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金陵晚报
如何做好“幼小衔接”?一线名师支招
重习惯轻知识,多阅读少干预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钱红艳
新学期即将开启,此刻,对于小学一年级新生家长来说,一边满心期待,一边又对孩子能否适应小学生活充满焦虑。如何抓紧最后半个月时间做好幼小衔接?昨天,记者采访了江苏省家庭教育名师、市首届德育工作带头人、江浦实验小学夏光清老师,为幼小衔接支招,助力孩子们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
在夏光清看来,幼儿园升入小学,从“教养”到“教学”,从“以游戏为主”到“以学习为主”,一定有一个“磨合”期、适应期。入学准备不是学习内容的提前,不是在起跑线上抢跑,而是把这一阶段孩子该做的、对即将到来的学习有重要影响的事做到位。
夏光清认为,假如孩子以下三点做得好,小学生活基本就没有问题。一是“读书有兴趣”。一个孩子喜欢上阅读,特别是有早期阅读的经历,学习就容易步入正道,无需父母过多操心。二是“玩耍有伙伴”。孩子的教育,除了要考虑家庭教育力外,也要考虑社会容忍“度”。孩子能很快融入集体生活,跟任何人相处都和谐。总是要求调整座位的孩子,往往是不合群的。三是“生活有条理”。早晨起床、回家读书,以及基本的生活起居,不用父母催、盯,自己能完成。
作为家长,要想孩子快速适应小学生活,最重要的是要做对三件事:习惯紧跟老师,培养自理能力,做事绝不拖拉。
习惯紧跟老师。研究表明,小学四年级到高中,学生的理解记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变化非常大,而学习习惯的水平却并未有多大改变。可见,一年级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培养好习惯,需要经常提醒、具体告知、坚持一段时间反复训练。让孩子明白:上学并不是只做喜欢的事,不喜欢的事也要努力做好。
培养自理能力。家长不要包办孩子的日常并让孩子认为理所当然。要求孩子自己做,比替孩子做虽然麻烦得多,却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一环。虽然一开始孩子慢得如蜗牛一般,但一学期下来,孩子就会井然有序。
做事绝不拖拉。孩子入小学的第一步是“适应”。第一次要坐得住20分钟,第一次学写汉字,第一次读故事,生活节奏也快了许多,要按时睡觉、准时起床、独立写作业等。只有做到不拖延,才能适应上学的节奏。
夏光清说,幼小衔接阶段,很多家长会带孩子识字。他强调,在孩子5-6岁的识字敏感期,字不要一个一个识,也不要刻意去教,识字要与儿童生活的环境结合起来。“字之初,本为画。”汉字本身就是象形文字,是一种特殊的图形。学龄前儿童认识“汽车”二字,不是反复认读,而是一边开心地摆弄汽车,一边自豪地叫着:“嘟嘟,前进!嘟嘟,加油啊!”儿童不仅指挥着汽车玩具,也指挥着自己的身体节奏,还指挥着自己玩汽车的心情,不经意间瞥见“汽车”二字。
夏光清还认为,要在生活中、在游戏中学习。比如“2+3=5”,如果天天写几道口算题,就是小学化的训练方式,如果用做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了解为什么“2+3=5”,自然就没问题。游戏化学习的核心是感知和体验。3块积木再搭2块,一共搭了5块;3颗糖果再加2颗就变成了5颗。吃了3粒瓜子,再吃几粒就吃了5粒呢?等孩子拿来2粒后,让孩子“啊呜”一口吃下5粒瓜子。这样的听、看、闻、摸、尝,就是游戏化学习,而不是一味地做计算题。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18 09: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