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中国古代丧葬礼仪的等级制度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12-07 16:53:00 来源:戏说三国

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从诞生之日起,就有严格的等级划分,即所谓的“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一、叫法不同

虽然同样是死,但因身份的不同其叫法便五花八门。如果叫错了,不但会贻笑大方,还要轻则流放重则杀头,“深治其罪”,以正视听。所以这也是古代学子的必修之课,如果在考试中一言不慎,直接打道回府都是轻的。

中国古代丧葬礼仪的等级制度

《礼记·曲礼下》云:“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再来看一下统治者们的解释,“崩者,坠坏之名,譬若天形坠压然,则四海必睹。”也就是说帝王升天,犹如山河崩塌,全国都知道,所以称之为崩。

中国古代丧葬礼仪的等级制度

“薨者,崩之余声也。”诸侯不如帝王,死不得效崩之形,但却如崩后之余声,知道的局限于一隅之地。

“卒,毕竟也。”大夫乃有德之位,善始善终,故曰卒。

“禄者,俸禄也,士今遂死,是不终其禄。”士死了就不能再领取俸禄了,故曰“不禄”。

“死者,撕也。庶人极贱,生无令誉,死绝怜芳,精气一去,身名俱尽,故曰死。”

按过去儒家之见,之所以赋予死者以不同的名称,是为了别尊卑、明贵贱,追求等级贵贱之序。如《白虎通》曰:“天子称崩何?别尊卑,异生死也。”

中国古代丧葬礼仪的等级制度

在当代社会,自然不存在过去的等级观念,但人死也有不同的称呼,比如“残了”、“走了”,或者“去世”、“逝世”,还有更加充满敬意的“仙逝”等。在小编家乡,若有年长之人去世,则说“某人老了”;若是出现白发人送黑发人,年纪较轻的孩童夭折,则更加委婉地说“没了”。

予死者以不同的叫法,也不是毫无意义的。二、所含之物不同

“口含”作为我国一种古老的丧葬习俗,时至今日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古人特别讲究“死者为大”,在入殓时会给死者口里含一种比较贵重的玉石,或者是珠玉等其他珍贵的物品。

中国古代丧葬礼仪的等级制度

就算是生活比较贫苦的老百姓,死后嘴里也会含物。

因为古人认为,人死后都会去阴间,需要走很长很长一段路,他们不希望死者饿着肚子上路,所以“口含”作为死者去阴间之后的“食物”就成为古代丧葬习俗中的重要一环,被流行开来。

但是口含之物,亦有严格的规定。如果含饭,规定是:“君(诸侯)用梁,大夫用稷,士用稻。”(出自《周礼》);如果含珠玉,则是“天子以珠,诸侯以玉,大夫以璧,士以贝,庶人以饭。”(出自春秋),关于贝(壳)的规定则是“天子九贝,诸侯七,大夫五,士三。”(出自《礼记》)

中国古代丧葬礼仪的等级制度

天子可以口含任何东西,而且是最高等级的那种,平民只能含饭,而且不能用梁、稷、稻,想来也就只能含些黍、麦、铜钱之类的了吧。三、棺椁几重?

古人对身后之事是非常看重的,即便贫民也是如此,我们在电视剧中会经常看到,身无长物的孤女哪怕是要卖身都要葬父母,孤苦无依的老人哪怕一辈子省吃俭用也要为自己挣得一口好棺材。

中国古代丧葬礼仪的等级制度

但是,棺材也是有标准的。

《礼记·檀弓上》曰:“天子棺椁四重,诸侯三重,大夫二重,士一重。”

这里所说的“重”,是将内棺作为基数,在内棺之外再加几层棺,“一重”即加一层,余类推。

《荀子·礼论》则曰:“天子棺椁七重(原作十重,王念孙校改),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

这里的“重”,当作“层”解,所谓几重即几层,是指所用棺椁的合计数,即天子五棺二椁,诸侯四棺一椁,大夫二棺一椁,士一棺一椁。比如马王堆一号汉墓所葬为侯利仓夫人,按当时夫妇同制,侯利仓为长沙国相,一品诸侯,是四棺一椁;再比如江陵凤凰山168号墓所葬为“五大夫”遂少言,他的爵位在汉代二十等爵中属第九等,身份相当于县令,所以是二棺一椁。

中国古代丧葬礼仪的等级制度

而且,儒家礼制还对棺椁的大小、用料等作出了严格的规定。棺饰的使用同样因等级的不同而不同。地位愈高,棺饰就愈华丽;地位愈低,棺饰就愈简陋。

当然也有不按礼制办事的。比如北京丰台1号墓所葬为燕王,却使用了五棺二椁,明显逾制;再比如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只用了一棺一椁。

