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半岛都市报
郑小悠长篇小说《雍正:天地古今惟一啸》面世
在历史与虚构之间低调转身 半岛全媒体记者孟秀丽
作家郑小悠的最新长篇历史小说《雍正:天地古今惟一啸》近期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郑小悠畅销书《九王夺嫡》与《年羹尧之死》的虚构版,脱胎于其十多年前60多万字的网文创作。身兼历史学专业学者与网文写手双重身份的郑小悠,在坚实的学术训练基础之上进行通俗小说的演绎,是该作品的一大亮点。郑小悠以小说家笔触立史,在历史与虚构之间低调转身,聚焦于康熙末年到雍正初年的政治与人物群像,以史实为蓝本,加以符合时代背景的虚构想象,还原了康熙末年的储位之争,以及年羹尧与雍正君臣关系的演变历程。
日前,郑小悠接受了媒体群访,分享了新作的创作历程及其治学、创作的感想与体悟。郑小悠坦言最崇拜高阳先生,不夸饰不故作高深,雅逊简洁,有一点古味的白话小说是她心中的历史小说模范。《雍正:天地古今惟一啸》中,波澜壮阔的雍正王朝画卷尚未完全展开,郑小悠表示以后会写两本四十万字左右的小说,以多卷本的形式完成整个系列的收束。
前世今生>>>
狂删30万字,旧网文一年打磨成精品
记者:首先请介绍一下这本书的创作缘由,以及书名出处。
郑小悠:我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专业是清史方向。去年刚刚出了我的博士论文,就是研究清代法律方面的制度,因为很早以前就对清代的政治史,特别是康雍乾时期的政治史比较感兴趣,所以写了一系列相关的非虚构作品,如《九王夺嫡》《年羹尧之死》。
我对清史开始有懵懵懂懂的兴趣是在小学四五年级,六年级我拿到了《雍正王朝》的盘,拿到了二月河著《康熙皇帝》的签名本,文学的种子就算正式种下了。后面再读清史图书是在高中,上大学写小说是在本科和硕士。写《雍正:天地古今惟一啸》是我读硕士一年级的时候,那年23岁。当时是在晋江文学网上做连载,信马由缰,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后来积累了很多粉丝,大家在后面跟帖互动,从论坛上的互动演变成私人之间的交往。我觉得写东西最大的收获,是结识了很多有共同语言的朋友,互动频繁,他们提了很多意见,支了很多招。受他们的影响,我采纳一些思路,越写越长,一直写了60万字,从康熙去世写到雍正三年。因为读博士课业压力大,我把晋江那个栏目给关掉了,开始专心学术。
“天地古今惟一啸”这个说法出自雍正自己的一首诗,他做皇子的时候为突出自己与世无争的心态,写下《热河闲咏七首·其七》:“闲来忘暑兼忘我,浩气冲融贯太虚。城市山林君子宅,山林城市帝王居。不寻仙客谈元旨,懒觅高僧讲梵书。天地古今惟一啸,悠然自得有谁如。”我当时很喜欢这首诗,就用了“天地古今惟一啸”做ID,后来用作网文的书名,我觉得这反映了他早年的心态。
记者:您是专业历史学者,又是粉丝众多的网文作者,您是如何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
郑小悠:我写小说是很早的事情,我对雍正及这段历史感兴趣其实特别早。我上小学是在上世纪90年代,当时二月河的帝王系列小说,康熙、雍正、乾隆出版,我课余时间在家看课外书,四大名著,金庸武侠琼瑶言情都看,后面就看到了二月河的这三部曲,我很喜欢。我小时候很喜欢评书、戏曲等跟历史故事相关的东西。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我有个机会去拍一个电视剧,做小演员。但后来剧没拍成,导演觉得很对不起我,就说可以满足我一个愿望。当时《雍正王朝》电视剧正热映,我想有一套正版碟,导演就送我了。后来我父亲的朋友送了我一套《康熙皇帝》签名本,我很喜欢很得意。因为喜欢历史,我看了很多历史相关的论坛,在论坛上跟帖,发表自己的意见。上大学后时间比较充裕,不甘心发帖简单解读史料,想充分释放自己的主观想法,于是开始写小说。
记者:这本书是由您多年前的网文删减修改出版,请介绍一下个中情况。
郑小悠:这本书的出版特别传奇。我开始写小说是在十八九岁,后来慢慢写成熟一点,就在网上连载《天地古今惟一啸》,60多万字比较杂的网文,没有逻辑和主线,没有主体,人物太多,有的人物写着写着就忘了,原稿是很乱的,我没打算出版,觉得不值一提,不好处理。后来读博课业压力大,就关掉了晋江的栏目。读博期间,我写了30万字的博士论文,还发了各种小论文,顺利拿下学位后就进入工作状态。为锻炼写作和思维,我开始写公众号,把原来积攒的知识背景系统化,写了九王夺嫡系列的十来篇,年羹尧之死也写了十来篇。后来,汉唐阳光的尚红科先生对我写的这些乱七八糟的公众号感兴趣,在2018年和2021年把《年羹尧之死》《九王夺嫡》分别出版了。
我在《年羹尧之死》的序言里提到了《天地古今惟一啸》这个小说,结果碰到了一个有心人,长江文艺出版社的副社长阳继波先生看了那个序言,通过各方面的渠道联系到我,想出版这部小说。我又用一年的时间,将60万字的稿子删改成30万字,成为一个逻辑完整、主线清晰、结构相对分明的书稿,把好多人物都砍掉了。所以我的小说等于从一个拉拉杂杂的冗长网文,最后被我整合成《年羹尧之死》《九王夺嫡》这两部虚构作品结合的一个小说。这就是这部小说的前世今生,其实还挺传奇的。
低调转身>>>
在历史与虚构之间摹写清史风云
记者:很多作者写小说的时候容易拘泥于史实,写出接近于非虚构的讲评式作品,小说的趣味性会丧失很多。请问您有何创作秘籍?
