得推广,但想全面纳入,还要解决医疗机构心理科比例严重不足,心理咨询行业整体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

□ 本报记者文丽娟

□ 本报实习生 张广龙

就读于重庆某高校的大二学生李响最近常常感到迷茫、无助、情绪低落,去学校心理咨询室咨询后,老师建议他赶紧去医院检查。他找到重庆某公立三甲医院,挂号、就诊,医生诊断他患有抑郁症,建议进行周期性治疗。得知收费标准后,他无奈选择放弃治疗。

“一次挂号加治疗就要上千元,如果长期治疗,家里根本负担不起。”李响近日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像李响这样,需要心理治疗却因难以承担高昂费用而不得不放弃的患者不在少数。

2023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在国民心理健康状况最新调查中,抑郁风险检出率为10.6%,焦虑风险检出率为15.8%,其中18岁至24岁年龄组的抑郁风险检出率达24.1%,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2023年3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共青团中央国际联络部发布的《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显示,全国有3000万名17岁以下的青少年和儿童受到心理问题困扰。

我国心理咨询服务类型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医疗机构,但目前开设心理科的医院比较有限;一种是社会心理咨询机构,近年在市场上大量出现。记者咨询多家医院和社会心理咨询机构了解到,与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面对面聊四五十分钟,需要花费近千元。由于心理咨询治疗的起效相对较慢,一个疗程患者往往需经过少则五六次,多则数十次的咨询治疗,花费多为数千元至数万元不等。心理咨询治疗费用成为越来越多心理疾病患者的又一个“心病”。

业内专家指出,近年来,我国心理疾病发病率逐年走高,抑郁风险检出率呈现低龄化趋势。部分省市将心理治疗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提高患者就医积极性的做法值得推广,但心理疾病因其特殊性,要全面纳入医保仍然面临不少挑战。

费用高昂无力承担

被迫终止心理治疗

北京居民张虹至今记得,医院里那间心理咨询室曾带给她的力量。

自从半年前确诊为抑郁症,张虹遵照医嘱按时吃药,每周都到医院进行两个时段的心理咨询治疗。医生很友善,耐心地倾听她所有的烦恼,“就像一道阳光穿过雾霾照到了我身上”。这半年来,她感觉自己从深渊中慢慢爬了出来。

可后来,张虹的心理医生告诉她,医院决定调整心理咨询的价格,每个时段的费用增加至800元。

“每次咨询需要两个时段,一周就要1600元,加上平时药物的费用,太贵了,不是长久之计。”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及医生的评测,她最终选择终止心理咨询。

回家后,张虹开始查询社会上的一些心理咨询机构,发现虽然有的机构第一次咨询只需一两百元,但之后每个时段都要三四百元甚至上千元。

同样因为难以负担费用而选择放弃治疗的,还有来自陕西西安的贺晓。

2022年,贺晓确诊抑郁症,但她没有医保,有一次检查和买药的费用达1500多元。因费用较高,又担心自己对药物产生依赖,她便慢慢停了药。而对于社会心理咨询机构,贺晓多方打听后发现收费都不低,因而没有上门进行过一次咨询。

还有受访患者直言,由于咨询费和药费偏贵,经过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后,自己感觉好些了就把药停了,试着自我调节。

一名带孩子进行过几次心理咨询的家长告诉记者,即使是最低档的儿童心理咨询服务,如果经常去,仍是一笔不小的费用,而效果如何很难在短期内体会到,她不知道该不该继续尝试。

“了解费用后我更抑郁了”“价格太贵了,承受不起”……记者在多个社交平台搜索发现,关于心理咨询价格贵的话题总能引起这个群体的共鸣。

记者采访发现,目前心理咨询方式包括三种,网上咨询、电话咨询和面对面咨询。收费标准根据咨询师水平、咨询时长、所在地区等跨度较大,低则每小时收费200多元,比较资深的“专家级”心理咨询师,每小时收费高达2000元以上,且通常按整套疗程收费,一个疗程费用可达数万元。

一位在广东地区执业的心理咨询师介绍,心理咨询师的定价一般受综合因素影响,包括学习成本、患者对其专业认可度、订单质量和数量、地区消费水平等。以学习成本为例,心理咨询师的培养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金钱,首先要求起码研究生学历以上。从学校毕业后,还有各个流派的培训、工作后的咨询督导等,每一笔花销都不低。

