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何谓文物中的“工”与“巧”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6-14 13:55: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本文以两汉至南北朝时期的灯具为例,讨论了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中的“工”“巧”观念。作者通过梳理文献中的“工”“巧”概念,揭示了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的三个传统,即工匠传统、知识传统与观念传统。在此基础上,笔者从功能与使用、意象与感官、工巧与雅俗三个方面,梳理了“工”“巧”观念在中国古代灯具设计上的具体体现。

一何谓“工”“巧”

“巧”是一个内涵小、但外延大的概念,我们可以通过下定义的方式,给予“巧”一个似是而非的标准,但究竟何以为“巧”,始终与人们主观的观看视角和思考方式有关。如何理解“巧”,不同文明、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不同人群各有异同。在古代中国,“巧”这一概念于先秦时期即已萌发,且往往与另一个概念“工”相关联。要理解“巧”,就要同时去理解“工”,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中的“巧”,常在工与巧的关系中显现。

《周礼·考工记》云:“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这里提出了制作良器的四个要素,即天时、地气、材料与工艺。其中前三者的获取都需要机缘,但工艺之巧则在于人为。在工与巧的关系之中,渗透着“天人合一”的理念,“巧”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在于运用天时与地利,并施“工”于“材”。

《汉书·食货志》云:“作巧成器曰工。”相对于物质性的材料而言,“工”既代表着工匠,同时也代表着工匠所承载的技艺。《国语·齐语》称,“相语以事,相示以巧,相陈以功”,这里的“巧”指的便是相互展示的技艺,而“工”则是展示技艺的主体。《周礼·天官》中提到“九职”,其五即为“百工”,贾公彦注疏“百工”云:“谓百种巧作之工,所为事业,变化八材为器物,饬之而已。”从中可知,百工化材为器,即为巧作。而在“工”与“巧”的关系中,相对于“材”与“工”而言,“巧”构成了“器”与“工”的纽带。换言之,“工”与“巧”是在由“材”到“器”的过程中体现出的,二者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并不能截然剥离。“巧”体现在技艺中,技艺的传承则形成了工匠传统。

除了工巧关系之外,《周礼·考工记》在提及“制轮”与“画缋”之事时也提到了“巧”:

轮人为轮,斩三材,必以其时。三材既具,巧者和之。毂也者,以为利转也;辐也者,以为直指也;牙也者,以为固抱也。

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五采备谓之绣。土以黄,其象方,天时变,火以圜,山以章,水以龙,鸟兽蛇。杂四时五色之位以章之,谓之巧。凡画缋之事,后素功。

制作车轮时,在毂、辐、牙三材齐备后,令材成器的关键步骤在于“和”。画缋是在织物上用染料在局部涂画,或用彩丝刺绣,从而形成五彩绚丽的纹饰,画缋之巧的要义在于“章”。“和”与“章”所揭示的“巧”,不仅表现在从材至器的过程中,这里的巧者之“巧”,既在于其精湛的技艺,同时也在于精巧的设计。因此,“巧”既体现在由“材”至“器”的工匠技艺中,同时也表现于“和”与“章”的设计构思上。

二物质文化研究视野下的古代灯具

器物的设计构思,既要考虑器物的意涵所指,也受到形而上的制器理念潜移默化的影响。前者在历时性的积累中形成了知识传统,后者则在反复的破立中形成了观念传统。工匠传统、知识传统与观念传统构成了物质文化研究的三条线索,分别指向“器”“事”“义”三个不同的面向。其中,工匠传统表现的是物质文化中“器”的层面。材料、技艺与人在不同时代和地域中,都会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器的制作过程体现着工匠之巧。知识传统表现的是物质文化中“事”的层面。不同的器用功能、不同的使用场合与不同的应用人群,都会使器物的设计变得复杂。器物的材料、器形、装饰与纹样在不同礼仪与习俗的影响下,形成丰富而多元的内涵与指向。这些融于器物之中的知识,在不同的感官体验中,呈现出器物的功能之巧。观念传统体现的是物质文化中“义”的层面。宇宙自然、阴阳五行、生死哀乐、雅俗伦理等观念,在不同时代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虽然不能直接与器物的视觉造型相关联,但却以一种无形的方式渗透其中,揭示出器物的构思之巧。

