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张珮琛:守护古老青铜器焕发青春的秘笈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6-06 09:57: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张珮琛:守护古老青铜器焕发青春的秘笈

张珮琛(左)对三星堆出土青铜文物进行清理与修复。

拥有420余万粉丝的微博博主、每天“撸铁”一小时的健身达人、国家级非遗项目“青铜器修复及复制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这三种看似不搭的“头衔”,却属于同一个人。他就是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器物修复研究室研究馆员张珮琛。

眼前的张珮琛,紧身T恤、牛仔裤、潮流运动鞋、小平头,让人很难将他和从业31年的资深青铜修复专家联系在一起。第一眼看到他,不少人惊诧:与历经千年的文物打交道的,竟然不是白发满头的老先生?

真正走进位于龙吴路的上博文物保护科技中心,会发现操作台前忙碌的基本都是年轻面孔。正如张珮琛所言,70后的他是青铜修复团队中年龄最大的,其他大多数是80后、90后。他们投入工作的模样,让人们看到传统技艺的青春焕发,也正因为新鲜血液的不断加入,中华文化才得以更好地传承发展。

最小干预,是对文物最大尊重

与张珮琛约定采访时,他刚从四川广汉回沪。作为上博东馆首个特展,备受瞩目的“星耀中国: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不久前落下帷幕。他此行的目的,是负责三星堆博物馆借展文物的点交工作。“归还的展品中,有一批是在上海完成修复的,在此过程中,我们从大型青铜器物内部清理出不少文物和碎片,需要当面点清和交还。”张珮琛介绍,自从2023年初上博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金沙遗址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等多家文博机构签署合作框架协议以来,围绕三星堆最新发现的七号坑、八号坑出土文物开展清理、修复、检测等,成为上博青铜修复团队的重头工作。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团队分为两组,交替往来于上海和四川广汉两地之间,完成了近百件(组)三星堆出土青铜文物的清理与修复。

“三星堆青铜器的修复如同开盲盒一般,文物的造型‘千奇百怪’,不同文物病害状态差别很大,有些受到埋藏环境影响腐蚀严重,有些受到物理挤压产生变形、裂隙甚至断裂,有的已经残缺不全……”张珮琛说,上博的青铜藏品品类丰富,涉及国内绝大多数区域、不同时代的各种器型,加之上博一直以来的传统,即每一个合格的修复师必须全面掌握“青铜器修复及复制技艺”的每一道工序,包含清洗、除锈、矫形、拼接、刻纹、翻模、铸造、配缺、打磨、做色、做旧等,这使得上博青铜修复师对于大部分的修复任务皆能从容应对,但唯独三星堆的器物很特殊。

“无论是材料造型、制造工艺,还是病害状态,都跟我们以往接触的青铜器不一样,这对于修复工作是不小的挑战。”他以一件神兽器盖及残尊为例,拿到手时情况非常不明朗,器物通体附着大量伴生出土物,整体腐蚀严重,表面及内部附着有大量象牙残渣、海贝、牙珠及其他铜器的残件,并有象牙穿破器身,形成贯穿性断裂病害。“由于长期处在潮湿的环境中,铜离子不断释放,铜锈渗透到象牙碎片中,使得象牙变成了绿色铜锈一般,牢牢地吸附在器物上,因避免使用化学溶剂清洗,靠普通工具的清理效率又很低,最终凭借我们丰富的修复经验,以及上海带去的工具,一点点将文物清理完毕。”张珮琛告诉记者,本以为器盖和下部的铜尊可以分离,随着清理的不断深入,却发现尊口与盖沿的连接处有铸接痕迹,类似铸铆的结构将两者完全锁死。“从尊腹的兽面纹可以看出,下部的尊明显具有中原商代晚期纹饰特色,但器盖子却与当地制作风格一致,古蜀人将这两件原本不相关的器物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样的形式完全超出了我们以往的认知。”接着,又有难题接踵而来——器盖镂空部分大量断裂,顶部神兽已经出现倾斜现象,随时有断裂坍塌风险,需要外界辅助支撑。由于结构特殊,并没有现成的支撑结构可用,团队便开始设计与绘制特殊的双重承力的支撑结构图纸,并在当地建筑材料商店寻找制作材料。

“记得当时就在广汉的路边建材店门前,我们几个来自上海的修复师拉着锯子、量着尺寸、打着螺丝,在路人疑惑的眼光中不断调整着一套奇怪的架构。这个建材店老板应该不会想到他家的材料会支撑起三星堆考古发掘的重要文物。”张珮琛透露,这件神兽器盖及残尊目前正在三星堆博物馆展出,展架依旧沿用他们设计及手工制作的结构。