咨询机构参差不齐

有的拼命推销课程

还有一些受访者担心自己花了高价钱,却得不到专业的诊疗服务。

家住湖南长沙的刘彬意识到自己生病是在2020年,父母第一时间带着他去当地医院就诊。当时医院设有心理咨询,价格约为两个小时500元。大学毕业后,他到外地工作,陆续找过几家社会心理咨询机构,价格为每小时300元至800元,但收效甚微。

“花了钱,还不知道自己找的心理咨询师合不合格。”刘彬说。

记者在某社交平台搜索发现,不少心理疾病患者反映自己在进行心理咨询时“被骗”,“花了很多冤枉钱,却没有得到专业辅导”“被不良心理咨询师威逼利诱,受到严重的精神创伤”“我是来寻求帮助的,结果更致郁”……

业内专家指出,近年来我国社会心理咨询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发展,有报告称近10年全国存续的心理咨询机构累计超过10万家,每年心理机构平均增速在40%以上。但目前该行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导致不少治疗都是低效的。

记者采访时注意到,一些收费动辄数千元甚至上万元的心理咨询机构,其咨询师的专业素质却堪忧。虽然是非准入类职业,但心理咨询师培训合格证被一些机构包装成“从业资格证”。还有机构声称,只要刷满课时,拿证上岗当心理咨询师只需几个月。甚至有机构“挂羊头卖狗肉”,说是心理咨询,其实是相亲介绍所、瑜伽馆、星盘算命等。还有的治疗手段五花八门,如灵气按摩、全息疗法、芳香疗法等。

曾任职于北京一家校外英文辅导机构的孙女士,基于岗位工作内容的需要,比如要给家长开一些关于如何克服家庭焦虑情绪、如何给孩子带来正向情绪体验的讲座,需要考取心理咨询师。“其实去考证的人都知道这个证非常‘水’,可以说百分百会过。考完再去开家长讲堂,这样会显得我更加专业。”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钟杰认为,心理咨询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职业。培训一个心理咨询师与培训一名内科医生所花的时间成本几乎一样,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其系统培养过程和医学临床专业硕士类似,一般本硕期间要学习30多门专业课程,并需要在督导下接受至少250小时临床心理实践和200小时专业督导(团体和个体督导)训练。在此基础上,还要终身接受继续教育和职业伦理监管。

而缺乏专业能力的心理咨询师,很容易导致来访者咨询后更加“受伤”。

在北京工作的洪欣和男友分手后情绪不佳,通过线上平台找到一位“心理咨询师”,对方耐心地为她梳理情感现状后作出“诊断”:“你可能患抑郁症了,要赶紧进行心理治疗,我会给你定制解决方案。”

洪欣发现,付费后咨询师似乎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每次上来就给我推销课程,让我升级套餐”。经不住忽悠的她先后花了数千元,结果一番折腾后反而越来越颓废。

专家呼吁纳入医保

多重难题尚待解决

有业内人士指出,心理咨询在我国还处于初始阶段,社会规范和行业规范都还有待完善。心理咨询师的定价没有统一的业内标准,一般是根据咨询师的资历和经验自行定价,而国内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数量有限,一般资历越高,价格会相对越高一些。

在她看来,心理咨询在精神心理疾病的治疗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心理咨询最重要的意义是为来访者提供稳定的心理支持,帮助其实现心理成长,最终具备解决自己问题的能力。精神心理问题的形成常常有着深刻的心理根源,如果心理根源没有得到处理,即使通过药物短暂地缓解了症状,问题仍可能复发。通过心理咨询和治疗,可以深层次地处理来访者内心的压抑和创伤,帮助来访者真正走出痛苦。

为了降低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的治疗成本,近年来多地将心理治疗纳入医保。

早在2016年10月,北京市就开始试点将心理咨询纳入医保,海淀区原卫计委启动心理卫生服务活动,为首批34个社区心理咨询室授牌,其中有7家设立在大学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针对老年群体、在职人群、学生群体开展服务。

2021年3月,广东省医保局和人社局印发《广东省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诊疗项目目录(2021年)》的通知中,心理治疗出现在精神科治疗类别下,暗示治疗、催眠治疗、森田疗法、行为矫正治疗、延误治疗、正念训练、儿童孤独症教育训练等被纳入报销范围。同年8月15日起,广东省医保正式开始报销心理治疗项目,三级医院每次报销200元,二级医院每次报销180元,一级医院每次报销160元。

2022年10月18日,江苏省医疗保障局印发通知,将心理治疗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自2022年11月1日起在该省统一执行,不同类别医院的医保支付标准不同,个人先行支付比例为20%,实际收费超过医保支付标准以上的部分由患者负担。

