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赵朴初:孤山下的文化摆渡人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5-05-25 06:57:00 来源:杭州网

杭州日报讯 他出身于“四代翰林”的书香门第,自幼浸润于传统文化的浩瀚海洋,诗词歌赋、翰墨丹青无不精通。作为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他以笔为舟,在文学艺术的长河中遨游;作为社会活动家与爱国宗教领袖,他心系家国,以宽阔胸怀践行使命。他,是赵朴初。

这位在20世纪中国文化、政治、宗教等领域留下深刻印记的杰出人物,与西泠印社的缘分,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段熠熠生辉的佳话。

赵朴初(1907—2000),安徽太湖人,居北京。1979年起任西泠印社名誉社长,1993年起任西泠印社第五任社长。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社会活动家,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曾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民政部副部长、人事部副部长,上海市政法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红十字会名誉会长,中日友好协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第六至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民进中央名誉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等职。

1979年12月,西泠印社迎来建社75周年的重要时刻。在这场文化盛会上,赵朴初被推选为名誉社长,自此与西泠印社结下不解之缘。1993年,他正式担任西泠印社第五任社长。在担任社长期间,赵朴初凭借卓越的影响力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为西泠印社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早在1979年初,西泠印社召开纪念75周年筹备大会之际,听闻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远在北京的朴老便作诗以赠:“篆刻有道道非易,博学始能精一艺。清华雄浑见诗心,奇正阴阳通画意。印人结社重西泠,七十五年观复兴。传承岂止八家法,境界方开千载新。”他以诗歌的形式,鼓励印社同仁博采众长,不拘泥于传统门派,在印学创作中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也为印社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1993年,西泠印社成立90周年之际,赵朴初再次以诗抒怀:“长我三岁西泠社,我未及见诸长者。每到孤山意怆然,不思缶翁思秋白。秋白不为浙皖拘,心观无常行菩萨。迈古腾今思不群,游刃恢恢念天下。应知印人有异才,当因其小观其大。风流儒雅有传人,九十年来印学兴。毕竟丁吴功业在,护持文艺重西泠。”诗中,他不仅表达了对印社先贤的敬仰,更强调了身为一名印人应具备的广阔胸怀和社会责任。

赵朴初对西泠印社的情感,不仅体现在精神引领上,更以实际行动支持西泠印社的发展。1996年,当他得知《西泠艺丛》即将复刊,立即寄来5000元人民币资助,助力这一印学文化传播平台重焕生机。1997年,为筹建中国印学博物馆,他上书国家有关部门建议给予扶持,并亲自题写馆名。正是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凝聚了几代印人夙愿的中国印学博物馆终于落成,成为印学研究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殿堂。正如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所言,赵朴初先生以巨大的影响力,为中国印学博物馆的建设起到了主导性的大作用,圆了数代西泠印人的梦。

在艺术领域,赵朴初秉持着“尊传统以启新风,先识器而后文艺”的文人书学观念,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他的书法博采众长,融北碑之雄浑、苏东坡之洒脱、颜真卿之端庄,形成独具特色的“赵体”。其作品笔力遒劲,结构严谨,于雍容大气中尽显宁静祥和之美,不仅蕴含着深厚的国学底蕴,更在人文、历史与生活中找到了新的灵感与表达。赵朴初以其深厚的艺术造诣,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他为西泠印社留下的诸多墨宝,成为印社珍贵的文化宝藏。