耗时一个多月,整个器物内外清理分离出残片130余片,而清理、分离、濒危裂隙的应急处理只是修复第一个阶段,接下来要将这些碎片进行归类,属于这件器物的碎片会进行原位拼接修复;不属于它的部分,则要寻找真正的“主人”。“三星堆青铜器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各种器物常常叠加铸接在一起,形成很多有趣又诡异的组合;而在‘入坑’的时候,古蜀人又将它们敲碎分散填埋在不同的祭祀坑。”他打了个比方,这好比把许多套大型的积木全部打散扔在未知的不同的坑里面,要将它们找出来,然后分类拼接。“这个过程极有挑战性,但也很有趣,如同探案般抽丝剥茧寻觅破解历史谜题。”

“文物修复的本质是对文物原本信息的还原和揭示。”张珮琛认为,有依据的修复、最小干预,是对文物最大的尊重。参观过“星耀中国: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的观众或许会注意到,占据展览C位的“金面具笄发青铜人头像”的脖颈是断裂的。“因为受到埋藏环境挤压,头像的脖部出现大面积断裂现象,在收集所有残片前,我们不建议马上进行修复补缺工作,以免过度干预文物原有的信息。这一点也与三星堆文保专家达成了共识。”

守正创新,传统技艺生生不息

这种细致与严谨,缘自张珮琛上世纪90年代进入上博从事文物修复工作以来就不断接受的严格训练。彼时,上博还在延安东路上的中汇大厦里,很多人连博物馆的门都没有踏入过,更不要说了解文物修复师这个职业。“我是艺术类院校的学生,学的也不是文物保护专业,在实习中结识了我的老师黄仁生,师生之间比较投缘,于是选择了这个职业,上博为我提供了非常好的成长土壤。”从业30多年来,从默默无闻到走上台前再到聚光灯下,他明显地感受到这个职业的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

与时俱进,在上博“青铜器修复与复制技艺”的师承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记者了解到,早在上世纪50年代建馆不久,上博就建立了国内第一个文物修复工场。第一代修复师,大部分都是从传统古玩行引入的民间高手;第二代修复师,是从特别工种的厂招来的,拥有模具、做色、铸造等绝活;第三代修复师,也就是张珮琛这一代,多数为来自艺术类院校的艺术生,他们将色彩造型等美学功底与文物修复相结合;现在的第四代修复师,大部分拥有海外文保专业留学背景,吸收西方的修复理念,将新材料新技术融入传统技艺中。