业内专家认为,心理治疗纳入医保,在一定程度上能承担起“治未病”的功能,即在当事人的心理问题没有达到严重程度之前,将其病情消灭在萌芽、初始状态。目前来看,心理治疗纳入医保只是地方性政策,并未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但地方先行先试的意义不同寻常。其中一个重要意义在于,提示公众心理疾病同样是一种疾病,和感冒、发烧一样。一个人心理上出了问题,可以去看医生,不用藏着掖着。正视心理问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消除患者及其家属的病耻感,有助于患者大大方方地接受治疗。另一个现实意义在于减轻患者及其家属的医疗负担,能让更多心理疾病患者有底气走进医院。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将心理疾病治疗全面纳入医保”成为热点话题。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作协主席冉冉提出,由于抑郁症治疗目前尚未纳入医保慢病及特病病种,心理咨询更未能进入医保范围,医疗保障的缺失增加了患者的就医负担及困难;建议将心理咨询纳入医保服务项目,将抑郁症纳入医保特病、慢病目录,减轻此类人群的就医负担,保证就医依从性。

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艾滋病科护士长杜丽群建议,加快建立集“问题筛查-危机干预-疾病治疗-跟踪回访”为一体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将中小学生心理治疗和普通医院心理科的心理咨询有序纳入医保范围。

也有业内人士坦言,不同于身体层面的疾病,心理疾病由于具有特殊性,将其全面纳入医保仍然面临不少挑战,还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比如国内各类医疗机构中开设心理科的比例严重不足,心理治疗效果很难实现量化,心理咨询行业整体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等,都是心理治疗进入医保的障碍,需要一步步克服。

(文中受访患者均为化名)

漫画/高岳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15 05:45:1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半月谈:花了高价却得不到专业诊疗?心理咨询反起“心病”
时下,心理健康问题为大众关注,心理咨询需求市场日渐庞大。随着市场生长,收费标准模糊、咨询师资质难定、机构鱼龙混杂等问题逐渐显现。一边花着高价钱,一边担心受了骗,正成为心理咨询消费
2024-04-24 14:43:00
...化指标,为患者制定个体化膳食营养处方。心理处方包括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心血管疾病患者多存在精神心理问题,通常表现为轻中度焦虑抑郁。因此,心脏康复工作有必要关注患者的心理问题,
2023-04-25 06:37:00
首开心理门诊 解心结、治心病
...服务中心首开心理门诊 解心结、治心病图为专家在进行心理咨询 医院供图当面临精神压力时,不用硬扛、苦熬,在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找精神心理科医生就诊很便利。12月20日,南京
2023-12-26 01:43:00
冠心病患者如何平安度过“三九天”?做好这3点过一个健康夏天
...持心理平衡,避免过度的焦虑和压力。必要时,可以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心理调适与社会支持心理健康在管理冠心病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夏季由于高温可能引发的不适感,加上冠心病本身的心理
2024-03-04 10:44:00
冠心病患者出现不稳定斑块,意味着什么?医生:尽快治疗
...郁的情绪,这些负面情绪可能加剧病情。因此,进行定期心理咨询或参加支持小组,对于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非常有帮助的。冠心病患者不仅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疾病,还可以提高生活质量,降
2024-01-23 12:26:00
将心理咨询及其治疗费用纳入医保
本文转自:贵州日报张应会代表:将心理咨询及其治疗费用纳入医保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覃淋“抑郁症具有高发病、高复发、高致残的特点,研究显示其复发率高达80%,可显著影响个体的身心健
2023-01-16 04:06:00
心海追光,莫让寻医成“新疾”
...室在全省都很少有,而其中的心理治疗师更是少之又少。心病还需心药医。对积极预防心理疾病和解决一般心理问题,专业的心理教师能胜任。然而心理疾病的治疗则需要交给专业的医疗机构。精神
2024-05-27 03:56:00
5件冠心病患者最忌讳之事,早知早防,守护心脏健康。
随着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高压力,冠心病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心血管疾病。许多人在不经意间就陷入了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中,甚至有些人在疾病发生后还浑然不觉。本文将为您揭示冠心病最怕的五
2024-05-24 11:42:00
被催婚、连续加班,一男子暴瘦30多斤,还出现这些症状
...质量的生活离不开心理的健康,正确、客观地看待和接受心理咨询或治疗,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前提。当发现自己有不明原因的躯体症状时,应当及时就医,专业的精神心理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制
2023-10-31 16:00:00
更多关于健康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