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杨颜菲
“我们修的是高铁啊!”今年50岁的李晓勇和老乡们说起自己的工作时满是自豪。李晓勇老家在黑龙江齐齐哈尔,黝黑的皮肤是“老铁路”的标配。“干高铁十多年了,哈大、沈丹、济青、汉十都干过,随着国家高铁版图越来越大,自己也越干越远!喏,这不建杭昌高铁黄昌段,从安徽干到江西来了!”
在昌景黄站前4标中国建筑项目部无砟轨道板施工现场,李晓勇主要负责无砟轨道钢筋绑扎,“咋说这也是个重要的技术活,赚得又多,老家的亲戚朋友们也都觉得身边出了个建高铁的,特别长脸。”李晓勇之前一直务农,出来修高铁也是老乡带出来的,如今他也当了家乡的“火车头”,带出来一块干的老乡少说也有七十来人,有的老乡学成手艺后还做了小工头。“老乡嘛,伸手拉一把,一起走出家乡,追随着高铁越干越好。”
“要不是村里修高铁,我这辈子都没想过会接触高铁行业。” 在中铁建大桥局昌景黄站前3标项目部的鄱阳制梁场,55岁的胡艮花熟练地操作着自动数控弯筋机,并把弯好的钢筋码放齐。“我家养鸽子碰到新冠疫情赔了几十万,要不是梁场有活干,我和我老伴都要吃不起饭了。”
胡艮花的丈夫早年间患有慢性病,不能做体力活,勤劳肯干的胡大姐就背负了养家的重任。恰逢杭昌高铁黄昌段鄱阳制梁场租借胡艮花家的房子做宿舍,得知她家养鸽子赔钱后,制梁场胡良文书记便介绍到梁场上班。“她从来没做铁路行业的活,都是我们梁场手把手教的,现在你看,干的多好呀,离家还近,能照顾到老伴,家用也够了!” 胡良文笑着说,“这都是缘分。”
胡艮花的家就在鄱阳制梁场附近的鄱阳县凰岗镇富林村,村里像她这样因为杭昌高铁黄昌段而找到就业岗位的乡亲有200余人。“富林村是在杭昌高铁黄昌段项目各标段进场后第一个完成所有拆迁手续的村子,村子上上下下都很支持高铁建设。”富林村的党支部书记汪海洋很是感慨,“村民们不看别的,就看实实在在的好处。梁场增加了就业岗位,每天还要采买粮食、蔬菜、肉、蛋等农产品,少则几十斤,多则上百斤,这全是村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收入。”
由于梁场的入驻,富林村村口的饭馆、小超市已从2家开成了6家。汪海洋说,村民们都知道,高铁开了好日子还在后头。“我们村到车站就12公里,高铁开到家门口。目前我们在联系接洽一个模具厂到我们村里办厂,直接就用梁场撤出来的这块地,以后家门口稳定就业的岗位会更多。”
包吃包住,以工促振。仅杭昌高铁黄昌段江西段13个项目部,累计吸纳沿线劳务人员10万余人,开展各类技能培训4000余次,带动当地增收上亿元。中铁建大桥局昌景黄站前3标鄱阳梁场党支部书记胡文良介绍说,“家庭收入有了保证,企地关系更加和谐稳定,还能确保项目施工高质量推进。”
44岁的匡冬英和丈夫匡富恩也是鄱阳县凰岗镇人,负责昌景黄站前1标管段内隧道抗滑桩施工。两口子一起做挖孔桩的活计近20年,“之前我们做房建的桩基,这次是第一次干高铁项目,从站前1标进场干起,干了四年多了。”
如今夫妻俩在景德镇市安了家。“这个时代,只要你肯吃苦,用你的双手,就有好日子!”匡东英笑着说,“我家房子所在的小区就是自己建的,安心!以后坐的高铁也是自己出了一份力建的,自豪!”
审签:郑少忠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27 20:45:0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