张珮琛说,包括激光清洗、多材质3D打印等技术,上博青铜修复团队多年前就已经在应用。如今,人工智能也参与到文物的修复中。比如,上博东馆中国古代青铜馆入口显眼处展陈的一块夏代绿松石牌饰,它的中间原本缺少一部分,修复时,补多少块绿松石,怎样排列,每块的大小长短如何选择,以往基本凭经验,取决于修复师的美学能力和技能,比较个性化;这一次,团队将全球存世所有同类牌饰的数据输入电脑,借助算法计算出绿松石分布规律,推荐需要的绿松石数量、尺寸、形态、颜色,修复师再寻找合适的材料补缺。“我们是用当代的科技去追寻当年的工艺,AI为传统修复工作注入了逻辑化、科学性的元素。”在他看来,非遗技艺的传承既要保持住传统优势,也要敢于吸纳新事物。“唯有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让我们这个行业焕发蓬勃生机,并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06 11: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三星堆考古一线挑大梁的年轻人(青春派)
...址启动新发现的6座“祭祀坑”发掘工作,新出土象牙、青铜器、金器、玉器等各类文物1.5万余件,再次轰动世界。在三星堆考古一线,90后挑大梁。据介绍,本次三星堆考古祭祀区的发掘有
2023-09-03 18:18:00
新文物、新成果、新手段——探访三星堆博物馆新馆
...合,令人震撼。据了解,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共展出陶器、青铜器、玉石器、金器、象牙(含象牙雕刻)等各类文物共1500余件(套)。有近600件文物为初次展出,其中包括三星堆3号至8号
2023-07-27 22:21:00
三星堆青铜神树原型是珙桐吗
...号神树也有联系,但是信息会少一点。”“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是全球独一无二的,有很多天马行空的,也有很多写实的,如青铜鸟、太阳轮。这个神树原型是否来源于我们生活中对应的某种植物,
2024-06-12 09:01:00
三星堆博物馆“焕新”:新功能、新展陈、新文物
...,还陈列展示新一轮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共展出陶器、青铜器、玉石器、金器、象牙(含象牙雕刻)等各类文物共1500余件(套),数量为原展出文物的3倍有余,近600件文物为初次展出
2023-07-27 15:05:00
三星堆300余件文物亮相新馆
...行。2019年以来,三星堆“再醒惊天下”,新出土象牙、青铜器、金器、玉器等各类文物17000余件。为更好展示出土文物,三星堆博物馆新馆于2022年3月开工建设,16个月之后正
2023-08-01 16:43:00
香港故宫“凝视三星堆”!120件文物55件为近年最新出土
...地区的三星堆、金沙和宝墩等遗址、距今 2600 至 4500 年的青铜器、玉器、金器及陶器等珍贵文物,有100件三星堆遗址文物
2023-09-27 17:14:00
近600件“国宝”首展!三星堆新馆开启全新文化盛宴
...纪逐梦”“巍然王都”“天地人神”三部分,展出陶器、青铜器、玉石器、金器、象牙(含象牙雕刻)等各类文物共1500余件(套)。首次展出的近600件文物中,包括新出土文物300余件
2023-07-27 16:31:00
运抵香港,等你“开箱”!
...尾部上翘的“虎头龙”是三星堆目前所见最高的动物造型青铜器之一,高75.5厘米。 △“金面罩”三星堆共出土约十件“金面罩”,这次展出的“金面罩”最大,重约350克,黄金成分占
2023-09-19 16:14:00
奇奇怪怪三星堆 神神秘秘古蜀国
...树纹饰,可见神树之重要。另一件用于祭祀仪式的标志性青铜器物是1986年2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大立人,人像高达1.8米,加上基座通高约2.6米。大立人身穿窄袖与半臂式三层衣,前胸
2024-08-30 09:30: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峰日前,在南京入选“世界文学之都”六周年之际,茅盾文学奖与鲁迅文学奖双奖得主、著名作家徐则臣携新作《域外故事集》做客南京世界文学客厅
2025-11-07 07:50:00
吴石烈士户籍卡首次公开
南京市档案馆物证还原英烈隐秘岁月吴石烈士户籍卡首次公开吴石烈士户籍卡。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杜文双 摄南报网讯(记者祝东秀苍淑珺通讯员王伟朱亚东)热播剧《沉默的荣耀》凭借对吴石将军潜伏历程的真实还原
2025-11-07 07:50:00
鲁网11月4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一行来到嘉祥县孟姑集镇岳楼村的岳氏家祠。这座祠堂始建于康熙二十五年,康熙皇帝为表彰岳峰秀的清正廉洁
2025-11-06 09:55:00
最近,网上掀起关于对康熙亲生父亲是谁的讨论。更有网友推测,康熙父亲并非顺治而是洪承畴。对此,中央民族大学严实教授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指出
2025-11-07 00:46:00
【大风影像】终南正脉——至相寺
深秋的秦岭山脉,终南山在晨雾中若隐若现。怀揣着对千年古刹的向往,驱车向南,沿着子午大道一路疾驰,目标直指天子峪深处的华严宗祖庭——至相寺
2025-11-05 17:31:00
《羋月传》作者蒋胜男:不要想象一个“自己的古代”
大皖新闻讯 著名网络小说作家、浙江省网络作协副主席、《羋月传》作者蒋胜男现身安徽霍山迎驾笔会。作为人气作家,蒋胜男结合《羋月传》的创作直言
2025-11-05 23:14:00
沈举人巷:微更新,焕新颜
近日,鼓楼区华侨路街道沈举人巷完成“微更新”。这条200米长的老街聚焦景观提升、文化重塑与便民设施优化,更新过程中融入科举文化、名人记忆等元素,在留存历史底蕴的同时焕发时代活力。
2025-11-05 08:18:00
地戏是流行于贵州省安顺市的地方戏,其产生与明初来自安徽、江苏、江西、浙江、河南等地的安顺屯军有关。明朝军队在贵州设有24个卫
2025-11-05 03:25:00
潍坊廉政文化的精神回响
鲁网11月4日讯(记者 王玉龙)一出名为《枝叶关情·郑板桥》的话剧在北京发布,将清代“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的清风傲骨,再次推至当代观众面前
2025-11-04 14:30:00
送别!福州走出的学界泰斗走了!她的家族竟然这么不一般
闽江呜咽,榕叶含悲。我国海军舰船应用化学领域泰斗、“人民海军居里夫人式女杰”萨本茂同志,于2025年10月31日在上海逝世
2025-11-04 16:10:00
鲁网11月4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一行来到位于鱼台县的孝贤文化主题公园,园内孝贤阁耸立其中,孝贤阁共四个门。在正门(即西门)孝行天下的匾额下中联为
2025-11-04 17:39:00
鲁网11月4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一行来到兖州少陵台。少陵台位于城内中御桥东。公元742~756年,杜甫3次到兖州探望任兖州司马的父亲
2025-11-04 17:43:00
武当山老君洞:一部藏于山林的千年道教石刻史书
在武当山,除了金顶的辉煌和南岩的险峻,还隐藏着一个连许多本地人都未曾踏足的千年秘境。它藏于景区琼台公路旁的密林深处,没有拥挤的人潮
2025-11-04 18:06:00
“捐给博物馆全社会都能看到才有意义”“捐赠达人”再出手 西安八办入藏一批珍贵证章文物史料
11月4日,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举办了“证章捐赠仪式”。陕西省戒毒管理局的李轩向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捐赠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教职员证章
2025-11-04 18:42:00
第35届“金牛杯”优秀美术图书评选揭晓我省3种图书榜上有名河北日报讯(记者肖煜)近日,第35届“金牛杯”优秀美术图书评选活动在甘肃天水落下帷幕
2025-11-04 08: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