2000年,赵朴初先生与世长辞,西泠印社痛失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家,而他留下的精神财富与文化遗产,永远镌刻在西泠印社的历史丰碑上。他的思想与精神,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印人不断前行,激励着他们追求卓越,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懈奋斗。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5-25 0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象。这座国家级博物馆匾额上的馆名就由他题写。他也是西泠印社百年历史上唯一连续14年担任“名誉社长”。11月29日,西泠印社美术馆“先生归来”学术展览品牌第七回:“先生归来——
2024-11-30 09:53:00
...山增添了无尽的历史韵味与自然灵秀。而位于孤山南麓的西泠印社,更是以那精巧别致的园林布局,勾勒出一幅幅令人心旷神怡的全景画卷。这里的每一砖一瓦,每一草一木,似乎都在诉说着西泠先
2024-09-01 07:25:00
西泠印社:回望百廿风华 薪火永续延绵
庆祝西泠印社建社120年系列展正在举办中,包括在浙江展览馆举办的西泠印社百廿成果汇报展、社员作品展、社藏捐赠菁华展(2019-2023)以及在杭州画院举办的2023海内外印社联展
2023-11-13 08:18:00
探访西泠印社:品读方寸之间的艺术魅力
...访团走进中国研究金石篆刻最负盛名的民间学术团体——西泠印社,品读浓缩于方寸之间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年传承。西泠印社社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沈颖丽为探访团介绍西泠印社的历史。王筝 摄2
2023-12-07 19:11:00
...西泠镜像”专栏已悄然走过十载春秋。这十年,专栏围绕西泠印社“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宗旨,用文字与影像精心雕琢岁月,每一篇文章、每一幅画面,都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百年印
2024-12-08 07:06:00
体验传统文化 感受艺术魅力杭州日报讯 近日,由西泠印社主办的端午假期系列研学活动在西泠印社孤山社址举行。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是集拜神祭祖
2023-06-25 07:19:00
...亚篆刻协会会员作品展”开幕式在孤山举办。本次活动由西泠印社和马来西亚篆刻协会联合主办。这是马来西亚篆刻协会首次来到西泠印社办展,不仅接续了中马两国的文化交流和友谊,也对传播发
2025-06-08 07:07:00
“婺风入西泠”杭州日报讯 2月27日,“婺风入西泠——西泠印社金华籍社员作品展”在孤山举行。金华素有“历史文化之邦、名人荟萃之地、文风鼎盛之城、山清水秀之乡”的美誉,先后涌现了黄
2024-03-03 07:04:00
...瓦的传统中式院墙悄然隐匿其中,这里便是孤山路31号,西泠印社。院墙东边,一座月洞门静静敞开,两扇红漆木门散发着古朴的气息。门洞的上方,一块黑字黑框青底的石刻匾额格外醒目,“西
2025-02-09 07:26: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央媒看太原9月19日,新华社《中国网事》栏目报道了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的二战侵华日军“太原工程队”旧址,这里曾是日军的战俘集中营
2025-09-20 07:24:00
9月18日,“致敬英雄·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主题活动在清徐县烈士陵园举行。清徐县党员干部、公安民警、少先队员、抗战英烈子女代表等各界人士百余人
2025-09-20 07:24:00
中国最能吵架的邻居城市,抢人,抢钱,抢高铁
作者:野庐河南南阳、湖北襄阳,中原腹地一对命运交错的双生花。俩城市同在南襄盆地,相距不过两百公里,高铁半小时便可互通。地缘联系造就了经济
2025-09-20 04:19:00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朱彦最早的“南京面孔”长什么样?南京先祖的衣食住行有何特点?最早的南京城里有什么?……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江之永矣——江南地域早期文明特展”正在举行
2025-09-19 14:49:00
160件文物静静陈列在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从新石器时代一直跨越到明清,跨越数千年时光在此相聚。一场名为“江流万古——长江流域古代文明瑰宝展”的盛事
2025-09-19 15:57:00
第38届全国古籍出版社社长年会在贵阳召开
9月17日至18日,由中国出版协会古籍出版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古工委”)主办,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承办的第38届全国古籍出版社社长年会在贵阳召开
2025-09-19 17:21:00
杜兴成新作配乐诗《我漫步在世界的中心》| 周进朗诵
配乐诗《我漫步在世界的中心》作者:杜兴成朗诵:周进我漫步在世界的中心,中轴线上,儿孙相伴家人行。大栅栏,一条古色古香的街巷
2025-09-19 20:59:00
名不虚传、个个千年!河南这些小镇入列→
大河网讯 (记者 刘瑞朝)武则天沐浴过的温泉镇,齐桓公光临过的召陵镇,以造纸业出名的纸店镇,唐代高僧玄奘故里缑氏镇……每一个地名
2025-09-19 21:15: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古代人的“航空”梦就在吉林的这面铜镜里
人类对蓝天的向往,从古到今。但谁能想到,千年前的“航空梦”竟被镌刻在一面藏在吉林的铜镜上,那就是延边博物院的金双仙飞天纹铜镜
2025-09-19 21:59:00
史料里的家国情怀 | 陈蕴瑜:战地遗书饱含深沉之爱
在安顺市平坝区天龙镇,一座石木结构的屯堡民居静静伫立,这里是抗日英雄陈蕴瑜将军的故居。踏入院中,与正房相对的照壁前,是将军的遗像
2025-09-19 23:04:00
铭记“九一八”| 黔山忠魂
9月18日,当肃穆的防空警报在贵阳南明河畔响起,警示世人勿忘国耻。我们也铭记,地母洞那象征的文化守护之光。这座深藏于鹿冲关森林公园的溶洞
2025-09-19 05:17:00
1937年,抗战烽火燃遍祖国大地,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在战火中命悬一线。面对三部藏书被毁和藏书地沦陷的绝境,贵州以血性与智慧扛起守护中华文脉的重任
2025-09-19 05:49:00
9月18日,黑龙江省档案馆首次公布“侵华日军强征及奴役中国劳工”专题档案62件,深刻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劳动统制”政策的罪恶本质
2025-09-19 07:52:00
纪录片|铁证:阁楼收藏家的抗战记忆
记录“九一八事变”的日军手牒,让人胆寒的日军防毒面具,印着“北支事变”字样的画报,南京被攻陷后的城市照片……在收藏爱好者周沧海的阁楼里
2025-09-18 14: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