中国古代丧葬礼仪的等级制度

逾制是有非分之想,寄希望于下辈子可以坐上那张龙椅,降制也可能只是因为经济条件不允许。

另外,古代丧葬等级制度还有很多:

比如,死者何时殡葬也会因身份尊卑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礼记·王制》云:“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殡,三月而葬。”

《左传·隐公元年》云:“天子崩,同轨毕至;诸侯薨,同盟至;大夫卒,同位至;士不禄,外姻至。”

中国古代丧葬礼仪的等级制度

《说苑.修文》又道:“天子之赠,乘马六匹,乘车;诸侯四匹,乘舆;大夫参舆,元士下士不用舆。天子文绣各一袭,到地,诸侯覆跗,大夫到踝,士到髀。”

不仅对何时殡葬做出了规定,对送葬的宾客、所备葬品数目形式也做出了严格的限制。

再比如,陵墓的高低大小,墓前所植数目种类,也有明确的规定。身份地位愈高,那么墓地范围愈大,坟丘亦愈高。

《白虎通德论·崩薨篇》云:“天子坟高三仞,树以松;诸侯半之,树以柏;大夫八尺,树以栾;士四尺,树以愧:庶人无坟,树以杨柳。”

中国古代丧葬礼仪的等级制度

以爵位等级作为丘封高度与其树木种类之标准。

另外,坟墓叫法也有所不同,比如帝王之墓称“陵”,士大夫之墓称“冢”,平民之墓称“坟”,详见小编的《坟、冢、墓、陵有何区别?墓前所种松、柏、槐、柳为何人规制?》一文。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07 23: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为什么汉代的丧葬文化被称为厚葬文化?
丧葬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中国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秉持“死者为大”的理念,人们非常重视死后的殊荣,就连清代的张廷玉在其在世之时,接连向乾隆皇帝上奏折,表示希望乾隆皇帝应
2023-02-22 21:24:00
从东汉丧礼仪节谈古代丧葬活动,为何丧葬期要三年?
东汉时期,国家和私人的丧葬活动中都有吊祭。吊祭在当时文献中也称为“吊祠”,或者简称为“吊在国家的度葬活动中,吊祭是丧礼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私人治丧的活动中,吊祭则是表达对死者的哀
2023-09-05 21:57:00
汉代官员死后,其丧葬待遇有多高的规格?
...东汉时期,依旧延续西汉时的卒葬制度。但是这一时期,丧葬赏赐的范围明显要增大了不少。因为赏赐的范围增加了,所以这一时期就对于赏赐的物品进行了明确规定,针对不同的身份,进行了不同
2023-01-26 20:16:00
西周为何用“礼乐”革新统治秩序?
...情况,有仪式的用玉,也有在配饰当中用玉,最后一种是丧葬的用玉。西周礼器也指服冕制度,孔子非常的推崇这一制度。综合上面的总结,可以了解到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非常的完善也极其的复杂
2022-12-30 16:02:00
宋代人死异乡后,归葬事宜有什么习俗
...时间安排,如人出生时的生辰般受到极度重视。中国古代丧葬礼制提出,“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殡,三月而葬”(《礼记正义》)。从其基本
2024-04-26 11:03:00
加强人文交流,徐州汉代精美玉器在匈牙利展出
...玉衣的缀合方式非常相似。据了解,西汉早期楚国贵族的丧葬用玉中常使用玉面罩。徐州后楼山汉墓M5、子房山汉墓M3号墓、药检所汉墓等也出土玉面罩,西汉中期以后的墓葬则很少见到玉面罩
2023-07-28 12:00:00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重要礼仪之一,浅谈两周时期的射礼
两周射礼是中国古代射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从实用化、礼制化、社会化到世俗化的演变过程。我们将对两周射礼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揭示了射礼在中国古代社会等级结构和政治制度变革中的作
2023-05-09 18:04:00
从社会背景、具体实践等方面,浅析周公对周朝制度改革与发展
...出的“三纲五常”思想和“尊王攘夷”的国家方针,成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和外交战略的重要基石。他通过实际行动,推行三分田地政策、制定周礼、建立封建等级制度等措施,有效地解决了社会矛
2023-05-12 08:19:00
春秋时期的齐鲁宾礼制度,为人们带来了什么?
...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礼仪制度作为这一时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礼”在春秋时期开始出现分化,春秋初期是礼制的萌芽时
2023-05-13 10:21: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