郑小悠:其实我也会有这种问题。做研究之后,老想卖弄点儿知识,我可能史料掌握得比一般作家要好,老想把我知道的都告诉你,但很多是知识点,不适合做成文学情节出现在虚构作品里。我会使劲控制自己卖弄专业知识的欲望,所以上千字的叙述性、介绍性的文字咔咔咔全删掉,改成对话或场景这种看起来好玩儿一点儿的东西。
我自己很得意的是第30章,我写胤祥和雍正一块儿看宋版书。我大学学历史,文献学功底一般,到国图工作后,很多同事是这方面的专家。怡亲王胤祥是藏书大家,藏书很有名,我特别想写一段他跟古籍、藏书有关的内容,但古籍版本放在小说里肯定没人看,我就想了一个办法,通过雍正和胤祥讨论来切入。我首先以一个抄家来的善本书入手,这很符合雍正时代的特点,雍正把抄家得来的好东西赏给他最信任的弟弟,这是很有可能的。于是就写到他俩看了一个原版的书《梅花字字香》,这是国图藏书,我在国图110周年大展的时候看到过,是一个元刻本,刻得很漂亮。而且这书是以辅书目里边的,又是怡亲王家藏的,我就写了好多:“皆以楠木书盒盛装,略无缝隙,打开书便觉一股浓香飘来,上下用两片樟木甲板,以防虫蠹,内即旧团花龙凤纹锦四合书套,象牙别字洒金的瓷青书衣。”这是我在卖弄自己的专业知识,把我在国图学的这点皮毛都写出来了,感觉很得意。
记者:请谈谈您眼中的雍正其人。
郑小悠:我用一句话概括雍正:可远观,不可近距离接触。作为一个制度史的研究者,政治角度我很欣赏雍正,他的政治素质很高,从一个不那么受康熙喜欢的边缘皇子,处心积虑把兄弟们耗得纷纷落马,自己在竞争过程中完全不犯错误,慢慢从边缘到相对小核心的三人候选人,最后利用短暂的政治真空上位。我非常欣赏他的政治素质包括一些个性,政治眼光,决策能力,用人能力,这方面我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
如果让我跟他做同事,那我坚决拒绝,离他远远的。他对人的判断只有一个标准,就是能力怎么样,其他都不重要,他重用的都是一些能臣,那些徒有虚名的他完全看不上,而且会打击。但另一方面,他喜欢有能力的人,但这个能力必须在他的控制范围之内,一旦他觉得不太可控了或感觉某种威胁,就像年羹尧、隆科多,那他会重重打击甚至下死手。所以跟他打交道是很难的。所以我总结雍正一句话:可远观而不可近距离接触。
记者:您的行文风格很特别,历史叙事比较像高阳的文风,是曾受过他的影响吗?
郑小悠:说我的书行文风格像高阳,我特别开心,虽然我对雍正的爱好是来源于二月河的作品,但我最喜欢的历史小说作家是高阳先生,就是许晏骈,他的晚清系列,如《慈禧全传》《胡雪岩》,以及写清中期曹雪芹一家的小说我都特别喜欢。
我喜欢他那种叙事的自如,对官场对政治、对人物拿捏的细节,语言对话的生活化,就是不装不端着,但是又很雅逊,有一点点古味的白话小说,我最崇拜高阳先生,有点刻意向他学习。
记者:您之前说想写一个系列,雍正有没有后续创作的打算?未来还将有哪些计划?
郑小悠:从康熙末年到雍正三四年就40多万字了,雍正一朝共13年,要写完的话其实挺长的,慢慢写的话,起码再写两本这样厚的。如果写的话,可以把康熙前面的接上,比如从废太子,到他最后一次去热河的这段时间可以续上。以后有没有机会继续写下去,得看时间问题。
我以后可能会写案子,我做法律史,之前出过一部书叫《清代的案与刑》,那些案子其实蛮适合写成小说的,而且适合写成连续剧一样的一个案子接着一个案子,虽然不是一个时代,但虚构作品可以把它强行挪到一个时代里来。这方面的资料我收集得比较多,写博士论文搜集了很多特别奇葩的案例,我觉得以后写成小说也挺好玩儿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07 05: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