在制器之巧、功能之巧、构思之巧三个面向上,我们将“工”与“巧”的概念纳入到物质文化研究的视野之下。在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中,灯具是一项重要的内容。用火与照明不仅关系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面,同时也与习俗和礼仪密切相关。以何种材料与工艺制作灯具,以何种造型与纹样装饰灯具,在何种场合使用灯具,这些方面中都蕴含着古人对于“工”“巧”的认识。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中有大量关于灯具的描绘,历朝历代的文学作品中也频见对于灯具的歌咏。在物质形态之上,作为意象的灯烛更是照亮了人们的思想道路。

何谓文物中的“工”与“巧”

何谓文物中的“工”与“巧”

何谓文物中的“工”与“巧”

何谓文物中的“工”与“巧”

何谓文物中的“工”与“巧”

何谓文物中的“工”与“巧”

何谓文物中的“工”与“巧”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14 19: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传统文化的无限热爱和尊重,也是影片对无数默默无闻的文物修复师的致敬。和墨阳一样,无数文物修复师,将自己的一生无怨无悔的奉献给了文物,他们对器物的用心维护,甚至超过自己的生命。
2024-07-18 11:49:00
“大唐盛世 法门珍宝——唐代文物精品特展”在福州开展
...9月22日讯(见习记者 刘露 文/摄)9月22日上午,由福建省文物局指导,福建博物院、法门寺博物馆主办的“大唐盛世 法门珍宝——唐代文物精品特展”在福建博物院正式开幕。该展集
2023-09-22 18:38:00
...古代沉船,经考查,其中一处沉船遗物以瓷器为主,推测文物数量超过十万件,根据出水文物初步判断为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年)。这一发现,将人们的目光又一次吸引到中国瓷器上
2023-05-26 14:48:00
广元黑釉亮天下
...惊现在世人眼前。彼时,宝成铁路正在建设,西南博物院文物考古调查队配合在沿线做文物考古调查,在广元城北工农镇西北方向发现了古窑址(古称瓷窑铺),并将其命名为“广元窑”。一个窑口
2024-12-06 17:16:00
【人才强国新征程·关注文物保护与修复人才】走进北京故宫博物院,就如迈入了一幅多姿多彩、不断延展下去的宫廷画卷:有的人,倾心于东西六宫精巧的陈设;有的人,钟情着内廷园囿雅致的格局;
2024-09-08 10:01:00
张珮琛:守护古老青铜器焕发青春的秘笈
张珮琛(左)对三星堆出土青铜文物进行清理与修复。拥有420余万粉丝的微博博主、每天“撸铁”一小时的健身达人、国家级非遗项目“青铜器修复及复制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这三种看似不搭
2024-06-06 09:57:00
非遗传承人于安君的青铜之路
...,古朴的图案栩栩如生。于安君曾经在省考古研究所从事文物发掘和修复工作,这让他对古代文物有了更深入研究。于安君介绍,青铜器制作分为仿制和复制,而最难的就是复制,要求必须忠于原作
2024-06-12 10:55:00
品鉴 | 青铜器制作技艺的薪火相传
...,艺术则让青铜器成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河南作为文物大省,有着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河南古代青铜器起源早、分布广、数量多、工艺高,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
2023-09-13 14:52:00
沉浸式体验拓片非遗技艺成国庆海口市民新打卡点
...质文化遗产,通过拓印将古代青铜器、石刻、钱币画像等文物上面的图画及文字复制下来,其技艺本身便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其中,全形拓可以说是墨拓艺术的最高境界,是集金石学、考古学、美
2023-10-01 19:54: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